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酋长到球长-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走之前,陈健再三强调:“三月初三之前,必须赶到三座城邑,违期不至,驱逐三百里之外,不迁者、全族俱为奴隶。”

    众人纷纷答应,各自散去,盟誓到时候必然会到。

第八十六章 国(八)() 
积攒了数年的家底、持续了数年的开蒙教育、对附近城邑的吸血,总算让陈健可以完成扩充基本盘的计划。

    当初准许附近的氏族聚落臣服、禁止抓捕臣服的聚落当奴隶就是为了这一天。

    把不是奴隶的氏族变为国人很简单,但把奴隶解放成国人太难,到时候会天翻地覆。氏族聚落属于自然天地,奴隶属于人。与天地奋斗有时候比与人斗要简单。

    奴隶属于奴隶主,然后奴隶主才属于国家;而成为国人则是直接属于国家,绕过了奴隶主的盘剥由国家直接管制,国家的力量会增加。

    略微估计了一下,原本的老夏城人在夏城的、活着的、不需要被处死的大约还剩四千。

    十二月十八日起义“迎接王师”立下功勋的隶农奴隶大约五千,原本就已经获得国人身份的新夏城人大约两千,获得人的身份而非国人身份的大约两千。

    城中还有各种奴隶大约五千人,除了附近捕获的还有从其余城邑购买的。

    阳关附近有国人一千五,野民两千,北边山林中能够迁出的大约还有两千。

    西边所有封地中半开化族群、之前的私奴等等,迁徙到一起大约六千。

    东边那些野民村落、属于有极远亲血缘关系的氏族、早已融入夏城体系的村社等还有三千人。

    不算不能被解放的私奴、公产奴隶外,整个夏城周边大约拥有三万的人口。

    这和榆城那些逃奴不同,那些逃奴中轻壮男性居多,甚至要用青铜去其余城邑换取女奴以平衡男女。

    这边的三万多人中男女老少都有,因为有大量曾经的奴隶的缘故,轻壮稍多,男女大体平衡。

    算上榆城那边的三万人,整个将来的夏国拥有六七万的人口。除了夏城之外,其余城邑并没有国这个概念,也可以说城就是国、国就是城。

    城市化在人类历史中是个往复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城邑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人口、到人口激增只能离开城邑前往村社、再到工业时代重新城市化,由此带来的动员力量也出现了巨大差距。

    大部分人居住在城邑,管理起来方便,动员起来容易,技术传播更快,可以真正做到自上而下的严格管控。

    等到人口过多土地不够,皇权不下县、县不下宗族的时候,层层盘剥之下并不能养活足够的管理人员,加之距离通讯因素的管理成本激增,动员力实际上比之城邑国野的时代是下降的。

    因而这个时代的六七万人,并不等同与封建王朝末期村庄田野中的六七万人。

    单独来看,夏国已经是诸多城邑城邦中人口最多、技术最进步的。

    夏城一直是草河附近诸城的文化中心,榆城基本算是大河两岸的经济中心。

    榆城的铁矿冶铁作坊,每天可以产铁三四百斤,上游到下游整个的冶炼体系需要上千人,一年的产量大约四五十吨。虽然这些都是生熟铁还不是钢,不过不用来做武器还是可以用的。

    这些产量足够在一年之内保证夏城体系内每家都拥有铁制农具。

    不论公产私产的所有马匹加在一起也有两三千,耕牛数千,加上铁器贸易和附近城邑加入沿河互助经济体系,耕牛数量也可以保证。

    足够的草场、牧场,粗通略懂一点的畜牧业知识和强制繁殖的技术,也能保证每头母牛每年都有怀孕的机会。

    轮作套种休耕和水利设施、粪肥堆积发酵的推广,总体上可以保证亩产三四百斤的水平,当然是两年三熟和平均种类之后的三四百斤,一亩地的麦子和豌豆是算在一起的。

    如今夏城周边有上好的、经过夏渠灌溉、十年内不需要休耕的土地将近二十万亩;稍微差一些的靠天吃饭的也有二十多万亩,再算上掉休耕地和一些山林、野果林、桑榆柞林、公产的作为长柄武器栽种的小树林、水泽鱼塘等,大约有六十万亩的各种土地。

    实际上也就是以夏城为中心一个大约十二公里的圈,这是让农业人口聚居在城邑而不以村社分散的完美的半径。再远一些收种都有些麻烦,但短时间内人口激增之下还能继续开垦。

    非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让产量不是太高,胜在量大和近乎无限的土地可以祸祸,强制推广的牛耕马耕技术也让人均可耕种面积提升了不少。

    夏东、夏西两座卫星城在三十公里的半径之内,正常贸易一天之内可以到达,管辖起来方便,将来人口多了可以连成片。

    这基本上就是夏城设立郡县后可能要面临的情况和发展趋势,在国人议事大会召开之前,实际上留下的人选个各个方面的官吏人员陈健已经内定下来,只需要到时候走个过场,不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反对就行。

    送走了那些氏族首领后,议事会大厅再一次忙碌起来。

    陈健召集了自己所有的亲族嫡系和一部分从榆城带回来的年轻人,在紧闭的房间中召开了一次漫长的会议,以确定让他们听懂将来的施政方向。

    上百人聚集在房间中,拿着毛笔木简,他们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而且很多人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会议,心中难免遐想无限。

    “想要城邑强大,有四件事要做好。兵、农、工、学。”

    “而这四件事,又必须要将咱们分散氏族的里司制度推行下去,严格统计人口。”

    “前几天那些氏族首领的事你们也都知道,也知道我要强制他们都迁徙到城邑中去。仅仅是迁徙还不够,迁徙到城邑之后怎么办?”

    众人都抬头看着他,陈健顿了一下道:“下面的话,你们要记住但不要外传,要明白怎么做。如果我说完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发问。”

    “首先,夏东夏西的土地都是未开垦的。但是咱们拥有铁器、耕牛、种子等,这些东西掌握在谁的手里?当然要掌握在你们的手中。要记住,那些土地是他们借用城邑的力量开垦的,他们只有使用的权利,土地并非是他们的,是属于城邑的。”

    “然后,将未成年的、但却已经不需要母亲哺乳的孩子从氏族母亲的手中带走,在城邑内强制接受夏城的教育。这一点上我不希望有人落泪可怜心怀不忍,必须严格实行。”

    “为了避免氏族之间的仇恨,所有氏族全部拆散打乱,以五十对男女编为一里,亲兄弟姊妹不能在一里之内。”

    “很多氏族并没有昏礼,也没有固定的睡觉生娃的人,咱们以前也是这样,这不是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只能让他们慢慢接受咱们的习惯。五十对男女夹杂而居,混乱是肯定的,往好了说短时间内咱们又能多出不少孩子,但这样并不好。”

    “既不能强制婚配,又希望他们一男一女结成家庭,那该怎么做?修建房屋的时候修建两种,一种是集体居住的,另一种是个人家庭居住的,凡是在里司见证下盟誓昏礼的,可以优先住进那些个人家庭居住的屋子。”

    “在一男一女的家庭被这些半开化的氏族接受之前,为了保证城邑的权利和对你们的尊重,一里之内还是要保持氏族时代的集体耕种办法,也方便征收赋税和学习新的耕种办法。”

    “这么说吧,你们是城邑的官吏,但在他们心中就是非血缘血亲的氏族首领,将他们对氏族首领的尊重转移到你们这些教他们耕种的人身上。”

    “区别就在于你们随意可以撤换,可能你今天在夏东,明年就去了夏西。要让他们把这份尊重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你们腰间的简单玉牌上。不论是谁,拿着玉牌,就是他们心中类似之前氏族首领的人物。”

    “他们可能还不太习惯把辛苦种出的粮食交给城邑,你们可以告诉他们是城邑给他们提供了铁器农具种子和技术,等到他们逐渐明白了规矩后再和他们说明白这是赋税。”

    “当然了,老夏城人和新夏城人以及城内的不少得到国人身份的奴隶也要打散到东西两城当中,以作引导。一里五十男女,至少要有五对熟悉了夏城规矩的人。”

    “两年之内,你们要做的并不多,只需要指导他们如何耕种,传授一些基本的规矩就行,就算做的不好也不会有太重的惩罚。”

    “我大致算了一下,这几种政策实行后,整个夏城及其周边大约有八千户口,也就需要一百五六十个里司。里司不脱产,不是官吏,大部分都由咱们的新老夏城人暂时担任。”

    “除了这几千户,还有大量的孩子需要在城邑内安置,强制接受咱们的教育和规矩,以及队列、认字等训练。数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很多,而且我估计这几年还会不断增加。”

    “暂时没有这么多人手教他们认字,但是我会从黑衣卫中挑出些人,教这些小孩子队列、握矛和纪律。只要保证他们的基本吃穿就行,两年之后城邑稳定了再说这事。”

    “这基本上就是夏城今后的人口安置办法了。一旦在四月份完成了里司的划分,就需要真正准备农、工、兵、学这四件事了。”

第八十七章 国(九)() 
“农,两年之内这些人基本都要在土地上耕种,开垦荒地,学会使用农具种植,学会收获。”

    “到时候,在夏东西两城内,按照里司制度,每一里分荒地五千亩方圆,这个我到时候会去规划。”

    “三月份垦种时间已经不够,所以放弃春种,城邑会提供基本的食物以维持一年。在八月份秋种之前,每一里必须要开垦一千亩的土地,这是最低标准,做不到的话要受到惩罚。并不难,不要说已经有牛马了,就算拿手和锄头刨也能刨出来。”

    “每一里分牛十二头,马两匹,犁铧耧车二十套,锄头稷镰等工具一百套。由农吏管辖,这是公产不是私产。牛马如果无故死亡你们也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惩罚。”

    “争取在明年五月份夏收的时候,不但要保证自己足够吃,还要承担赋税。”

    说到这,终于有人发声提问,提问的是个农学班的年轻人,是最早一批前往农庄实习的,如今已经基本掌握了农田耕种的基本知识。

    陈健认得,这是石荠的弟弟,是叫石泉,很清秀的一个小伙子。

    “姬夏,我想问问,这边的赋税怎么征收呢?在榆城的时候,农庄的所有收获都归公产,再由公产重新分配,计划统计司管着一切。这边也是这样吗?”

    陈健摇摇头道:“那时候榆城初建,粮食不能保证,而且很多人并不会耕种,整个山岬岛上那么多人等着吃饭,不把粮食全都收归公产不行。”

    “这边就不必这样。一里五十户,固定缴纳定量的粮食,剩余的可以自行留下,愿意售卖就售卖。”

    “你们作为农吏的,也可以组织这百余户做些小作坊。从明年开始,一些管制会放开。除了盐、铁、铜、酒、武器之类仍旧公产经营外,其余的可以自由买卖。甚至有余力也可以在冬季闲暇时候捕鱼、烧贝、做木工、刮硝、烧炭之类都可以。”

    “两年评比一次,谁做的最好让一里之内最为富庶,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