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不是还有更多人没有抓回来吗,也别去抓了,现在到处都在逃兵役。都躲到七大姑八大姨家里,咱又不可能用株连之法,所以真一个个抓,那是抓不完的。让宣传队下乡宣传一番,三个月内还没有回归军营的,统统划做逃兵发通缉令!”
通过这一次事件,杨潮相信吴佩孚学到了新的经验,士兵们也上了新的一课,一个生活闲散的农业社会,向着严密细致的现代社会转化,不是那么容易的。
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需要付出代价,认真学习!(。)
第二百零三节 战争中的发展()
日本军队是山县有朋一手打造的,他上台主掌大局,似乎也鼓舞了日本军队,一下子让他们从天皇死后的沉寂恢复过来,发动了西伯利亚攻势。
当然不止是用威望,山县有朋上台后,第一时间宣布日朝合并,将朝鲜彻底吞并了,这个只有政治意义的政策,也起到了鼓舞年轻军人的作用。
但是俄国人不承认日本吞并朝鲜,此时两国都开战了,日本做的俄国当然要反对。就连中国政府都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声明,表示对日本吞并朝鲜持保留态度,其实就是不答应,但是不会出面反对,留下一个反对的余地。
日本人也没有精力跟中国争执外交词汇,他们发动的西伯利亚攻势,还需要中国配合,日军从赤塔出发,在杨潮飞艇轰炸的掩护下,轻松攻占了早就被炸的一摊废墟的伊尔库茨克,继续向西,十天后攻占巴尔瑙尔,二十天后攻打到了鄂木斯克,冰封期之前,他们如愿打到了车里雅宾斯克,跟中国部队回师。
日本的军事行动,引起了世界哗然,他们发现,东方国家的军队竟然已经吞并欧洲大门之外了,虽然大门这边只是俄国,但是对欧洲国家的心理影响还是很大的。
但是日此巨大的胜利,在日本国内引起了新一轮的疯狂,日本这个国家已经失控了。
英国人拒绝了日本继续借款,同时督促日本在谈判中让步,开始明显的偏袒俄国,此举在日本引起了大规模的抗议声。法国则游说俄国人尽快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割让勒拿河以东地区现在还来得及,要是日本军队打进欧洲,可就晚了。
俄国人内部受此刺激,也开始产生又一轮不稳的矛头,不知道是不是日本人支持的。
日本军队开进到车里雅宾斯克后,这才停了下来。开始大力修复西伯利亚铁路,开始往前线大规模的运送物资。
显然他们没有能力短期修复铁路,但是恢复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运输是没有问题的,日本人的打算就是将物资运输懂到赤塔。然后在冰冻期间,委托杨潮的飞艇舰队帮他们运输,虽然作为盟友,但是杨潮也不答应白白帮日本人运输,敲了日本人一大笔钱。
而保证一百万人在冬季的补给。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全世界也就只有杨潮有这个能力了,因为这两年齐柏林又生产了两千艘飞艇,让杨潮的飞艇舰队扩充到了三千艘,每艘平均运载李超过了三百吨,一次运输就是近千万吨,保证日军的供养绰绰有余。
但是杨潮告诉日本人,组建飞艇舰队耗资惊人,飞艇价格虽然没有以前动辄百万美元那么恐怖,但是一艘至少也得三十万美元。四十多万两银子,自己装备这么多飞艇,已经花费了15亿两银子,自然不能让日本人白用。
其实杨潮还是有所夸大,因为飞艇虽然昂贵,但是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价值,过去杨潮提供材料齐柏林只收十万美金的加工费,现在价格更低,当然杨潮可没有时间加工材料了,当年小规模生产还说得过去。现在成百艘的供应,很难隐瞒别人,不过现在美国人的铝厂已经投产,用杨潮给的配方。大规模生产铝合金,每年一万吨,价格已经很低廉了,材料费加上加工费,杨潮每艘飞艇也不过花费二十万两银子,但是三千艘飞艇。也得六亿两银子,依然吃不消。
所以收日本人一点钱也是平摊一下费用,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日本人答应支付杨潮两亿两运输费用,但是要杨潮保证在冰封开始后,保证百万日军的供应,日本人还大大提高了日本军人的物质配给额度,平均每人十吨物资,这点杨潮也认了,不过平均出动一次罢了,有什么难的,油钱能烧多少?
敲了日本一笔之后,杨潮开始关心东北的建设问题。
杨潮现在可是东三省加山东督军了,理论上是这三省最高官员,当然有些人只是理论上的,但是有些人却能把理论变成现实,杨潮就属于后者。
甚至没有做督军之前,杨潮就已经开始经营东北了。
虽然这三年战争是因为东北问题而起,打仗的也大多数是东北子弟兵,战争名字也是东北战争,可实际上战争基本上都在东北地区之外,仅仅是前两年在哈尔被以北,而黑龙江整个省才不过两百万人,哈尔滨以北更是人烟稀少,所以东北人口中心奉天和吉林根本就没有受过影响。
战争是一台巨大的制造需求的机器,不止给工业提供市场,同样也给农业提供巨大的市场,上百万人人吃马喂的,需要的粮食、肉食是海量的。
而东北正是出产这些物资的基地,虽然东北很多劳动力参战了,但是却有更多的人战争期间被动员到了东北。
从山东、从河南、从苏北、从直隶四省,杨潮通过报纸、铁路线到处宣传东北垦荒的广告,尤其是东北和直隶,这两个省历来就有闯关东的传统,只是因为一直以来的禁令,还有眷恋故土的情结,所以不断地去闯关东,最后很多人还是回了老家,因此东北人口增长的才那么缓慢。
但是积极鼓励之下,还是有数百万人进入了东北开荒,而他们碰到了一个好时候,军队的大量的需求让东北粮价很好,第一批发财的家伙带来了亲人、朋友和老乡,形成一个个开拓团,东北的土地上,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新的村落,大多数都是沿着铁路线,从奉天一直到了哈尔滨。
除此之外,杨潮更加鼓励大规模的农场建设。
跟摩根财团合作的卡车、拖拉机厂投产之后,杨潮好一阵头大,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市场,
就是军队都无法解决这个市场,因为杨潮突然发现,即便是东北前线,能通过卡车的道路,也太稀少了。
拖拉机反而好点,所以大量的拖拉机进入军队,代替了卡车应有的作用。
可是这毕竟不是办法。所以杨潮开始想其他办法,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建设大农场。
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张謇,没办法,山东的资本家中。有能力建设大农场的也就是张謇,因为只有张謇有经营大农场的经验,他在南通的垦牧公司已经开拓了十多万亩土地,那可是盐碱地啊。
东北不一样,这里有大量的肥沃土地等待开拓。带着张謇到东北转了一圈后,张謇就咬着牙直叹糟蹋,大骂已经灭亡的满清,说他们简直是祸国殃民,要是早点放开东北圈禁,让东北能够开发,哪里还会有饥馑之忧啊。
于是都不用杨潮动员,张謇就表示愿意拿出来两百万两银子,采购五百台拖拉机、和一百台联合收割机到东北开荒,杨潮立刻免费给他划了一百万亩土地。但是告诉张謇,如果以后还要扩张,就要掏钱买了。
张謇在战争第二年开始进入东北,当年就开垦出了十万亩土地,抵得上他在盐碱地上十年的努力,这又一次刺激了他。
今年张謇的大农场虽然谈不上大丰收,但是产出还是很可观的,粮价不错的情况下,近水楼台他收获了十万八千担粮食,除去司机、汽油的日常消耗。和种子的投资成本,销售额十五万两银子,利润超过十万。
之所以能在开荒的第一年就收到如此丰硕的收获,还跟山东杜邦集团的化肥工厂投产有关。张謇在杜邦集团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大规模的使用了化肥。
张謇的成功,刺激了大量这些年发家的山东企业家,他们纷纷找政府要求待遇,走各种门路求到杨潮这里,杨潮一一满足了他们。这些人开始把利润拿出来,大规模采购拖拉机、收割机,然后招募司机进军东北。
去年到今年两年间,杨潮批出去了一亿亩土地,从五十万到一百万不等的大农场建立了起来,杨潮已经能够想象得到一个巨大的粮食基地正在成形。
就是有一点,这些土包子,好容易从工业中赚到了第一桶金,又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将资金用到了传统的农业上,这让杨潮有些忧虑,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但是管他呢,起码拖拉机厂活了!
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杨潮也就成了东三省最高官员,所以他打算进一步开发东北,这两年他窝在东北可没有闲着,早将东北的矿藏扫查了一边,立刻找出价值最高的煤铁等矿藏,在全国各地刊登广告招商开矿,只要是中国人,开矿权免费送,更是只要能筹集三分之一的资本,杨子银行团就会给他们贷款。
山东的矿山设备生产企业,就开始获得大量的订单,而矿产开发出来后又会产出效益,挖矿,才是一个后发国家最好的积累方法!
目前铁岭一带的的煤铁资源已经被人圈占殆尽,最早的十来家投资者,都是有经验的矿主,有山西挖煤矿的土老财,也有湖广一带开矿的资本家,但是后来申请的就有大量江南一带的资本家了,甚至还有一些钱庄、票号的家伙。
但是杨潮拒绝了这些家伙,搞金融就好好搞金融,三心二意难怪玩不过汇丰银行了,什么时候听说汇丰银行去挖煤了?
随着一座座矿山的开发,杨潮相信这些矿主为了方便运输,接着就会修铁路,他们的矿区跟主干铁路连接起来,然后沿着铁路线,土地资源又会进一步得到开发,一座座城镇就会建立,就跟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一模一样。
东北大开发的口号已经喊了出来,国外也将此当做中国的西进运动,他们对此抱有极大的信心,尤其是美国人,甚至比杨潮发展工业信心更足,甚至表示过希望跟杨潮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但是被杨潮拒绝了,表示中国人有能力自己开发东北。(。)
第二百零四节 北京条约()
北方虽然成功的封冻了,冰天雪地再一次如期到来,阻断了人类残忍的自相残杀。
但是俄国人也绝望了,因为他们看到杨潮的飞艇轻松的保证了日本人的军事供应,日本人甚至能在大冬天还大规模炮击来犯的小规模俄国进攻部队。
这意味着俄国已经失去了对亚洲领土的控制能力,他们决定接受日本人的要求了,割让勒拿河以东领土给日本,然后放弃1858年以后跟中国人签订的所有条约,归还割让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领土,总计达到了144万平方公里。
可是这时候日本人不答应了,好吧,日本人已经占据了那么大面积的领土,确实有些不太满足将绝大多数交出去,因为此时的日本已经不是伊藤博文活着时候的日本了。
俄国西伯利亚领土面积总共1300万平方公里,勒拿河以东不过400万平方公里,日本人打到车里雅宾斯克,就意味着控制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让他们归还900万只得到400万,以日本的贪婪真的很难接受。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