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狼骑-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果然是那和建奴血战的松山军,老郎中顿时一阵激动,毫不犹豫的便答应道:“为松山军的好汉诊治,老朽义不容辞!请三位军爷稍侯,老朽收拾一下,这便随军爷们前往锦州!”

    “先生何以答应如此爽快,锦州离此毕竟遥远?”老郎中的爽快倒让潘虎有些意外了。

    老郎中脸上闪过一丝红晕,近乎哽咽道:“老朽之所以愿与军爷前往锦州,只因想亲眼见一见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施大人!想我华夏千年来,何曾有过如施大人这般真英雄,能得见他一面,老朽便不算枉活一世了!”

    看书的朋友能否在书评区留下你的足迹,提些意见,发表些看法也好。

第四十一章 此大捷非彼大捷() 
更新时间:2012…10…08

    所谓“松山大捷”在北京城的反应远不及当年的“宁远大捷”来的轰动,虽说所斩首级相差几,但施大勇可没有“重创奴酋”这等大功绩,再者当年乃奴酋努尔哈赤亲率数万大军猛攻宁远一座孤城,单声势就比大凌河城下碰上的几千建奴要吓人的多。

    再加上之前朝廷诸位大人们以为宁远必失,建奴必定长驱直入进逼山海关,京师已经戒严了,命各地勤王的圣旨也都用了印,不想袁崇焕却奇迹的保住了宁远城,让上上下下都长松了口气。虽说代价大了点,觉华岛的上万军民被建奴屠戮一尽,但怎么说,奴酋也是匆匆撤兵了。这奴酋撤兵,山海关便虞,山海关没有危险,京师自然也就安全了,如此一来,怎么不算是大捷!

    因此上上下下都对宁远大捷予以了充分肯定,当时,真正是朝野轰动,人人惊喜,众口皆赞那袁崇焕乃不可世出之良将,大明关外的擎天之柱,平辽复辽指日可待。

    就连一向最见不得旁人立功的御史言官们也集体转了向,向天启皇上夸赞袁崇焕的奏疏真是跟雪片一样飞进大内,当然,每道奏疏上一例外的指明了宁远大捷最大的功臣乃天子近侍——九千岁魏公公也!'

    虚惊一场的魏公公更是不会放过这等扬名之举,于是乎,朝野上下一齐开动,这“宁远大捷”想不大捷也不成了,那袁崇焕想不出风头也不行。

    而发生在大凌河城下这场战斗完全是场遭遇战,远不及宁远大战那般吸引人眼球,事先根本没有人知道会有这场战斗。你叫朝廷的官员们怎能生出切肤之感,认为这真是场可以媲美宁远之战的大捷呢?

    当然,祖大寿能率部打出斩首两百有余的战果来,确是让人振奋,毕竟打建奴作乱起,一战能斩杀如此之多的敌兵首级也是少数了,但在朝官们看来,这松山之战不管你辽东方面如何自夸,到朝廷这也只能用一句“将帅齐心,上下协力,致有此大胜”来定语了,不可能如当年一般大肆宣传的。

    这也不能怪京师里的官员们如此看“松山大捷”,说起这场战斗对大明、对皇上、对他们有什么重大意义,好像还真没有。

    一没有斩将夺旗,二没有收复失地,三也没有聚歼来犯建奴,不管怎么看,将之称为如宁远那般大捷,好像是有点太抬高了。

    把官员们的看法先放在一边,你就说民间吧,这百姓们一听是大捷肯定高兴,可再一问杀了多少鞑子,人怎么回答。你若回答是北虏加东虏才两百有余,那百姓还不骂娘:“这什么狗屁大捷?才杀了两百个鞑子你就敢称大捷,这带兵的也太他娘的往脸上贴金了吧?想当年万历爷在时,咱大明在朝鲜杀了十几万倭寇,这大军班师归朝都没用大捷,现在倒好,砍了两百个脑袋就敢称大捷,难不成咱大明现在真的一日不如一日了吗?”

    那宁远之战虽说斩首甚少,但毕竟奴酋的确是领着大军而来,不比松山这仗只对上了建奴镶黄、镶红两旗两个牛录,再加上祖大寿所说的正蓝旗精锐,也不过四五千号人,声势真的没法比,这大捷真的没法称。

    当日祖大寿和丘禾嘉派往京师报捷的快马是直奔的会极门,目标很明确——直奔皇上去的,而内阁直到第二天司礼监来人告知才知晓。

    不说首辅周延儒心中对祖丘二人越过自己是否有不满,单兵部这边对辽东办事不按章程来还是颇有不满的,尚书梁廷栋当时脸可是冷下来的。

    倒是言官们却和崇祯皇帝一样兴奋,两年前建奴在京畿横冲直撞,如入人的凶煞模样还让他们记忆犹新着呢,这两年关外虽没有什么大战事,但是建奴又攻朝鲜又打蒙古的,闹得是不亦乐乎,大明却是束手策,实在是有些丢人。

    现在好了,总算是打了一仗,兵部验过首级了,都是实打实的鞑子,怎么不叫人高兴?

    礼部给事中王化第一个上疏称赞此次辽东大捷,尔后又有刑部都给事郑泰、给事中周年等人上疏跟随,随后各科给事中都纷纷上疏,都察院的更是来劲,那辽东巡抚丘禾嘉可是他们的同僚,又是个老好人,他们这做同僚的岂能不帮衬一下!

    一时间,言官们都行动起来,为这“松山大捷”摇旗叫好,但是所有的奏疏却一例外全被内阁压了下来。

    压下言官奏疏不是首辅周延儒的意思,而是次辅温体仁的意思。

    据说在接到礼科给事中王化的上疏后,温体仁便对周延儒说道:“不止此疏,接下不管何人上疏为松山之战叫好,内阁皆应压下不递。”

    听了这话,周延儒自然奇怪:“这是为何?兵部已验过首级,都是真鞑子误,既然是胜仗,自然要多加称颂,一来振奋人心,二来以慰辽东将士,三来也让皇上高兴,这等好事,可遇不可求,何以长卿却要压下呢?”

    温体仁笑了笑,摇头道:“辽事自万历年起,便是噩耗多于喜讯,失地失人举不胜数,朝廷耗巨资养兵,兵却不知奋勇,以致崇祯二年巨变。今孙承宗主辽事,倡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徐徐恢复。大凌河城五月始修,前后已经三次,每次修筑,建奴必举兵来毁,以我看,这次亦不能免,只怕建奴大军旬日便会奔大凌河而来。若此时我们大张旗鼓宣传这松山大捷,试问,若祖大寿不敌建奴大军,内阁又要如何善后?”

    “这”周延儒陷入沉默。

    “皇上年轻气盛,初闻捷讯,自然喜出望外,但若这噩耗随之而来,只怕”'

    只怕什么,温体仁没有说。

    周延儒自然明白温体仁想说什么,微一点头:“那依长卿看,内阁如何处置才能两方都交待过去?”

    温体仁笑道:“内阁也须动作,皇上许下的封赏自然照发,但也仅此而已,这事便如没有发生最好。言官们闹也好,不闹也好,咱们就当没有听见。照我说,首辅还是想一想何人能替孙承宗的好。”

    嗯?

    闻言,周延儒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旋即故作悲痛,沉声道:“但愿祖大寿不负皇命,辽事不能再有失了,若真如长卿所言,我这首辅只怕也要受累了。”

    听了周延儒这话,温体仁故作随意的瞥了他一眼,什么也没有说。

第四十二章 封赏 汉人的铁浮屠() 
更新时间:2012…10…08

    朝廷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六月十四报捷快马进的京,六月十六首级送到京城,六月十九,封赏的旨意便下来了。

    兵部来的是武选司郎中江一鹤,一个胡子比头发长的老官僚,脸上明显可见老人斑,但走起路来却是精神得很,说话时也是中气十足,一点也看不出衰老的样子。

    武选司与吏部的文选司、考功司以及市舶司被人称为四大肥缺。顾名思议,武选司自然便是负责全国武将升迁,因此,江一鹤虽然是一年迈老朽,但锦州城内的官员却是谁也不轻小瞧他,尤其是那些武将们,巴巴的提着厚礼送上门去。江一鹤也不客气,照单全收。倒是随同来宣读崇祯拨内帑一万两犒军圣旨的小太监要清廉得多,只收了丘巡抚给的五十两银子程仪,除此之外,没有收过任何官员的任何孝敬。

    不知道是不是他出京前曾经被上面的公公们警告过又或是真的不贪钱,又或是第一次出京,不知道如何捞油水。'

    答案谁也不知道,倒是锦州的这帮官员们心中忐忑起来了,在那太监面前不敢造次,唯恐这小公公回去不知轻重的乱说一通。

    因祖大寿人在大凌河城,所以江一鹤和那太监就在锦州宣了圣旨,并没有跑去大凌河城。不知道是不是二人知道大凌河城乃前线,生怕和施大勇的松山军一样迎面碰上建奴的缘故。

    替祖大寿接旨的是他的亲弟弟副将祖大乐,也是在接旨的时候,施大勇第一次见到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的父亲——辽东总兵吴襄。

    吴襄比祖大寿小了十几岁,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单看貌相,便是一员虎将的样子。

    不过施大勇对吴襄倒不感兴趣,他想看的是他的儿子,可惜吴三桂这会还小,与母亲在宁远,并不在锦州。

    随同祖大乐、吴襄同来的还有副总兵刘泽清,祖大寿的另一个妹夫副将裴国珍、另外还有参将祖宽、夏成德、吕品奇等辽东系将领。

    其实锦州城中还有一个总兵,此人便是山海关总兵宋伟。

    宋伟是山西人,本为辽东副将,崇祯二年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千里赴援京师,结果在通化阵亡,兵部尚书梁廷栋便保宋伟接了赵率教的位子,做了山海关总兵。

    山海关总兵的辖区和防线自然是在山海关,但宋伟上个月就带了三千兵来了锦州,因为祖大寿为重修大凌河城抽光了锦州守军,所以孙承宗便命宋伟和吴襄暂时接防锦州,以防锦州过于空虚有什么不测。

    本来宋伟也是要来巡抚衙门迎接钦差的,但是大兴堡那边却出了点事,需要他这总兵大人前去处理。军务要紧,他便没有来巡抚衙门,特地叫人与丘禾嘉知会了一声,托巡抚大人代为向钦差问候。

    封赏如那夜崇祯在乾清宫所宣一般,祖大寿加了镇武将军号,荫了一子锦衣卫同知,赐金银各百两,貂裘、雕鞍、白马各一。

    镇武将军是个武散官,比之祖大寿原先的前锋将军来,有名而实利,只是个聊胜于的一个将军号。

    金银百两也不是什么厚赏,那貂裘、雕鞍、白马不过是显示身份尊贵而已,因此,朝廷对祖大寿的封赏有等于。

    宣旨时,施大勇一直偷偷看着祖大乐和吴襄他们,发现他们在听完祖大寿的封赏后,都很愕然。祖大乐愣了十几秒才回过神磕头三呼万岁,从那太监手中接过圣旨,转身时,脸上明显有几分不岔。显然,祖系的这帮将领对于朝廷给祖大寿的封赏是有意见的。

    倒是丘禾嘉却是实在的得了大好处,大明开国以来,以御史衔巡抚、巡安各地的不在少数,但加左右都御史或左右副都御史衔巡抚地方,一般就是总督级别的了。

    崇祯给了丘禾嘉一个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加上其本来就节制关门诸军,这便是实质上的辽东总督,计较起来,是可以与孙承宗的经略平起平坐的。

    对于祖大寿没有获实利,丘禾嘉却得了个总督待遇,施大勇分析可能是崇祯心中对两年前的事情并没有真正释怀,又许是出于“以文御武”的出发点如此安排,不然没法解释这二者的封赏有天地之壤差别。

    其实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