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药科学使用指南-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喷雾法还是喷粉法,都要求药剂在作物上有良好的沉积分布。药剂的沉积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药剂沉积量,以药剂的质量或雾滴数来表示)和沉积分布的均匀度是两个基本技术指标。前者同喷药量有关,而后者则同喷洒的方式方法和喷洒技巧有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中后期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由于上下层叶片之间的相互屏蔽作用,要实现整株均匀喷药是相当困难的。只有采取有气流吹送的细雾喷洒法,才能较好地解决分布均匀度问题。在可以采取喷粉法的情况下(例如保护地作物),则以采用喷粉法为好,其沉积均匀性显著优于喷雾法而且工效也高很多。不过粉剂的细度对于粉粒的扩散运动性能影响极大,粉粒较粗时其扩散性能也会显著降低,所以粉尘剂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参见第六章)。

    skbshge

二、农药的使用技巧()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用了“技巧”这个词,实际上它包含了极丰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问题,属于农药应用工艺学研究范畴,这里只举例加以说明。棉花伏蚜是比较难治的一种重要害虫,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伏蚜繁殖快,在棉花植株上呈整株分布状态,每个叶片甚至茎秆、叶柄上都有蚜虫。而棉花生长到后期株高叶茂,上下叶片之间互相遮蔽,而伏蚜种群98%以上都分布在棉叶背面。因此很难把药打透,即使药水量高达100~150升也无法整株打透。但是棉叶有显著的趋光性,上午向东倾斜,下午向西倾斜。当棉叶向日光倾斜时,倾角可高达45°,此时叶背面的伏蚜就暴露在喷头的前方,而且棉田植株的结构也由郁闭型变成开放型,因此农药雾滴很容易打入株冠的中、下部。如果能利用棉叶的这种习性来选择适宜的时间喷药,效果就会显著提高。不过这一现象的利用又同喷撒器械的选择相关。只有气流吹送的窄幅实心雾流才能充分利用棉叶的这一习性,空心雾流则不能发挥这种对靶喷撒作用。在大片棉田中,机动弥雾喷粉机也能利用这一习性。又如,人们熟悉的桃小食心虫的防治,由于其幼虫必须从土里爬上树冠为害,树干是幼虫必经之途。如果选用一种强力触杀性杀虫剂涂布在树干下部近地面一段,幼虫爬行通过药带就会接触药剂而中毒。

    (一)农药与生物体的有效接触

    农药使用技术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使农药最有效地与防治对象接触。因为农药要发生作用,首先必须能与防治对象发生接触,所以农药使用技术的研究内容都是为了给药剂同防治对象的接触创造有利条件。

    这里所讲的接触,是指药剂同生物体之间发生实质性的接触,即所谓“有效接触”。相对而言,没有形成实质性接触的,虽然表面上看来药剂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上,也属于无效接触,从图2…5就可明白这一点。无效接触之所以无效,一方面因为药剂与生物体表面之间未能形成接触界面,并且很容易被风、机械振动所吹落或被震落;另一方面,由于药剂没有与生物体表面形成真正的接触面,药剂也很难被生物表面所吸收。如果药剂具有熏蒸作用,如硫黄、敌敌畏、百菌清等,即使接触不良而只是附在表面上,只要不滚落,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熏杀作用,不过药剂的持效性必定较差。

    图2…5 雾滴的有效接触及无效接触

    就喷洒药液这一使用方法来说,多年来在用户中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一定要把药水喷到植株上到处淌水才算喷透,以为这样才算有效,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为植物叶片表面能够存留的药液量有一定限度(称为堆积度),超过这一限度的药液就会自行流失掉。根据实际调查和测定,常规大容量喷雾法几乎有70%甚至更多的药液流失掉;另一方面,因为植物的叶片不可能是平的,总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喷到叶片上的药液总是要向叶片的低处流,这就很容易造成药液在叶片的下倾部分(往往是叶尖部分)集中。如果用常规大容量喷雾法,下垂的叶尖部分很快就发生药液滴淌,而叶片的上部则药液沉积量不够。其结果,表面看起来叶片已发生药水滴淌,而实际上其他部分药液量很少,甚至还没有喷到。这种不均匀的药液沉积也会导致有害生物与药剂接触机会的不均,结果有些部分防治效果较高而另外受药少的部分防治效果较差,并成为诱发病虫产生抗药性的一种田间选择压力。

    低容量和超低容量的细雾喷洒法效果比较好,重要原因就是细雾的低容量高密度沉积不会导致药液流聚和滴淌,而且细雾滴分布比较均匀,同病虫的接触机会要高得多(表2…2,表2…3)。

    表2…2 每公顷农田对各种细度的药雾的药液需要量

    (Bals)

    续表 2…2

    注:表中黑体字标示粗细两种雾滴的药液需要量之显著差异

    表2…3 各种作物上的施药液量分级

    (Matthews)

    产生细雾滴的方法必须选用适当的喷雾器械。对于传统的大容量喷雾器械来说,如果能够提高喷雾压力,雾滴也可变得较细,但是细度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只有在使用机动喷雾机械时才有实际意义,因为使用手动喷雾器时,压力的调节余地很小,压力升到196千帕以上时,人力操作已经相当费力。使用常规手动喷雾器时,很多人以为只要喷头能持续喷出药水来就可以,不必连续压动摇柄。实际上这样就不能保持喷雾器内稳定的压力,因而雾化细度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使用技术的这一技术细节,必须引起注意。

    额娃式手持电动超低容量喷雾器、东方红…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以及新型的手动微量弥雾器(吹雾器),都是可以产生细雾的机具。但是它们所产生的细雾在作物株冠上的沉积方式却并不一样。额娃式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是靠转盘离心力产生的细雾,机具本身并没有气流吹送,必须依靠自然风力。因此,雾滴主要沉积在作物上部,特别是当作物长大封垄后,这种雾滴很难穿透到株丛下部。所以,其使用的有效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后两种机具自身能产生气流,在无自然风的情况下也能对株丛产生一定的穿透作用。但背负式东方红…18型机动弥雾喷粉机的气流太强、风量过大,虽然工效高,却不宜作针对性喷洒。手动微量弥雾器的工效不如机动弥雾机,却很适用于小块农田及梯田。由此可见,虽然同样可以产生细雾,但是选用时还要考虑到多种因素。

    (二)农药喷洒的均匀性

    作物的整个生长期内,植株的大小、栽植密度、植株的郁闭度会不断发生变化。宽行距作物与窄行距作物又有很大的不同。作物在田间的这种分布和组合状态,称为作物的田间群体结构。可以想到,田间群体结构紧密的作物,喷药比较困难,农药难以喷洒均匀、周到。田间群体结构比较稀疏时则比较容易喷药,但是药剂散落到空地上的机会也增加了,这又会造成农药的浪费和损失。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研究如何根据作物的田间群体结构状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技术,并仔细设计田间的喷洒作业方式和方法。例如棉花,幼苗期行距很宽而株距较窄,如果采用宽幅空心雾流喷洒,必定有大量药液散落在行间空地上。如改用窄幅实心雾流顺行喷洒,农药就会相对集中喷在苗行中而较少散落在空地上。一般双子叶作物都有类似的情况。又如小麦田,在幼苗期麦叶平展,反而对地面的覆盖密度很高,行间空地较少;而麦苗起身后,麦叶变成直立状的,行间空地暴露面积反而增大。但到生长后期,由于上部麦叶的交叉覆盖,又使行间空地暴露面积减少了。水稻虽然也是禾本科作物,但由于播种和栽植的格局不同,田间群体结构又与小麦有明显区别。

    (三)田间喷雾作业的行走路线与喷洒方式

    由于我国至今仍然是以手动喷洒农药为主,农药是否喷洒均匀,与操作人员的行走路线,行走速度及喷杆运动方式都有密切关系(图2…6)。

    喷洒时的行走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如图中的2),也不可太快,否则就会发生局部地块上漏喷(如图中的3,其中有“?”号的就是漏喷的地块)。喷杆也不可随意摆动(如图中的1),否则也会发生局部地块漏喷,或有的地块着药过多。图中的4是正确的喷洒方法和行走方式,行速均匀并且每前进(或后退)一步所喷出的药雾都能同前一步喷出的雾带相互衔接,这样就不会发生漏喷了(见图中阴影重叠部分)。如果是采取左右摆动喷杆喷雾,则最好是每跨进一步喷头就横扫一遍,第二步跨进时再反向横扫一遍,如图中4的1,2两个喷幅,是互相局部重叠的。

    图2…6 喷雾作业时田间行走方式和喷杆摆动方式对药液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1.极不规则的行走和摆动方式 2.行走不规则但摆动规则3.行走和摆动都规则但行走太快 4.行走和摆动均规则,行速适当(图中“?”号表示该处出现漏喷现象)

    行走的速度当然还同喷雾量有关。如喷雾量大,要走得慢些,如喷雾量很小,则要走得快些,否则药液会不够喷。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农药使用技术的重要性。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应注意加以观察和分析比较,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技术。

    (本章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屠豫钦研究员编写)

    skbshge

一、农药稀释配制的目的和要求() 
一切农药商品都是有效成分含量很高的制剂,这样便于贮存并降低贮存和运输费用。但是除了少数专用的制剂如超低容量喷雾剂和极少数农药外,高浓度制剂都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加以稀释配制,达到有效使用浓度再喷洒。但是究竟需要稀释多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用取多少药剂加多少水来表示,即所谓稀释倍数。这对于乳油制剂、浓乳剂、水乳剂等液态制剂而言,制剂还可以用容量器来量取。而对于固态制剂或黏稠的胶态制剂就不能用容量器来量取,必须采取秤重的办法取药。由于质量和容积并不相等,严格说来会发生误差。不过在农药使用中一般都忽略不计而已。

    农药加水稀释后就要被喷洒到作物上。这里就产生一个重要问题:作物上究竟能够承载多少药液?本书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对这个问题有比较详尽的阐述。简言之,任何作物对农药药液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超过了这种承载能力的限度,多余的药液就会从作物上流失,落入土壤或田水并随水串流进入周边水系,造成环境污染。作物表面对药液的承载能力还与药液的湿润展布能力、作物体表的结构和湿润能力有关,各种作物都不同。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只按照农药商品说明书的要求加水千百倍甚至数千倍稀释,绝大部分如此配制的稀释药液都会发生严重的药水流失。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我国农药大量流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的大问题。所以,不能再继续采取这种按照农药商品说明书盲目加水稀释的药液配制方法。

    skbshge

二、农药稀释配制与施药器械的关系() 
农药的施药器械种类很多,性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