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样读资治通鉴-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亲上加亲,关系上摞关系,权贵们貌似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皇帝司马曜和宰相司马道子不和,王恭便和王国宝不和,利益面前没有兄弟。

    司马曜活着的时候,他们的老妈在,有亲娘做和事老,所以司马曜始终没有除去司马道子,一个妈生的亲兄弟,终究没有动刀。这和晋初司马炎、司马攸的情形仿佛,但结果不同。

    司马曜把大位传给傻儿子,叔叔司马道子乐见之,朝廷上下也似乎没有反对的声音,当初司马炎立司马衷,还不断有人反对、劝谏,但这次没有了。大家都在各自的包厢里高兴,至于整座大楼要崩塌,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王恭后来螳螂捕蝉,『逼』杀了王国宝,桓玄则黄雀在后,收拾了螳螂王恭,黄雀桓玄高兴了没几天,刘裕这只鹞鹰就来了……司马王朝不论其兴还是其亡,都很难让人尊重。

第68章 东晋朝对称的“清君侧”运动()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桓玄求为广州。会稽王道子忌玄,不欲使居荆州,因其所欲,以玄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玄受命而不行。豫州刺史庾楷以道子割其四郡使王愉督之,上疏言:“江州内地,而西府北带寇戎,不应使愉分督。”朝廷不许。楷怒,遣其子鸿说王恭曰:“尚之兄弟复秉机权,过于国宝,欲假朝威削弱方镇,惩艾前事,为祸不测。今及其谋议未成,宜早图之。”恭以为然,以告殷仲堪、桓玄。仲堪、玄许之,推恭为盟主,刻期同趣京师。

    东晋初期有两次“清君侧”运动,第一次是王敦发起的,针对的是元帝司马睿宠信的刘隗和刁协;第二次是苏峻、祖约发起的,针对的是明帝司马绍的舅哥、成帝司马衍的娘舅庾亮。都是藩镇反对中枢,地方抗拒中央;都是兴师动众大打出手,最后也都是经过一番动『荡』朝廷又控制了局面。

    有某种对称『性』,东晋末期也发生过两次“清君侧”,一次是王恭发动,一次是桓玄发动,针对的对象都是执掌中枢的皇族丞相司马道子。

    中央和地方博弈,藩镇和中枢争权,这事儿自古有之,而斗争的结果肯定“不是东西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般来说,在中央弱势的情况下,对朝廷“失德”的宽忍度要小一些,因为你一浑蛋,就容易给本来就不服的地方留下口实。

    东晋初期的两次清君侧,究其原因,还不能说中央失德,只能说举措失当,刘隗、刁协为强化皇帝集权做事狠了点,同样庾亮在消除藩镇威胁上也『操』之过急,但都给王敦、苏峻这样的地方实力派留下了攻击的理由,尽管这理由很勉强。

    在皇帝弱势的情况下,尽管出现了非常“共和”的现象,如皇族与士族的共和,中央和地方的共和,但是这种制约平衡本质上是非常脆弱的。不论前面的王敦、苏峻还是后来的王恭、桓玄,包括中间似反非反的桓温,都没有“地方自治”的诉求,他们都想争取和把持一个更符合自己愿望的朝廷。地方实力派动不动就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贯穿于整个东晋王朝,这个劣质的专制时代为后来提供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天下安定,必须中央集权,地方服从朝廷,全党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的正当『性』在中国就这样被证明为真理,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地方自治就等于地方割据,就等于内战不止。

    王恭和司马道子的矛盾,其实是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君相矛盾的继续,只是王恭后来出任方镇,这种矛盾被纳入“朝廷—藩镇”这个框架内了。王恭组织地方势力威胁中央,司马道子为了缓和局势,只好让王国宝『自杀』以谢王恭。一个是皇帝的舅舅,一个是皇帝的叔叔,这两部泥头车对撼,首先牺牲掉的是吨位比较小的王国宝。

    王国宝被『逼』『自杀』并没有缓和双方的关系,司马道子一看缓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引宗室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为心腹,加上还有一个政治上早熟的儿子司马元显,决定排除王恭这个觊觎中枢的对头。

    在这个时候,司马尚之出一昏招,让司马道子任命王国宝之兄、桓温女婿王愉(太原王氏王坦之之后)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之四郡诸军事,穿『插』在京口王恭和上游殷仲堪中间,用来藩卫建康。江州和豫州这块地盘,本来分别在王凝之和庾楷的手上,王凝之是王羲之之子,王导从孙(琅邪王氏);庾楷是庾羲之子,庾亮之孙。这一下把几大士族集团共和共享的局面打破了,本来庾楷还和司马道子暗通款曲反对王恭这一派,这样一来,庾楷便掉头倒向王恭。王恭一看团结起来的力量还不小,当仁不让担任盟主,再次约大伙儿到京师喝茶。

    东晋初期,晋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父子尚有恢复皇家绝对权威的心思,也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北有胡人的军事压迫,自己的政权又是侨居南方,所以不得不依赖士族,“王与马共天下”就是一种历史选择。从元帝公元317年登基即位到现在七八十年过去了,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又分两支),都有主导中枢的风光时期,都与司马家共天下,都有一番兴替,但是有意思的是,他们兴替之余失势之后都没有遭到彻底的清算,都还继续保持存在。桓温想除掉庾氏,但庾氏仍有人典兵方镇;桓氏篡迹昭著,但桓氏势力一直盘踞在长江上游地区。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在权力场上的『摸』爬滚打,各家各户都明白,家族存续是硬道理,为了家族的利益,该隐就隐,该仕就仕,该翻脸就翻脸,该结亲就结亲,练就了高超的生存术。这种凑合的政治格局居然凑合了一百年。

第69章 玩不起()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会稽世子元显言于道子曰:“前不讨王恭,故有今日之难。今若复从其欲,则太宰之祸至矣。”道子不知所为,悉以事委元显,日饮醇酒而已。元显聪警,颇涉文义,志气果锐,以安危为己任。附会之者,谓元显神武,有明帝之风。

    司马道子“日饮醇酒”,政事交给了儿子司马元显。这位小哥这一年才十七岁,他十六岁就进入梯队,先做侍中,随即拜征虏将军,比林立果“一年兵,二年党,三年就是副部长”还要快。

    官二代继续官,红二代继续红,群众一直有意见,但也一直是一个客观存在。官二代做官不是错,错在对做官机会的垄断;红二代继续红也没错,关键不能是天然红、垄断红,平民百姓的子弟也应该有机会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动物的生理机能可以遗传,人的专业技能也可以传承。所谓熏陶,所谓耳濡目染,所谓“门里出身自会三分”,都是这个意思。衙内不全是草包,官二代红二代也会出狠角『色』,平常人给点阳光就灿烂,二代们天天阳光浴,脸黑心黑的概率更高一些也很正常。

    近日在网上看了陈毅儿子陈小鲁和平民儿子蒯大富的“文革”回忆。1966年“文革”开始时,陈是高三学生,蒯是大三学生,都做过红卫兵领袖。蒯大富非常聪明,也很自负,对高干子弟内心当然有所不屑,但是也承认红二代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们有信息优势,有内幕消息,有高层的新指示,而在政治斗争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当年的红卫兵现在已经都是退休老人了,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个人对“文革”的反思、对当下的批评却颇多相同之处。他们两位的口述历史非常值得看,“亲身经历”虽然也难免记错记混,但比官家修的史书更接近真相。

    陈小鲁在口述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述,就是专制分“独裁”和“寡头”两种接近的形态。在皇帝专制独裁下,出于对贵族、权臣势力坐大的担忧,更喜欢从底层和平民中简拔人才,而在皇帝衰弱、多个“寡头”和谐共处的时期,平民子弟的机会反而更少。现在,不论从中央到地方,还是各个行业部门,都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这种集团最后肯定自我进化、筛选出代表自己的寡头,寡头们之间都有各自把持的势力范围,可能比一人独裁更容易形成社会的分化、对立,并让这种对立“板结化”。

    新一代的司马元显比老子更有政治觉悟,他不仅“聪警,颇涉文义,志气果锐”,更关键的是“以安危为己任”,这种政治自觉是环境家教使然,比如在国企兴盛了一段时间,南航的一位年轻机长也变得“志气果锐”,他发微博道:“央企你玩不起!”王恭要和司马元显玩,司马元显发威道:“我们司马家你也玩不起!”

第70章 工具化()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王恭素以才地陵物,既杀王国宝,自谓威无不行,仗刘牢之为爪牙而但以部曲将遇之,牢之负其才,深怀耻恨。元显知之,遣庐江太守高素说牢之,使叛恭,许事成即以恭位号授之;又以道子书遗牢之,为陈祸福。牢之谓其子敬宣曰:“王恭昔受先帝大恩,今为帝舅,不能翼戴王室,数举兵向京师,吾不能审恭之志,事捷之日,必能为天子相王之下乎?吾欲奉国威灵,以顺讨逆,何如?”敬宣曰:“朝廷虽无成、康之美,亦无幽、厉之恶;而恭恃其兵威,暴蔑王室。大人亲非骨肉,义非君臣,虽共事少时,意好不协,今日讨之,于情义何有!”

    王恭、殷仲堪第二次开展武装斗争,有意思的是他们都不是亲自披挂上阵,而是将武打的活儿全盘交给部将打理。王恭手下有淝水大战中涌现出来的北府军名将刘牢之,殷仲堪素无戎略,军旅之事也尽委于杨佺期兄弟。

    王恭、殷仲堪都是“都督诸州军事”的封疆大吏,这种“都督诸州军事”的体制在西晋、东晋一直实行。东晋时期,为了应付北方的胡族,在行政和军事区划上强化“区域联防”,朝廷任命重臣都督一州甚至数州军事,“大军区”权重势大的局面也就自然形成。

    在大军区里面,有将、帅两个层面,都督诸州军事的大帅都是由朝廷任命,这个职务也基本上是大士族垄断。大士族子弟众多,遍布中枢、方镇,朝廷有咱的人,地方、军队当然也得有咱的人。在中央,几大士族轮流坐庄,但坐庄的这一家不能彻底垄断,也要给其他几家留下一些位子;在地方,几大家族各有其势力范围,但是也不能长期把持,适当的调整也是必需的。大家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互相掐也互相照顾,这是“士族共和”的基本生态。

    在将领这个层面,情况就多样化了。像刘牢之这样的直接带兵的将领,出身不高贵,没有特殊的机缘很难跻身于士族这个层次,杨佺期的n代祖宗曾是汉朝的大官,但他这个高干子弟的身份不是现在进行时,而是一般过去时。他们当然也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但是他们从制度上被安排接受“都督诸州军事”的长官的节制和领导,不用很长时间,他们就会把长官当成老板,当时称之为“主公”。

    在皇帝专制强化的时期,大小官员都被要求忠于皇帝一个人,“一个朝廷一个皇帝”(有皇帝的时期)、“一个国家一个领袖”(蒋介石时期)讲的都是一回事,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在更多的情况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