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钦此。
这道谕旨,乃就万国公法,援引局外中立一条,做了火烧眉毛的挡牌。(两客交斗于门内,主人反作鼾睡,也是千古奇闻。)复谕令驻扎俄、日两国的钦使,咨照他外部,宣布中立意旨。俄国没甚答复,只日本恰声请中国仍须防守,由驻日杨钦使电闻。太后遂派马提督玉昆带兵十营驻山海关,郭总兵殿辅带兵四营,驻张家口。复令驻日杨钦使,与日本郑重交涉,凡东三省的陵寝宫殿,及城池、官衙,人命财产,交战国不得损伤。战后无论谁胜,东三省的主权,仍应归中国云云。日本总算应允,然后酌定全国中立章程,及辽东战地界限规则,颁布中外。
不到几日,辽左方面,鼓声冬冬,炮声隆隆,日、俄两国的海陆军,竟开起战仗来了。太后甚注意日、俄战事,每日饬人采购西报,叫德菱译呈。开战的起手,是海军交绥,仁川的俄舰,统被日军击沉。旅顺口、黄金山下的俄舰,又遭日军轰没。嗣后乃是陆军对垒,日军入辽东半岛,连败俄兵,九连、凤凰、牛庄、海城等处,次第被日军占据。太后向德菱道:“俄大日小,不意反为日败。”德菱道:“行军全仗心力,不论众寡。日人此番打仗,上下一心,闻得男子荷械从军,妇人尽撤簪珥,充作军饷,所以临阵无前,屡次获胜。”太后点头,随又道:“日胜俄败,远东尚可保全,我的忧心,倒也可消释一二了。”(恃人不恃己,何足解忧?)言未已,外面又递进西报,由德菱译出,呈与太后。太后接着,不觉惊异,正是:
优胜劣败,弱肉强食。国运靡常,所视惟力。
欲知太后惊异缘由,试看下回自知。
慈禧后之喜谀好奢,曾见近今印行之《清宫五年记》,原书即德菱女士所著。本回第节录一二,而慈禧后之性情举止,已可概见。拳匪之乱,联军入京,为慈禧后一大惩创,至回京以后,不思发愤图强,犹恋恋于珠宝首饰,宝非所宝,不亡何待?荣禄为慈禧一生之忠仆,荣禄死而慈禧失一臂助,恤典特优,固无足怪。惟遗折中有精选官吏,及顾恤民力,培养元气等语,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胡不力行之耶?至如日、俄之战,祸仍始自拳乱,清廷不敢袒俄,又不敢袒日,仅守局部中立,坐视关东之横被兵革,末由保护,天下之痛心疾首,孰逾于此?当时或有以日人仗义,出于抗俄,为中国幸者。夫日本何爱清室?又何爱中国?不过报宿愤,争权利。昔俄以索还辽东抗日本,今日本遂亦以迫还关东抗俄,要之皆利我之东三省耳。观此回不能无恨于拳乱,并不能无憾于慈禧后。
第94章 争密约侍郎就道返钦使宪政萌芽()
却说德菱译出的新闻,乃是日韩特订条约。韩国疆域,由日本政府保护,一切政治,亦由日本政府赞襄施行。太后阅毕,便道:“韩国就是朝鲜国,当日马关条约,曾迫我国承认朝鲜自主,为何今日要归日本保护呢?可见外国是没有什么公法,如此过去,朝鲜恐保不住了。”(何不切唇亡齿寒之惧?)正在惊愕的时候,庆王弈,忽入宫禀报,俄舰逸入上海,由日使照会我外务部,迫令退出,现在双方交涉,尚未议妥,因此入奏太后。太后道:“现闻日胜俄败,一切交涉,总须顾全日本体面为是。”庆王道:“据奴才愚见,诚如圣训。”太后道:“我国虽弱,究竟是个独立国,也不宜令俄舰逸入,坏我中立。你去饬知外务部,电令南洋大臣,速迫俄舰出口!”庆王遵旨退出。太后复自语道:“外人论力不论理,辽东战局,究不知如何结果,京师相距不远,未免心寒。早知日、俄有这番争端,不如暂住西安,稍觉安逸呢。”德菱在旁,也不敢多谈。
当日无别事可记,到了次日,京中谣言不一,盛传两宫又要西幸。有一个汪御史凤池,竟信为实事,做了一篇奏疏,阻止西巡,待太后临朝时,率尔上陈。太后阅毕,怒道:“日俄战事,我国严守中立,京城内外,一律安堵,为什么我要西巡?这等无稽之言,如何引入奏牍?”遂向庆王弈道:“速叫军机处传旨申饬,嗣后如有谣言惑众,应着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一体拿办”。(谁叫你想念西安?)庆王唯唯遵谕,自然令军机处照旨恭拟,即日颁发。这也不在话下。
过了一年,日俄战事,还是未息,中国总算没有出险,不过将各省官职,裁并了好几处,且废制艺,试策论,兴办京师大学堂,把新政办了好几桩。又派商约大臣吕海寰,与葡使新订商约二十条,出使英国大臣张德彝,与英外部会订保工章程十五条,约中大旨,无非是保护两国工商,彼此统有些利益。只驻藏大臣有泰,恰来了一道紧急公电,报称英将荣赫鹏入藏,与藏官私自订约,请朝廷速与交涉,于是外务部又要着忙。(是谓急时抱佛脚。)原来日、俄未战的时候,俄人曾南下窥藏,密遣员朕络达赖,令他亲俄拒英。达赖颇被他运动,阴与英人龃龉。从前光绪十九年,清参将何长荣,与英使保尔,订定藏印条约,承认亚东开关,许英人通商。亚东在西藏南境,毗连印度,此约订后,英人尝从印度入境,至藏互市。达赖偏同他反对,种种阻,英商未免吃苦。只因俄人暗中袒护,英政府也未便发难。会日、俄战起,英政府乘机图藏,令印度总督,遣将荣赫鹏率兵深入。荣赫鹏遂带了英兵三千,印兵八千,廓尔喀兵三千,及工兵二千,长驱北向,攻入藏境。
看官!你想这腐败不堪的藏官,那里能敌他纪律森严的英将?达赖不知厉害,竟召集一班番官,向释迦佛前,祈祷了好几次,居然仗着佛力,令番官一齐出来,与英将接仗。两下对垒的时光,相距还差数百步。那英兵的枪炮,已是扑通扑通的乱响,藏官不知何故遭瘟,都是应声而倒。(想是佛来接引,令往西方享福,故无病而亡。)前队既毙,后队自然逃走。英将率众追赶,自江孜北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及到拉萨,这位主持佛教的达赖喇嘛,早已闻警远扬,逃到库伦去了。(何不请韦驮保护?)达赖一遁,城中无主,还亏噶尔丹寺的长老,仗着胆出迓英军,与他讲和。英将荣赫鹏,遂趁势恫吓,迫他立约十条,不由寺长不允,签约后,方经驻藏大臣有泰探悉,电达清廷,清外务部茫无头绪,由尚书侍郎,会议一番,定出一个主见,仍复电令有泰就近开议。
这位有大臣,本是个糊涂人物,他当英、藏开战的时候,未尝设法劝解,等到两造定约,木已成舟,还有何力挽回?况且英将荣赫鹏,已奏凯回去,再与何人商议?当下召到噶尔丹寺长老,令他抄出密约,仍行电达,并奏称达赖贻误兵机,擅离招地,应革去封号。(身任驻藏大臣,坐令英兵压藏,不知应革职否?)清廷知他没用,也不去依他奏请,只令外务部讨论约章的利害。侍郎唐绍仪,素来研究外交,遂指出约中的关碍。原约共有十条,最要紧的是除前约亚东开埠外,更辟江孜、噶大克为商埠。此后是印度边界。至亚、江、噶三处,藏人不得设卡,须添英员监督商务。所有英国出兵费用,应由藏人赔偿五十万磅。偿款未清以前,英兵酌留春丕,俟偿清后方得撤回。还有一条定得更凶,乃是藏地及藏事,非经英国照允,无论何国不得干预。看官试想!西藏是中国领土,兵权财权,统归驻藏大臣管辖。此次英、藏私自立约,有无论何国不得干预的明文,是全把西藏占夺了去,那里还是中国的管辖权呢?唐侍郎指出此弊,外务部堂官,自然着急,当据实奏闻,并保荐唐绍仪为全权大臣,赴藏改约。唐使至藏,照会英国,派员会议,辩论了好几年,英员坚执不允,直到三十二年,英始承认中国有西藏领土权,允不占亻并藏地,及干涉藏政,此外不肯改易。唐侍郎也无可奈何,只得将就画押,这是后话。
且说日、俄交战,已是一年,俄国的海陆军,屡战屡败,日本战舰,进陷旅顺口,奉天省城也被日本陆师占祝俄人尚不肯干休,竟派波罗的海舰队,大举东来。波罗的海,在欧洲北面,系俄国西境的领海,他要从西到东,绕越重洋,路有一万八千里。今日到某处,明日到某处,早被日人探悉。就是舰队中一切情形,日人也耳熟能详,因此养精蓄锐,预先筹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俄舰远道而来,舰中人已疲乏得很,兼且未谙路径,未识险要,贸贸然驶到日本海,即使有通天手段,一时也用不出。况日本系三岛立国,四周都是海峡,海峡里面,正好设伏,掩击俄舰。他闻俄舰将至,料必从对马海峡驶入,暗集水师,密为布置,不怕俄舰不坠入计中。这俄舰也防着险要,无如势不能避,只好闯入对马峡。一入峡中,四面八方的日舰,统行驶集,把俄舰困在垓心,你开枪,我放炮,一齐动手,弄得俄兵防不胜防,御不胜御,恶龙难斗地头蛇,打了一仗,被日兵杀得大败亏输,战无可战,逃无可逃,只得束手归降,做了俘虏。(日、俄战事,虽与中国大有关系,然究与中外开战不同,故叙笔概从简略。)
日、俄胜负已决,于是美国大统领罗斯福,出来调停,劝日、俄休兵息战。俄人此时,因鞭长莫及,不能再事调兵,日人以俄国究系强大,迁延非计,得休便休,遂各允了美统领的布告,各派公使到美国会议,就朴次茅斯作会议场。日使小村氏,提出要索各款共计十一条:
第一条是索偿战费;第二条是承认朝鲜主权,第三条是要俄国割让桦太岛;第四条是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要让与日本;第五条是俄国撤退满洲兵;第六条是承认保全清国领土,及开放门户;第七条是哈尔滨以南的铁路,亦须割让;第八条是海参崴的干线,应作为非军事的铁道;第九条是窜入中立港的兵舰,当交与日本;第十条是限制东洋的俄国海军;第十一条是沿海州的渔业权等,亦应归与日本。这十一条款子,经俄使槐脱抗议,所有赔偿兵费,割让桦太,中立港窜入军舰的交与,及限制俄国海军四大问题,概不承诺。再四磋商,方允将桦太岛南半部,让与日本,余三条一概取消。日本亦总算承认,和议遂成。东三省的俄兵,才如约撤退,领土权交还中国,惟路矿森林渔业边地,各项交涉,仍日日相逼。清廷不敢不允,从此北满洲为俄人的势力圈,南满洲为日人的势力圈,名为中国的东三省,实则已归日、俄掌握了。(总是中国晦气。)
自日、俄战争后,中国人士,统说专制政体,不及立宪政体的效果。什么叫作专制政体?全国政权,统归君主一人独断,所以叫作专制。什么叫作立宪政体?君主只有行政权,没有立法权,一国法律,须由国会中的士大夫议定,所以叫作立宪。日本自明治维新,改行新政,把前时专制政体,改作君主立宪,国势渐渐强盛,因此一战败清,再战胜俄,俄国政体,还是专制,终被日本战败。自是中国人的思想言论,骤然改变,反对专制的风潮,日盛一日。(这是中国人惯技。)慈禧太后虽然不愿,也只得依违两可,与王公大臣,商定粉饰的计策,停止科举,注重学堂,考试出洋学生,训练新军,革除枭首、凌迟等极刑,并禁刑讯。复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