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古秘符:一个老记者亲身经历的诡异事件-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山?不是说要开会通报任务吗,怎么改爬山拉练了?”徐卫东嘀咕了一句,随即招呼我们道,“管他呢,老子都饿坏了,先吃东西再说。沈家小姐,唐通讯,都别客气啦,快来垫点儿吧。”

徐卫东只招呼我们,根本不去答理曲凡。他从一开始就瞧不上曲凡的做派,知道他是考古局的以后就更不待见他了。当然话说回来,以曲凡那种性格,就算你热情主动,十有八九也会是热脸贴上个冷屁股。

不过我倒觉得总孤立人家也没什么意思,兴许以后还需要相互协作。况且曲凡一直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说不定也和我们遭遇相同,都有难言的苦衷。于是,我便开口对曲凡道:“曲同志,都一天没吃什么东西了,赶紧过来一起吃点儿吧。”

曲凡闻言把目光投向了我,忽然开口道:“你叫唐增?是做新闻的记者?”

我没想到他会开口回应我,一时间我有点儿“受宠若惊”,赶忙道:“对,我叫唐增。唐朝的唐,增加的增,是通讯记者。”我又把手指向徐卫东,“这位是徐卫东徐连长……”

我还没介绍完,曲凡就一摆手打断了我:“你一个好端端的记者怎么不走正路,反倒和这些恬不知耻的盗墓贼混得那么熟?”

曲凡这句话刚出口,我就知道不好了。果然,他话音未落,就听“咣”的一声,徐卫东的右拳狠狠地砸了一下桌子,一脸铁青地瞪着曲凡道:“你算哪棵葱?!还骂上了!火车上我就憋了半天了,现在想找不痛快是不是?!”说着就冲曲凡走了过来。


第二十二章 龙缸遗宝

我见状赶紧拦住徐卫东,对曲凡解释道:“曲同志,徐连长早就金盆洗手,不干盗墓了。在火车上你也应该听见了,那位沈大夫也不曾盗过墓,他们两人还都救过我的命。所以就别再翻那些老黄历,搞窝里斗了。现在大家都在‘122’的控制下,想必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大家还是相互体谅些吧。”

曲凡瞟了我一眼,终于没有再说什么。这时沈芳华也过来打圆场:“算啦,徐白鬼。你一个前辈就别跟小年轻儿计较了。你不是饿了吗?赶紧吃东西吧。”徐卫东一向还是很给沈芳华面子的。他气呼呼地坐回了桌子旁边,撕开一袋压缩饼干,自己嚼了起来。

这一下气氛变得很僵,谁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几个人吃完后便各自上楼睡觉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清晨,那个司机如约而至,不过这次他并未开车,而是步行前来的。他告诉我们这次任务的大本营就设在村后那座陡峭大山的山腰上,别说开车了,连条小道都没有,人只能徒步上去。

贵州本就是多山之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且雨量十分充沛,山上的植被也生长得异常茂密,因此爬山并不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相反,由于坡度大山体湿滑,加上雾气笼罩,我们的登山之行是非常危险的。不过好在那个司机带的路似乎是已经被人走通了,阻碍前进的那些植被已经让人砍断清理了出来,有些地方甚至还标注了记号,所以我们行进得倒也顺利。

我们一路向上,大概是在中午前后抵达了山腰处。这里的坡度相对较小,山势还算平缓。而且由于日照的关系,地面上也没有山下那么潮湿,确实是一个适宜扎营的好地方。我们跟随那个司机继续往前走了一段,终于来到了他所说的大本营。

那是山腰上最平整的一块空地,其间多余的植物树木都已经被清理干净,地上还铺设了防滑垫。空地中搭有四五顶绿色的军用帐篷,周围还竖着几盏三角架照明灯,中间则放着一台小型发电机,似乎是用来给照明灯供电的。发电机旁边还堆着一些木头箱子,里面装的是食物和水,还有不少的枪械弹药。那个司机随后把我们带到了最大的一顶帐篷前,示意我们自己进去。

帐篷里已经有三个人等在了那里。其中一个人就是之前我见过面的宋主任。他见我们进来后,起身道:“各位同志辛苦了,奔波了一路,累坏了吧?呵呵。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他指了指坐在右边的一位中年人,“这位是赵队长。”那位赵队长应声站了起来,向我们微笑致意:“我叫赵黔生,欢迎同志们的到来。”

随后宋主任语气一变,用一种极为尊敬的口吻说道:“赵队长旁边的这一位,是我们特地请来协助工作的水族鬼师:九百老爹。”

“九百”是水族古老的一个复姓。水族人在接受了汉族文化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汉姓,常见的姓氏有韦、吴、莫、潘、蒙等。但由于水族人讲究同姓不婚,故而又将一些汉姓破为大、小两姓,如大韦、小韦、大吴、小吴等姓,所以水族人的复姓很多。但“九百”这一复姓和上述不同,这一姓氏可以追溯到水族的前身上古的骆越族,绝对是相当的有历史、有来头。

没想到“122”的效率还真高,连鬼师都已经找来了。我赶紧把目光转向那位“九百老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打着黑布包头的精瘦老人,年纪看上去大概在60岁上下,穿着一身青黑色相间的对襟长衫,下边打着绑腿,外面罩着一件黑色的大氅,大氅之上还绣着很多奇异的金丝纹饰。老人此刻正举着一支细长的烟杆,稳若磐石地坐在凳子上吸着烟。

听到宋主任介绍后,老人依旧坐在原地并未起身,只是微微抬头扫了我们一眼。我也借此看清了这位鬼师的面容。

那是一张瘦削的脸,上面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像是用刀刻出来的一样,线条纵横分明,传递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和智慧。尤其是他的那双眼睛,竟完全不像是一个老人的眼睛,明亮而又深邃,似乎还蕴藏着某种力量,仿佛瞬间就能洞悉你内心的一切,让人不敢和他对视。

宋主任见九百老爹并没有和我们打招呼,也不勉强,继续对我们道:“来,你们也作个自我介绍,大家以后就要共同工作了,都互相了解一下。”于是我们几个简单地各自报了一下家门,随即也都落了座。

“现在我来向大家说明一下这次的任务。”宋主任说着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个皮箱,小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了一面青铜镜。我定睛一看,正是藏在大鲵腹中玉匣里的那面铜镜,我为它还挨过一针麻醉枪,上面的花纹自然是记得清清楚楚。

宋主任接着说道:“经研究发现,这面铜镜是古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透光镜,其中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信息。下面就请曲凡同志把这一信息给大家展示一下。”他说着把目光投向曲凡,微笑道:“曲同志,麻烦你了”。

透光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铸件,之所以称为之透光镜,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的花纹会映现在镜面对面的墙上。现代研究认为这是由于铸造应力和弹性形变迭加发生作用而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出现的这种透光效果。在通常情况下,专家的这种解释也许是正确的。但是眼前的这面透光镜,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只见曲凡起身在帐篷上挂了一张白色的幕布,随后点亮了一盏煤油灯,并把帐篷上的透光窗全部遮住。这样一来,帐篷里只剩下了煤油灯这一点儿光源了。准备停当之后,曲凡举起了那面铜镜,走到了煤油灯的侧后方。

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只见在前方白色的幕布之上,出现了一幅以明暗光斑形式组成的画面,画面里有点有线,曲曲折折,还有一些山和水的造型,其中很多地方还标注有文字,用的正是那种神秘的鬼书。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地图,一幅古人隐藏在透光铜镜之中的地图。不过我注意到这幅光影地图似乎并不完整,它周围的边缘处极为模糊,而且其中的线条仍旧在向外延伸,看来这只是一张全图的一部分。

这时,宋主任开口了:“各位看到了,这是一张古地图。经过相关部门的仔细研究,这幅图大致描绘的就是我们今天贵州省的西南部。而这里——”他拿起一支铅笔,指了指地图中央处一块最为显著的山形光斑,“就是我们目前所在的这座山。”他的铅笔又向下移动了几厘米,“这个环状的部分和旁边的鬼书就是对这座山的注解。这也是我们这次的任务:我们要搞清这注解是什么意思,古人在这座山里到底隐藏了什么。”

我仔细地看着地图,发现在山形光斑的底部,确实还有一块环状的光斑,就像是一个小圆圈一样,旁别还注有一行鬼书文字,不知是什么意思。

“九百老爹,”宋主任把目光投向了那位老鬼师,“麻烦您老给看看,这行泐睢是什么意思?”

“泐睢”是水族人自己对鬼书的称谓。“泐”就是文字的意思,“睢”指的就是水族、水族人。

可是九百老爹好像根本就不关心眼前的事,刚才一直都在闷着头抽烟,压根儿就没怎么抬眼看过那幅地图。听到宋主任问话,这才无奈地把头抬了起来,似乎心里很不情愿。

“您看看,就是这行字。”宋主任赶忙再次用铅笔指了指。

九百老爹的目光扫过地图:“这个是——”谁知话到半截,他的脸色突然一变:“不认识……我看不懂。”

宋主任闻言仍旧是一脸的笑容:“九百老爹,要是连您老都不认识,恐怕没有哪位鬼师能认得出来了。您再仔细看看,兴许您刚才是没看清楚。”

这时旁边的赵黔生也插话道:“九百老爹,宋主任是从北京来的人,您老就放心吧。”

九百老爹低着头猛地抽了几口烟,片刻之后,他似乎是下定了什么决心,缓缓开口道:“那行泐睢用汉话说,大意就是‘龙缸遗宝,镇鬼通神’。”

“龙缸遗宝,镇鬼通神。”我心说九百老爹翻译得还真好,要知道水族有自己的语言——水语,很多水族老人一点儿汉话都不会讲,更不要说用汉语去解释神秘的鬼书了。不过这句话里仍然有一个不解之处,九百老爹说的那个“龙缸”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宋主任此刻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就听他继续追问道:“九百老爹,您老说的那个‘龙缸’是什么意思?”

“龙缸就是龙缸。地图上的泐睢就是这么写的,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九百老爹回答得很干脆,似乎并无隐瞒。

“这……”宋主任闻言后一脸的为难表情,显然很是困扰。就在此时,只见曲凡忽然放下了手中的铜镜,在后面开口道:“龙缸就是大石围,我的老师也把它称做天坑。”

天坑?!我和徐卫东、沈芳华三人面面相觑,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讶。

曲凡此言一出,连九百老爹都抬起了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起了这个年轻人。

所谓天坑,是指具有巨大容积,且陡峭而圈闭的岩壁。一般呈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它具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其平均宽度与深度都超过了100米,是一种特殊的巨型喀斯特负地形景观。这种特殊地貌有很多别称,如石围、岩湾等,中国地质界早期的一些专家将其定名为天坑,只在学术圈子里内部使用。(在唐增先生去世后五年,即2005年,“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成为了国际标准用语。——逍遥于津补注)

因此,当时我们对曲凡口中的天坑一词仍旧是似懂非懂,在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感谢曲同志的讲解。”宋主任的脸上此刻又恢复了微笑,他对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