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骆驼的。
对了,考虑到那几个小部落实在拿不出更多大型牲畜来交易了,杨梦龙很大方的允许他们用牛皮、牛筋、牛角、马尾之类的东东来换,一通猛捞,居然让他捞到了上万根牛筋,一千多张牛皮,牛角马尾之类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成车拉回来的,就连羊毛也拉了二十几车回来!卢象升为之叹服,这小子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啊,太能搜刮东西了!
“怎么样,要不要骆驼?我可以分你一百头的。”杨梦龙认为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很大方的问。
卢象升笑着说:“骆驼就算了,用不着。如果可以,我倒是愿意高价购买你这批战马。”
杨梦龙马上翻脸:“想也别想!我这几百匹可是有中亚血统的优质战马,可不是那种比驴子大不小多少的蒙古马!我搜刮这批战马容易吗?出再多的钱我都不卖!”
卢象升涎着脸说:“那就分我一半好了!”
杨梦龙加重语气:“想也别想!一匹都别想!我告诉你,我这马高大,健壮,耐力好,爆发力也强,耐看又耐用,上哪找这么好的战马?别说你,皇帝老子我都不给!”
卢象升哼了一声:“小气鬼!”也就不再勉强了。杨梦龙从蒙古那边弄回来的马他看过,其中确实有很多有着中亚血统的战马,高大健壮,看着就眼馋。三百年前,蒙古征服中亚,将中亚的人口财富掳掠一空,中亚的战马自然也在重点掳掠之列,高大健壮的中亚战马血统就此融入到蒙古马种的血管之中,直到现在,蒙古仍有一些部落在牧羊中亚血统的战马,这是很抢手的优质战马,换他好不容易弄到几百匹也舍不得分给别人的。
喝了一杯茶后,他问:“对了,陕西那边的形势如何?”
杨梦龙一脸晦气:“别提了,乱,乱得不可开交了!那里也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年年大旱,土地龟裂,庄稼连年失收,陕西那帮官员完全不管老百姓死活,一味往死里搜刮,遇见饥民暴动也不上报,更不救济,只管关闭城门,不让饥民进城就算了,大概他们认为等这些饥民饿死了就没事了吧!他妈的,这些狗官都该枪毙一百遍!”
卢象升皱着眉头问:“今年还是大旱?”
杨梦龙说:“可不是!其实河里还是有水的,地下也有水,只要想办法将河里的水抽上来,或者多打些灌井,很多农田还是可以正常生产的,但没有人去干这些正事,只管征税征税征税,哪怕朝廷已经下令免征一些灾情严重的州县的赋税了,税吏还在继续征税,美其名曰:预征!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现在陕西已经变成一个火药桶了,害得我根本就不敢再走陕西这条路了,只能绕道山西再入榆林,一路上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卢象升长叹:“这国事,是越来越艰难了”
杨梦龙哼了一声,在他看来,现在的这混乱不堪的局势多半是朝廷执行能力丧失所导致的。西北连年干旱是事实,可再怎么干旱也远远没有到绝流的地步,只要朝廷能动员起足够的人力物力,兴修拦河大坝和水库,多打灌井,再减免西北老百姓的赋税,在富庶的南方多征商税救济西北灾民,这场天灾完全可以挺过去的,但硬是没有人去做,大臣碰到天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骂皇帝,让皇帝反省,好像皇帝向老天爷低头认个错就什么灾害都没了,真真是岂有此理!
“对了,我听说辽东那边又开始筑大凌河城了?”杨梦龙换了个话题。
卢象升说:“是呀,早就开始筑城了。”
杨梦龙皱着眉头问:“为什么非筑大凌河城不可?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大凌河城两次筑起,又两次被拆掉,筑一次被拆一次,那不是浪费钱粮嘛!”
卢象升说:“兵部这样做,自然有兵部的打算,我们还是别瞎猜了。”他微微有些兴奋,“一旦大凌河城建成,关宁防线就能狠狠的往前推,将建奴往沈阳压!建奴不善于攻城,只要我方筑坚城打呆仗,步步为营,迟早可以将他们赶回老林子啃树皮的!”
杨梦龙叫:“仗不是这样打的!没有哪一场战争能靠修筑堡垒打赢的!没有一支敢于野外决战的精锐之师,修筑再多的城池也是枉然!”
卢象升苦笑:“如果能有一支敢于在野外与建奴死战的铁军,阁老就用不着费这个劲去修建堡垒了。几十年来,我军在野外对上建奴,战无不败,就连关宁军,提到要与建奴野战,也是心惊胆颤!军心如此,除了修筑堡垒巩固防线之余再除图进逼,还有别的选择吗?”
杨梦龙有些激动:“我承认这堡垒战略对付不善于攻坚的建奴很有用,但是,他们也不是蠢货,他们迟早会拥有攻坚能力的!而且现在税源日益萎缩,国库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行这种耗资巨大收效甚微的堡垒战略,那是自杀!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将那些次要的堡垒全部放弃,收缩兵力确保宁远、锦州、山海关这三点一线,节省资金,用这笔钱编练一支野战军团,练个三五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杀出关去,跟建奴一较高下了,这比筑城划算得多!”
卢象升沉默片刻,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筑坚城打呆仗是朝廷一贯的战略,能延续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
杨梦龙哼了一声:“有个屁道理,还不是因为这一战略工程巨大,可以捞油水的地方很多,所以大家压根就不想改变!等着瞧吧,再继续这样下去,这个国家迟早会被辽东战事拖死的!”
卢象升面色微变,低声喝:“你胡说些什么?当心隔墙有耳!”
杨梦龙说:“我怕个屁!本来就是这个理,做错了还不让人说?”
卢象升面有愠色:“国朝方略,一举一动均决定千万人的生死,岂是我们能够非议的!休要再说!”
杨梦龙嘴巴动了动,想再说下去,但是看到卢象升面色都变了,便将嘴边的话给咽了回去,勉强一笑,说:“我只是替关外那些暴露在建奴兵锋之下的军民,还有那在田间终年劳作所得也不够交税的黎民不忿其实筑几座坚城往前推一推也好,只要守住了,就能从建奴那里抠回一大块地盘”
卢象升神色稍缓,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只是有些事情真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置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杨梦龙没再说下去,伸了个懒腰,问:“戚老爷子呢?”
卢象升说:“在军营里,怎么了?”
杨梦龙瞪起眼睛叫:“怎么了?我说,你也该把他还有那批教官还给我了吧?我也要扩充部队,训练新兵的时候很需要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官啊!”
卢象升说:“少来了,你一手带出了两千精兵,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会缺教官?老爷子留在这里这几个月,好多东西都还没来得及教呢,你急什么?”
杨梦龙真急了:“我靠,你该不会是打算给我来个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了吧?”
卢象升说:“年底还你,年底还你!”
杨梦龙叫:“我现在就要!”
卢象升坚决将老赖进行到底:“我马上就要扩军两千了,你把他们要回去了,我可怎么办!年底还你,行不行?”
杨梦龙无可奈何:“好吧,年底一定要还我。”
卢象升松了一口大气。像戚虎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军人,换谁都舍不得放他走的,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想把杨梦龙借给他的那几十名教官通通都留下来————这些教官随便哪个管一百名士兵都是绰绰有余的,有些甚至当个把总都很称职。不过这样做的话就太不厚道了,他脸皮薄,这种事情做不出来,哈哈一笑,说:“好,年底一定还你!你我有半年不见了,难得你来一趟大名,说什么也得留下来玩上几天,我也好尽尽地主之谊。”
杨梦龙这次绕到大名府来,一来是陕西那边实在太乱了,不安全,必须经山西入河北,二来则是顺便过来讨回他借给卢象升的那个教官团,以免被卢象升来个一借不还,那他就亏大了。当然,也要看看老朋友。他来到明末已经快两年了,可真正的朋友并不多,跟南阳那帮文官打交道的时候总觉得浑身别扭,手下那帮百户千户又奉他为衣食父母,对他惟命是从,想找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朋友真的很不容易,而卢象升恰好是其中一个。听了卢象升的话,他乐了:“你不说我也要在这里好好玩几天,去看看大名府古城的遗址,看看邯郸王城!”
卢象升说:“正好,我这些天有点空暇,就陪你畅游大名府好了来人,备酒!”
一声吩咐,仆人马上忙活开了,杀猪的杀猪,宰羊的宰羊,没多久就弄出了一桌不算奢华,但绝对让人胃口大开的酒席。杨梦龙让钟宁拿来一袋烈酒,说是用土豆酿的,请卢象升品尝,卢象升品尝了一杯,只觉得酒液清澈如甘泉,酒香扑鼻,辛辣无比,酒胃顺着食道流入胃里,全身的血液都沸腾开来了,不禁连赞好酒!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开怀畅饮,不亦乐乎!
二十七 阁老驾到()
第二天,杨梦龙让人赶着牲畜群先回舞阳,自己留在大名府游山玩水。
大名府名胜古迹众多,北宋曾在这里建陪都,以应对强悍的契丹铁骑的冲击,春秋战国时赵国的国都邯郸也在大名府境内,可谓人文荟萃。可惜这些华丽的妆容都被岁月的风尘剥蚀得干干净净了,昔日的北京大名府早已被洪水吞噬,被掩埋在厚厚的河沙之下,再难寻见一丝踪迹,这让杨梦龙大失所望。他本以为在明代还能窥见一丝这座北宋名城的绝代风华,可现在除了厚厚的河沙,什么都看不见。至于邯郸王城,更是只剩下一些残破不堪的建筑,昔日曾与铁血大秦针锋相对,争雄百年互有胜负的大赵国都,如今已经沦为一个三几万人口的小县,贫困之极,看着那长满荒草的废墟和零落的人家,再追忆这里曾作为山乐六国抗秦核心的辉煌,真叫人不胜感慨。
在废墟间徘徊良久,杨梦龙扶着一截明显被火烧过的折断的石柱,感叹:“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拥有四十万胡服精兵,连赫赫大秦也敬畏三分的强国帝都!”
卢象升说:“早在战国时期,秦军就多次攻打邯郸,给邯郸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后来赵国灭亡,由于赵人性格倔强,如同白杨一般宁折不屈,秦国便纵火焚城,将邯郸夷为平地,试图将这座都城抹掉,断掉赵人最后一丝念想,好作秦国的良民最终赵人还是没有变成秦国的良民,倒是这邯郸,在那次劫难之后就再也没能恢复过来了。”他一掌拍在一尊爬满了藤蔓的残破石象身上,嘘唏不已:“在灭亡之前,赵国的朝政就变得黑暗腐败,帝王一代比一代昏庸,臣子一个比一个无能、无耻,赵国的灭亡,实是咎由自取!只可惜了那直到最后关头仍在试图力挽狂澜的不败战神李牧,只可惜了那直到最后一刻仍在为捍卫这个国家而浴血奋战的胡服精兵!可敬,可叹!”
赵国打从长平惨败之后就丧失了独力与秦国对抗的能力,接下来几十年也只是勉强自保而已。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留下的资本不容轻视,赵人在这四战之地骈足抵肩,数百年以降磨练出来的血性和凝聚力更不容轻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