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主虚位,士族共和,权力世袭,在小圈子里选拔优秀人才处置国家事务,同时相互之间公然防范和掣肘,扯皮是必需的,维稳更是必需的。

第51章 枋头大败() 
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yin)、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

    郗愔是郗鉴的儿子,郗鉴和王敦、苏峻、温峤、陶侃等是同时代人,与王导、卞壸同受明帝遗诏辅佐少主。郗鉴出身寒微,因平祖约、苏峻的军功晋升太尉,逐步跻身士族。郗鉴与琅邪王家联姻,将女儿嫁给王羲之。王羲之和他的小舅子郗愔都是很牛的书法家。

    上回说到,南迁之北人,豪华团在建康及浙江,经济团“侨徐、兖、青三州”,也就是江淮之间,诸侨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也称北府。自古守江必守淮,这一带是南北间的战略要冲,东晋时期,防御北方拱卫建康的军队都会将司令部设在这里,把北府理解为东晋的军事首都也未尝不可。另一个重镇就是中游之武昌。

    当时,郗愔驻扎在北府,桓温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所以一直想把郗愔排挤开。

    今天的镇江有什么好酒?这倒要请教帖中的朋友,不过镇江“醋可食”确是不假。天下好醋在山西,镇江醋名列三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至于京口“兵好用”,那是因这里聚居着南迁的“中产阶级”,北人南迁,除了不愿意走的和走不了的,高层次的选择环境好远离前线的浙江会稽,其余的只能侨居在江淮之间原住民比较少(战事频仍之故)的地方,一边保卫皇上和士族,一边做着回家的梦,在这里招募的军人有爱国热情,有牺牲精神,所以说“兵好用”。

    桓温邀请郗愔、桓冲、袁真等北上伐燕,郗愔兴致很高,马上回笺说“共奖王室”。郗愔的儿子郗超在桓温这里做参军,先看到老爹的回笺,阅后撕了个粉碎,于是模仿老爹的笔迹又写了一笺说:“我老了,不中用了,徐、兖二州的刺史是不是辛苦温兄代理一下?拜托安排我到山明水秀的会稽干两年吧。”

    看来郗超的书法也是很高明的,更高明的是他揣摩透了桓温的心思,桓温得笺大喜,哪找这么可心的同僚。

    桓温帅五万大军开始他的第三次北伐。

    自三国以来,不论北攻南或南攻北,最关键的一条是军需保障。北往南攻缺船,南往北攻没马,相较而言,南攻北更难一些。

    桓温要解决军需,一是船运保障,二是因敌为资,前两次北伐都是因为这个问题半途而废。当然还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能光靠后方船运补给,也不能指望抢夺北人的储备,这个太不靠谱了,而是要想法在洛阳一带坚持下来,就地取食。桓温意识到这一点,一直呼吁朝廷迁都回洛阳,经营河洛,再加上江东的力量,这样或许可以完成恢复大业。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孙绰干脆将了桓温一军:他上疏说:“臣之愚计,以为且宜遣将帅有威名、资实者(除了你桓温还能有谁?)先镇洛阳,扫平梁、许,清壹河南。运漕之路既通,开垦之积已丰,豺狼远窜,中夏小康,然后可徐议迁徙耳。”行!拜托你先把河南弄太平了,保证漕运畅通,各方面条件具备了,咱再研究迁都,要不的话,中央机关这么多人回去吃什么?还要承受北方不时的军事威胁,“奈何舍百胜之长理,举天下而一掷哉”?大伙儿守在长江南岸,多踏实啊!

    桓温第三次和前两次一样,刚开始挺顺利,打着打着便成强弩之末之势。郗超建议说,咱们要么集中兵力,直扑敌巢邺城,进行战略决战,要么就“顿兵河济”,保护好漕运通道,巩固好前沿阵地,等到粮食大大的,来年再作进攻。

    史书皆谓桓温打的是政治仗,并不想也不敢和燕人对决,而是心存侥幸,最好是胡人鬼子畏惧我桓温的威名,“望风逃溃,北归辽、碣”。所以既不想速战速决,也不想稳扎稳打,而是想用强大阵势把敌人吓跑。

    桓温的情况和诸葛亮很相像,桓温和诸葛亮北伐,是出于政治理想还是为篡党夺权积累名望铺平道路,其实不取决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而是取决于他们后来是怎么做的。如果桓温后来不行废立,不管皇上是浑蛋还是英主,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桓温的三次北伐和诸葛亮六出祁山一样,都是“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举。我们的历史观就是这样,以动机来评价人,而一个人的动机又是以盖棺时的论定来推导的。如果一个人晚节不保,前面所有做过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都变成了“阴谋”、“矫伪”和“动机不纯”,倘若是晚节不亏死得正确,那么他以前做过的坏事要么是无心的,要么是被迫的,都可以得到宽宥原谅。

    桓温是役果如郗超所料,不前不后,不急不缓,最后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遭到燕吴王慕容垂的强力阻击,统率的五万人折掉三万,惨败而归。

    在这次战役中,秦王苻坚接受王猛的建议,同意燕皇帝慕容的要约,派两万人协助燕军。

    桓温攻取关中时,燕不救秦,所以当燕人求救时,秦人皆曰:“昔桓温伐我,至灞上,燕不我救。今温伐燕,我何救焉!且燕不称藩于我,我何为救之!”王猛认为,在秦燕晋上演新《三国演义》的时候,规矩还是老规矩:三国如果必经淘汰赛留下两国,我们不仅不能做被淘汰的那一国,甚至不能等另外一国取胜得到积分,我们必须是三进二的胜者才有将来!

    王猛是博弈高手,具有战略眼光,三国一统的路线图是魏(实际是晋)灭蜀,然后灭吴,先统一北方,再夺取南方。王猛给苻坚的战略路线图也是先平北方,再说其他。我们要在燕队上取三分,就不能让晋队得分。场上队长苻坚听明白了教练王猛的意思。

    桓温北伐,在内部不获支持,大家期待的并不是他的胜利;另外桓温用兵“骄而恃众,怯于应变”,妄想“坐取全胜”,结果就是“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春暖花开的时候,意气风发地出征;草木凋零的时候,灰头土脸地惨败。桓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指责他没按要求把粮道疏通,袁真向朝廷写了一份检举信然后就投降了燕国。桓温虽称专擅,但是他多年来始终不到建康,不愿去也不敢去,一直在外埠养兵自重,和曹『操』、司马懿父子比,“专擅”的水平和程度都有限。

    秘书监孙盛作《晋春秋》,把桓温北伐失败的事踏实记录下来,桓温看到很生气,把孙盛的儿子叫来:“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你要是不遵守宣传纪律,我就收拾你们全家!

    孙盛的儿子们当然害怕,苦苦哀求老爷子修改。孙盛有史家风骨,坚决不改,儿子们没法,只好自己改个“洁本”交给桓温通过审查。而孙盛先写的称为“别本”,干脆拿到海外出版,后来到了孝武帝司马曜(372—396年在位)时期,才从辽东发现这个版本,皇上“与见本不同,遂两存之”。

    桓温要是死得正确,这些糗事是不会曝光的。

第52章 慕容垂叛燕() 
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吴王垂自襄邑还邺,威名益振,太傅评愈忌之。垂奏:“所募将士忘身立效,将军孙盖等椎锋陷陈,应蒙殊赏。”评皆抑而不行。垂数以为言,与评廷争,怨隙愈深。太后可足浑氏素恶垂,毁其战功,与评密谋诛之。

    桓温伐燕,先俘宁东将军慕容忠,后败乐安王慕容臧,前燕太傅慕容评(前燕创始人慕容廆幼子,、恪、垂等的叔叔)有点吃不消,商议着要北撤。如果没有慕容垂主动请缨,也许桓温就如愿地“小战而屈人之兵”。

    慕容垂代慕容臧指挥南线战事,局面遂改,加上秦苻坚增援,加上桓温时间一久粮食就出问题,慕容垂遂以铁锤之势重击桓温,让老桓灰头土脸,也让老桓心境大变。

    慕容垂(326—396),是慕容皝第五子,是慕容、慕容恪的兄弟,慕容垂“少岐嶷有器度”,老爹很喜欢他,并给他起了个十分霸气的名字:慕容霸。皇太子、王世子都是神经衰弱型的,只要老爹对哪个兄弟一宠爱,心里就起『毛』、就犯嘀咕,所以慕容对小弟慕容霸且嫉且防。

    及慕容即位,大权在握,多年的酸水终于不用在肚子继续储藏。现在流行年份酒,但多数不靠谱,帝王家盛产年份酸水,多年发酵绝不掺假,一朝倾泻势不可当。慕容霸小时候骑马摔掉了门牙,慕容对群臣们说:“春秋时代晋成公有个相国,名叫郤(quē),就是个豁唇子,但是很贤很有本事,和我家五弟一样。我看五弟就叫‘缺’吧。”

    心里话,老爸死了,不能让你小子再称“霸”了。

    自此以后一直到创建后燕做皇帝之前,慕容霸一直叫慕容,做了皇帝当家做主,这才把右边的“夬”去掉,改叫慕容垂。

    要说兄弟之间这点心结,待君臣名分确定以后应该可以化解,哥哥欺负一下弟弟也是正常的,长大以后这都是可以笑谈的回忆,问题是兄弟易亲近妯娌难调和。慕容垂娶的是鲜卑段氏的闺女,门第高贵,不知为什么慕容却娶了可足浑氏的闺女,门第就差点。但是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可足浑氏嫁的是大燕的皇帝就是皇后,段氏女嫁的是吴王就是王妃,终究矮了一头,“段氏才高『性』烈,自以贵姓,不尊事可足浑后,可足浑氏衔之”。兄弟本来就有心结,妯娌俩心态都摆不正,于是把有限的门第矛盾带到无限的宫廷斗争中去,家务事就成了影响国家兴亡的大事。

    可足浑皇后很能干,爱权也会用权,有人告发段氏诬蛊,这种告发一般都踩着时间点,慕容想把此案办成大案要案,把缺少门牙的五弟一锅端掉,但是段氏在看守所什么也不说,最后死在严刑之下,慕容垂也被外放。

    为自己生了两个儿子的妻子就这么“被诬蛊死”,慕容垂不可能不衔恨于心,他继娶段氏的妹妹,结果被可足浑皇后废黜。可足浑皇后把自己的妹妹强行嫁给了慕容垂,慕容垂不喜,结果让嫂子兼大姨子“素恶垂”。

    慕容既已想通过拷问段氏株连慕容垂,回头又让慕容垂强娶可足浑皇后的妹妹,这个转折跨度太大了!也许古人重血亲、淡姻亲,大概觉得我弄死你一个老婆不算什么事儿,给你换一个就算和好?这事儿已经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慕容恪晚年一直在、垂兄弟之间,在垂、叔侄之间调和关系,但裂缝终究不能弥合。

    慕容垂在关键时刻,主动请缨击败了桓温。他回来为自己的部曲争功争待遇,主政的慕容评嫉妒加忌讳,刁难慕容垂,可足浑氏以太后身份预政,她本来就特讨厌慕容垂,一看慕容垂恃功跋扈(在他们眼里一定是这样),于是决定粉碎这个反革命集团。

    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等知道了这个阴谋,建议慕容垂先发制人。慕容垂不肯:“骨肉相残而首『乱』于国,吾有死而已,不忍为也。”他决定采取当年慕容翰的路线图:“必不可弥缝,吾宁避之于外,余非所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