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被富人垄断的80个财富思维-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顺手把它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篓中。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让一同面试的学历比他高的人落选,而他却获得了走进汽车公司工作的机会。正是这一机遇,为他日后开始自己的汽车事业,打开了一扇门。

一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必然的。

著名哲学家约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西瓜表面只是开了一个小小的裂口,里面却已经腐烂变质。一些微小的细节,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能发生在生命中某个意想不到的起点,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回报,它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蝴蝶效应”揭示一个道理:如果忽视一个微小的纰漏(关键性的纰漏),不以为然、听任发展,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糟糕局面。比如,松树上掉下一颗雪球,就可能引发一场雪崩,随手扔掉的一个烟头也有可能会烧掉整个森林。

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都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

你能想象得出一个美国人抽烟和中国的通货膨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假设美国有一个人正在抽烟,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让这位烟民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床边,就出门开车办事去了。烟头慢慢引燃床单,大约20分钟后,火势越来越大,而且蔓延到左邻右舍,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已经对“恐怖袭击”胆战心惊的美国人,没有找到那个肇事者(扔烟头的人)曾扔过的烟头,在一时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把这场爆炸暂时定性为“恐怖袭击”。

喜欢火上添油的新闻记者,用他们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惊心的爆炸场面,惊恐万状的人们第一反应是纷纷抛售口袋里的股票,引发股市大跌。

消费者迅速下降的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了美元贬值。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步步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个想象出来的例子虽然比较夸张,但由此我们看到,当我们在解释某种经济现象时,如果从常规的原因分析中无法找到答案,就要考虑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因素。这种因素实在太多,也太不可预测、难以把控,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难以精确地预测具体经济指数的原因。但也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造就了变化多端的现实。

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龙卷风,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没有什么不可能”,富有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懂得各种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可以概括地说:他们懂得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恐怕这就是“蝴蝶效应思维”给我们头脑的最大启示。

17。近因思维:离得越近,越贴近真实

近因思维,就是指别人最后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最真实最深刻的,你对他的印象以及进一步的思维,都是从这最近的一次印象生发开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既要重视第一印象,也要重视最近的印象。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最近的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十分常见。

那么什么叫做近因效应呢?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斯洛认为,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最后形成的印象对其认知有着强烈的影响,即所谓的近因效应。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与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相反,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比别的印象留存的时间更长。

心理学者海斯洛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貌特点,然后介绍性格特征;对乙组则相反。然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考核的结果证实了近因效应的结论。

海斯洛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他作业,如听历史故事、做一些数字演算、唱流行歌曲,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对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因效应明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的初期,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不小。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引发的心理现象十分普遍。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出现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力就会较大,容易引发近因效应。

在人与人的语言交往过程中,最后一句话往往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例如,一位毕业班的教师向准备迎接高考的考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给考生的感觉会有什么区别呢?

仔细感受一下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前者给学生留下了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考生们一种乐观的感觉。有时说话者尽管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会呈现出悲观的气氛。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完全不同。

近因效应的功能明确告诉我们要有一个灵活的近因思维。从近因效应的规律可以看出,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力更大。比如在说话时可以在怒责之后莫忘安慰,也就是说,在狠话后面加上温婉的“后缀”。在批评别人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甚至语言有些过激,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例如:

“……也许,我的话讲得过重了一点,相信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很抱歉,刚才我的情绪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用这样的话作结束语,对方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前面的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着我好的。

相反:

“听懂了没有?”

“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吃苦头了!”

“如果再犯,我决不会饶你!”

如果用这样一些威胁性甚至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个性特点也会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那些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那些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就比较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聪明的富人往往会在心理上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用正面的近因效应来影响他的员工。

18。辩证思维:客观系统地看问题

辩证思维,就是要求客观、系统、整体地看问题,而不是把一个问题静止化、孤立化,那样必定会产生不全面的观点和结果,那么,问题和矛盾就必定得不到解决。

同样一个人,有的人在乎外貌,有的人崇拜智慧,有的人仰慕人格,有的人景仰能力,对于相同的事物也一样,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悟。同样一本书读完,在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观点。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晨露,同样是昙花,同样是流星,同样是烟花,在有些人眼里是短暂的永恒,是人生最绚丽的定点,是最美丽的凝固,可是在有些人眼里却是美的太短暂的哀叹,是美还没有来得及触摸就消失的怅然。

从前有个国王看见一个躺在马路上的乞丐,这国王一时恻隐心起,问那乞丐:“你需要我的帮助吗?”那衣衫褴镂、蓬头垢面的乞丐望了望国王,说:“需要,那就是请站到一边去,别挡住我的阳光。”这个乞丐就是哲学家苏格拉底。

一位旅行家开始了她的快乐而富有刺激的藏北之行,夜晚降临,寒风呼啸,她叩开了一个低矮小屋的门。这是一个贫穷农妇的家,屋子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清贫的景象不禁让旅行家想起了自己那遥远的条件优越、温暖而又舒适的家。她的眼里禁不住闪出同情和怜悯来,“可怜的人!但愿我能帮助你!”农妇听了,快乐的脸庞并没有改变,她心疼起这位旅行家,拉起她的手连声说:“可怜的!可怜的!一个女人要到处奔波,风霜雨雪的,真可怜!”

这两个故事蕴涵的意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国王以为乞丐可怜,于是想要同情帮助乞丐,可是乞丐出乎意料地说不要挡住阳光,一点没有觉得自己的形象卑微,一点没有觉得自己痛苦,不快乐,反倒是幸福地晒着太阳;女旅行家原本以为一贫如洗的农妇是多么的可怜,可是农妇一点也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意,觉得这么安稳的守着一个家,是一种踏实,是一种幸福,一点没有觉得自己贫寒。在妇人眼里,可怜的人是那个在外奔波的旅人。可见世界上其实是没有可怜的人,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怎么看待生活的色彩,就看我们心的眼睛是从哪个面去看的,看的侧重点是什么。

世上的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不管他人与自己的意见是否相异,每个角度的意见都值得去采纳。有智慧的富人,不会和用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人争吵。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想要认识一个立体几何体,仅仅有正视图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由多个角度得到的视图组合才能准确说出这个几何体的形状。有时候,看的角度不同,会得到截然不同甚至看似矛盾的结果。但是,它们是可以统一的,那就是将它们放在一个更高更大的环境中。

英国一家公司招聘员工时,出了这样一个考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你开着一辆只能载一位乘客的汽车,路过一个车站。那里有3个人在等车,一位是医生,一位是你思慕的年轻姑娘,一位是得急病的老妇人。老妇人如果不能及时送到医院,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去了医院,你将失去年轻的姑娘(这里假设这是一个绝佳的、最后的机会),你该怎么做?

只有一辆车,只能带一位,老妇人病急,心上人仅剩的表白机会,情况错综复杂,事态危急紧张。在复杂的现象面前,如何看待问题?从哪个角度着手解决?这些看似简单,实质上无不考验着一名员工的品质。

200个应聘者大多数抓耳挠腮,没有答案。最后,有一位应聘者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让医生开车送老妇人去医院,自己留下来陪年轻的姑娘!

再如,中国有许多俗语似乎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如当一个人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