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大人放心,山东设厂一事,老朽老夫应下了!”
张謇说的很果决。
杨潮倒是很意外,之前一直都不肯答应,如何突然答应了。
张謇看出了杨潮的疑惑,解释道:“杨大人救灾一事,实乃大善事也,朝野莫不称颂。”
杨潮想明白了,张謇是看到自己当时动员了上万人救灾,又出了一大笔钱购买物资的原因,知道杨潮是真心为民办事的。
好吧做好事确实有好报。
接着张謇邀请杨潮到他的企业看看。
大生纱厂确实规模不小,厂房面积上百亩,纱锭四万多,占据全中国纱锭的一成以上。
接着又去了张謇在南通海边圈占的盐碱地,看到数千亩良田连成一片,分成一块一块,每块二十五亩,上面有一座房子。
张謇开了这些盐碱荒滩后,将土地分成一块一块,每一块租给一户人家,这样就给了一户人家生计。
只是杨潮觉得,这样岂不是把土地资源分散了,不是历史大势啊,不过此时中国人口大大富裕,无业人口太多,人口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张謇的所作所为放到当下,杨潮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杨潮来看张謇的荒地,另一个目的是学习,他手里也有大批的盐碱地,不知道怎么处理,当地农民都不知道怎么开荒,杨潮就更不知道了。
询问张謇后才知道,麻烦着呢,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办的事情。
张謇的方法称作:铺生盖草,防盐保苗。
所谓铺生,就是从别的地方挖出生土盖在盐碱地上,在割荒草铺上一层,跟原来的盐碱土层隔绝开来,然后在其他地方挖来土壤铺垫,这才能种庄稼。
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费力的工作,如果一家小农户,是没有能力去做的,因为不等他们开出一亩地,就得饿死了。必须是有资本有实力的人家来经营,张謇就是筹建了一家通海垦牧公司,在海边雇人开荒种地,开出的荒地又转手租给百姓。
看到连片,长势极好的棉田,杨潮想了想,东营村哪里的荒滩不比南通这一代少。
南通一直北到海州(连云港)过去都是盐场,但是河流淤积,海岸向大海推移,很多盐场废弃了,造成了绵延数百里的盐碱荒地,面积足足五百多万亩。
山东哪里的荒地只多不少。
“山东近海也是荒滩无数,张公若去了,定能大有一番作为。”
杨潮对张謇说道。
张謇笑道:“还要仰仗杨大人多多扶持了。”
杨潮笑道:“张公客气了。张公开一厂,活一方百姓。在下敢不支持!”
杨潮的态度让张謇很满意。
他办实业,不是没有掣肘,就是江苏本地许多官员都反对,中国古老的政治体制下,如果要找人解决问题总是找不到人,可是如果要做些实事,却总是有人管这管那。
很少遇到杨潮这么支持的人,所以办纱厂,也只能是张謇这种人脉深厚,官民两界都有深厚背景的人来办了。
张謇招股的时候,多次向商人保证,凡是官方的问题,他一力承担,这才招到了一部分商股,可即便这样,商人依然十分担心,张謇的股份中,八成以上都是官股,纱锭都是张之洞和刘坤一先后拨付给他的官办纱锭。
“不知张公何日北上办厂啊?”
杨潮借机问道,想尽快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张謇道:“等老夫筹够了股银即可前去。”
杨潮笑了:“如果是别的问题也就罢了,如果只是银子的问题,那就交给在下了。张公只管带人去,三百万两够不够?”
张謇一愣:“够了!就三百万。久闻杨大人家财万贯所言不虚。”
杨潮笑道:“若是其他就没银子,若是办厂,那就有的是。”
张謇叹道:“只希望杨大人切莫再卖宅子了,否则这钱老夫可不敢要啊。”
说完两人哈哈笑了起来。
第七十五节 并轨()
又等了张謇几日,直到张謇安排好了人手,才跟着杨潮一起回山东。
张謇派了他的得意弟子江导岷跟杨潮一起先行去山东。
江导岷曾经在崇明瀛洲书院,江宁文正书院读书,而他读书期间,张謇恰好都在两座书院当山长,因此张謇就成了江导岷的恩师,后来江导岷在两江陆军学校学习测绘,毕业后就到了张謇这里,帮助开荒测地。
这次他先期去山东,就是要先进行测绘工作,选择厂址等等。
“条件简陋,不要嫌弃!”
把江导岷和同行的十余人先带到烟台下船,接着辗转到了大石房,安排他们住进里面。
大石房确实很简陋,里面的房子说白了就是一个石洞,因为整个一体,进出大石房就只有四个门,石壁上开了很小的窗子,看着像监狱多过像住宅。
大石房是圆形的,进入里面穿过走廊,最先看到的是一个圆形的大场地,然后是一圈贴着圆形空地的房屋,其实也就是紧贴这墙壁的才有房子,中间要是建房子的话,可没法开窗子了。
但是江导岷这些人却啧啧称奇,他们都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人,见到这座怎么看都是一整块石头的房子不由得惊奇,但是跟杨潮不熟悉,他们也不敢问,只能暗自猜测是如何建造的。
有人说是用石头雕凿而成,有人说不可能,工程量太大,应该是用石头堆砌,然后用洋灰灌缝,还有的是应该是洋人那种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灌的。
任由这些人去猜,杨潮也不解释,安排了他们的屋子后,叮嘱住在这里的士兵们互相照顾,然后杨潮就离开了。
江导岷他们则开始围绕大石房向外开始测量,第一步就直接爬到了大石房的屋顶,架着测绘仪器绘制地形,之后才会向外面扩展。
杨潮则赶回烟台,因为从潍县到烟台的铁路接通了。
去年年前才开始测绘,今年年初组建团队,这才十月份竟然就通车了。
中间还因为大雨耽搁了一个多月,这让杨潮不由得感到震惊,要知道德国人的胶济铁路此时还没有修到潍县呢,而德国人的技术力量,肯定比詹天佑团队强大的多。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快的进展,完全是靠着人的力量,人的精神意志加班加点日夜施工,最终超过了德国人。
“开车了,开到烟台去,找杨大人!”
杨潮收获的声望,主要是在救灾的时候,这些工人就跟着杨潮一起救灾,那时候就认定杨潮是一个好官了。
杨潮招募他们修铁路,不时向他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铁路修好了,不但能让国家强大,不受洋人欺负,还能让山东的百姓日子好过起来。
对此这些来修铁路的年轻人其实最为期待,因为他们最为贫穷,否则不会为了一顿饭,就免费来工地上干活(杨潮口中这些人都是因为爱国才来的),所以他们更期待能富起来。
老百姓总是容易对好官产生信心,虽然好官未必就有能力。但老百姓偏执的认为,如果好官没办成事,那一定不是好官的错,一定是有奸官从中作梗。因此今天今天眼见他们亲手参与修建的铁路并轨了,这些年轻汉子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贫穷有时候是不好,因为你发展的根基浅,你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是贫穷也有好处,那就是贫穷的人动力大,正因为穷才要发展,正因为穷才有发展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贫穷国家的发展潜力更大。
从这写拼命往车上拥挤,一个个还露出兴奋和渴望神情的青年就能看出来,他们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但这只是一辆试验车,基本上就是一个车头,加一节车厢,因此根本装不下。
铁路在这里合拢之后,数以万计的工人都集合在了一起,人数多达五万人。
五万人,五万免费的劳动力,都是来自登莱青胶三州一道的农家子弟,当然这不算多,相比三州一道上千万人口来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津浦路修建的时候可是动员了二十万民夫的。
当然津浦路是官府动员,而杨潮这里则是百姓自愿。当然有他们慢慢觉醒的爱国热情,还有一部分原因则是这里可以吃饱饭,而且吃的很好。杨潮不给他们发工资,但是也没有省钱,没一顿都得有肉。杨潮坚持重体力劳动如果不补充肉食,很容易亏空身体,因此无论发不发工资,都是给吃肉的。
杨潮不知道这五万人中有多少是冲着吃肉来的,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所有人都有爱国心。
火车的汽笛响起,钻进车里的,站在车顶的,挂在车外面的工人大声欢呼,而没有能够挤上车的工人则惋惜不已,很多人蹦蹦跳跳的跟着启动的列车跑着,似乎要跟火车赛跑。
詹天佑等一干工程师站在路边,每个人都很激动,尤其是詹天佑已经热泪盈眶了。
知道的人知道他是高兴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没有挤上火车伤心呢。
当杨潮看到一列满是人的火车头的时候,不由的吓了一跳,还以为到了印度呢。
心惊肉跳的看着火车停下来没有人掉下来后,杨潮在几个背着步枪的士兵保护下走向火车,杨潮的士兵现在也有枪了。
刚开始跳下火车,站在修建的烟台火车站上的工人见到杨潮,还有些紧张,不知道该不该行礼。
但是很快他们就放松了下来,因为杨潮频频向他们招手打着招呼,还喊着‘兄弟们辛苦了’。
工人们则高叫着‘杨大人’,还有人往前挤的,被黑牛蛮横的骂走。
黑牛也跟在杨潮身边了,因为他儿子出生了,媳妇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小子乐坏了,而且也终于用孙子把他父母给接到了大石房,有了孙子老两口也不在乎被人赶出家门的说法了,当然照看孙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理由。
“黑牛,你客气点!”
杨潮一边骂着黑牛,一边笑着跟工人们打招呼。
等了很久。
“怎么不见詹天佑?”
杨潮有些奇怪,人都下来了,却不见总工程师。
黑牛拉过一个工人喝问:“詹天佑呢?”
工人有些怕怕的回答道:“詹大人没挤上车。”
杨潮愕然,他倒是不觉得詹天佑挤不上车,等级观念浓厚的清朝还不至于有人敢跟詹天佑抢位子,怕是他不愿意跟高兴的工人抢车位。
“立刻发车,把詹天佑给我接过来。还有,想来青岛的工人都给我接过来。本官今天要给大家办庆功宴!”
第七十六节 铁路改线()
烟台各大酒楼生意爆棚,五万的食客,让杨潮把烟台所有的饭馆酒楼都包了下来。
杨潮将德国人交货的十六列火车全都开了出去,才把所有人都接到了烟台。过程还有点麻烦,因为此时铁路只是并轨,还没有通车,而且又是单线,开过去容易,开回来难,没法掉头啊。
最后解决的办法是,每列火车挂两个车头,一前一后,去的时候前边的车头拉,回来的时候后面的车头拉。
烟台法国人开办的顺德饭店中,一群洋人陪着一行中国工程师。
这里也是一个庆功宴饭局。
这里是烟台最好的饭店,顺德饭店,但是烟台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因为饭店只挂着洋文招牌,平时也很少中国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