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5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榭鱿拢懿换嵩僬偻獗谓丝购庠埽此挡欢ɑ够峒岢终偻獗布粗饕怯啥俊⒍≡庑┓鞘咳顺錾淼奈淙怂持慷尤刖

总而言之,汉室已然老朽,只手难以回天,就算出现小小的变动,最终料来也是难以改变董卓入京乱政的结局。

荀贞推演过很多回,除非何进、袁绍精诚合作,同时他两人掌握到足够的兵权,只有这样,才大概不会有董卓入京之情况的出现。

可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要怪只能怪何进、袁绍各有政治利益,要怪只能怪何进、袁绍都没有认识到董卓的危害性。

事实上,现在就算是把荀贞放到何进或者袁绍的位置上,他也想不出破解这个局面的办法,不错,他可以和对方精诚合作,可问题是对方有着对方的政治利益,对方却绝对不会和他精诚合作。

可以这么说,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前,如欲诛宦,袁绍、何进到最后已经必然会走上召外兵入京的路,在西园八校尉设立之后,他两人更会走上这条路了。

历史固然是有偶然,但在大势面前,在个人之力不足以改势之前,更多的却是必然。

荀攸见荀贞面带思索之色,问道:“君侯,在想什么?”

荀贞不能把对历史的推演告诉他,回答说道:“我在想,邺县赵家的罪证收集得足够了,什么时候动手最好?”

荀攸不知道历史的走向,对此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在他看来,既然罪证收集够了,那么早晚动手都可以。

荀贞心道:“我记得西园八校尉设立后不久,今天子就崩了,随后便是袁本初诛宦。只是,虽然在印象中,西园八校尉的设立和袁本初诛宦之中的间隔时间不是很长,却记不得到底是多久,我是在今年底前动手,还是等到明年再说?”

今年动手似乎有点早,看现在的局势,今天子今年怎么也是崩不了,袁绍今年也肯定是诛不了宦的,明年年中前后动手应该最是合宜,不早、也不晚,既不影响扬名海内,也不会因为逃亡江湖太久而失去太多的实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说推演京都局面得出的结论是荀贞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那么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荀贞认识到了历史的偶然性。

八月底,荀贞接到了一封信,信是冀州刺史王芬写来的。

荀贞初时以为只是一封寻常的私信。

他与王芬同为士人,王芬又是党人的领袖之一,是他的前辈,在讨击张牛角、张飞燕之战中,他二人也算是有过一段交情,所以平时时有书信来往。

但在看过了信的内容之后,荀贞却是大惊失色,急把荀攸、程嘉召来,把王芬的信出示给他两人看,说道:“方伯必败。族赵家者,在今日也!”

——

1,东汉的京都戍卫部队。

汉魏之际的王朗曾在给魏文帝的上书中提到:“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

第八十五章 风卷雷动诛邺赵(一)

荀攸、程嘉看过王芬的信,两人相顾惊愕。

程嘉说道:“夫废立之事,伊、霍之所难,伊尹据宰臣之势,霍光受托国之任,俱国家重臣也,朝野敬赖,是故计从事立,而今无伊、霍之位势,却欲以区区数人之力,谋废二十余年安位之天子,此必无成!方伯素有大名于天下,却怎么行此荒谬之事?”一脸的不可思议。

荀攸的性子比程嘉厚道,再怎么说,王芬也是党人、士人的前辈、领袖,他虽然和程嘉一样,对王芬信中所提议的内容不以为然,却也雅不愿评斥王芬,所以他只是苦笑而已。

话说回来,也难怪程嘉毫不客气地评斥王芬“荒谬”。

王芬在信里,却是向荀贞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提议,他想废掉今天子,改立合肥侯为天子,因为知道荀贞和宦官们不对付,所以想拉荀贞入伙儿。王芬是八厨之一,天下有名,这么一个党人的前辈、领袖,却提出这么一个不靠谱的提议,亦难怪程嘉评斥、荀攸苦笑。

事实上,荀贞不知道的是,他并不是王芬第一个写信的对象。

早在数月前,曹操还“养病”在家,没有去洛阳当西园八校尉里的典军校尉的时候,王芬就给曹操写去了一封几乎是一模一样内容的信。

曹操的反应和荀贞、程嘉、荀攸一样,既是惊讶,又是好笑,另外再加上一点儿不可置信。废立天子这种事,连伊尹、霍光这等的国家重臣都不好干,王芬算什么?一个六百石的州刺史,要人没人、要兵没兵,居然就敢想效仿伊尹、霍光,实在太过令人瞠目结舌。

曹操何等人也?当然不肯陪他一块儿送死,不过王芬名气很大,而且参与此事的人中有许攸,许攸和曹操是很早就相识的老朋友了,——王芬之所以会写信给曹操,拉曹操入伙儿,其中就有许攸的“推荐之功”,故此,曹操却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非常诚恳地写了一封长信回给王芬,在信中给王芬指出:你们是比不上伊尹、霍光的,这件事儿你们是干不成的。

要说曹操也够朋友了,这等臣子私下商量废立天子的事情,一旦暴露,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换个旁人,即使不举报王芬,却也立刻会和王芬撇清关系,别说回信了,恐怕连交情都要从此断掉了,以免被牵连其中,可曹操却冒着这样大的风险,回了封信给王芬,确是是非常够“义气”的。

奈何王芬这个人,性疏不武,从此前荀贞讨张牛角、张飞燕一战中,就可看出王芬没有什么才能,他之所以能“有大名于天下”,不是因为他本身的能力,而是因为他家里有钱,他能“仗义疏财”,所谓党人的“八厨”,这个“厨”本就是指“能以财救人”,换句话说,王芬其实就是个士人里的大财主,别说与党人的“八俊”相比,就是与同样名列“八厨”的度尚、张邈相比,他的才能也是不及的,故此说,他的德操虽不错,可见识与能力却就有限了,因而在得了曹操的回信后,王芬依然不死心,他又写信给平原人陶丘洪,邀陶丘洪“共襄大事”。

陶丘洪是平原名士,早年与孔融、陈留边让齐名,并称俊秀,王芬之所以会在被曹操拒绝之后给他写信,也是受了许攸的推荐,许攸有轻侠气,交往的朋友很多,与陶丘洪的关系不错,而且陶丘洪与襄楷是同郡人,襄楷也了解他,因而王芬又想拉他入伙儿。

——襄楷是当今有名的术士,亦平原人,这次王芬起意废立天子,便是因为襄楷的一句话。早年,党人“三君”之一的陈蕃为太尉时曾举襄楷为“方正”,襄楷虽然没有应就,但与陈蕃也算是有了“师生”之谊,因而与陈蕃的儿子陈逸来往甚密,他两人前些月结伴来到冀州,造诣王芬,在席间谈话时,襄楷说了一句“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真族灭矣”,陈逸、王芬闻言大喜,王芬慨然说道:“若然者,芬愿驱除。”于是与许攸等结谋,乃有此谋举。

陶丘洪虽名士,见识却远不如曹操,接到王芬的信后就打算启程去冀州入伙儿,幸好王芬同时还给华歆写了封信,华歆也是平原人,与陶丘洪齐名郡中,马上阻止了陶丘洪,对陶丘洪说:“废立之事,伊、霍所难,王芬性疏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你我不能去!”陶丘洪听了华歆的劝阻,这才没有来冀州。

说来也是挺巧,王芬联络的这三人,除了陶丘洪,曹操与华歆皆是荀贞的熟人。曹操不必说,与荀贞经常有书信来往,而华歆虽然只是早年与荀贞在颍川有过数面之缘,可华歆当时是专门去颍川师事陈寔的,所以后来当荀贞步步高升之后,他两人也时有一些来往的书信。

王芬写了这几封信,曹操、陶丘洪、华歆,没有一个肯入伙儿的,因此他便想起了荀贞。

荀贞知兵善战,坐拥数千精兵义从,前从皇甫嵩讨张角兄弟,部曲辛瑷逼死张角,后平定赵国贼乱,又击退张飞燕,复兵不刃血地剿定魏郡于毒,在巨鹿、赵、魏诸地称得上威名赫赫,最重要的是,他与宦官也不对付,两次党锢中,颍川荀氏也是吃了很大的亏的,那么,如果荀贞肯帮助王芬,或许登高一呼,至少便能做到赵、魏影从,——荀贞做过赵国中尉,现又是魏郡太守,在此两地威望很高,王芬自认为就算曹操等不肯参与,但如果能把荀贞拉入伙儿中,有了荀贞这个“豪杰之士”参与,那么他的这个“废立之事”也就足能成功了。

但是废立之事岂是轻易能做的?

程嘉看出来了,曹操看出来了,华歆也看出来了,以王芬的威望、权势,他是压根就不能与伊尹、霍光相比的,这件事他也是肯定做不成的。

荀贞自然也看出来了,故此看过他的信后,当时就大惊,说道:“方伯必败。族赵家者,在今日也!”

话说回来,王芬固然是难以成事,可王芬败不败,与诛灭邺县赵氏有何关系?

却是因为:

首先,王芬这件事肯定做不成,那么其次,做不成就有泄露的可能,那么再次,如果泄露,荀贞收到其信这件事就极有可能会被暴露出去,而一旦暴露出去,荀贞即使可以因为没有参与其中而免去死罪,以赵忠对他的不满程度而言,却也难逃朝廷的追究责罚,别的不说,魏郡太守肯定是当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被削去侯爵,“颍阴侯”削不削无所谓,可魏郡太守要是当不成,“诛赵”这件事显然也就只能放弃,没法儿干了。

所以,荀贞一接到信,就明白“诛邺县赵”就在今日了。

话又再说回来,荀贞既然知道王芬是必要败的,何不干脆把他卖掉?索性向朝廷举报之,岂不是最好的选择?不但可保不受牵累,而且还会因此立功。

只是可惜,就当下的士风和舆论主流看之,“举报”这种事儿是万万不能做的,即使牵涉到“谋反”,即使王芬的此谋是“大逆不道”,也不能举报他。

不错,如果举报了王芬,荀贞肯定能得到朝廷的奖励,可王芬是党人的前辈、领袖,“八厨”之一,有大名于天下,而且他这次谋搞“废立”是为了“消灭宦官”,在士人看来,只要和宦官不对付,那么就是“政治正确”,荀贞若将他举报,荀贞的名声就算彻底坏掉了。

岂不见曹操、华歆、陶丘洪虽然先后拒绝了王芬的提议,可他三人之中,却也没有一人去检举揭发王芬,所为何故?便是因为怕坏了名声。

由此却也可以看出,当今士人与宦官间的矛盾实已到了完全不可调和的地步,即便是谋反这样的不道之罪,只要和诛宦联系到一起,士人也可以包庇之、隐藏之。

再联系到早年讨黄巾时北州名士阎忠劝皇甫嵩谋反,又可从中看出,几十年地被打压之下,几十年的积怨之下,汉家天子在不少的士人眼中亦早已是威仪不在了。

皇甫嵩拒绝阎忠的缘故不必多说了,曹操、华歆拒绝王芬,他二人不约而同说到的是“废立之事,伊、霍所难”,指出的是难度,不肯参与是因为知道这事儿办不成,而非是因为名教纲常,要知,曹操是大贵族子弟、华歆是儒徒名士,“君君臣臣”这样的纲常礼教本应是他两人竭力维护的,可他两人却皆提都没提,这在士人以“磨砺名节”为要的当代是极异常的。

荀贞不知曹操、华歆拒绝王芬之事,也不知他两人拒绝王芬的理由,如果他知道了,他肯定又会私下感叹:四百年汉家天下,虽经中兴,而今却终于天厌汉德,帝国走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