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惟功在外收到的报告来看,报名的人中多半是已经收到了银子的搬家军户,他们对辽阳镇的信誉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更多的定辽五卫的军户根本没有这种认识,自然也对募兵的事情并不积极了。
虽然边兵的待遇比军户好,但所有人也知道,当兵和当军不一样,军现在几乎就只管种地了,当兵要训练,要出征打仗,不仅是在辽镇,有时候还要到蓟镇,宣大,这一碗饭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只要不饿死,或是稍有门路,当兵绝不是好出路。
这年头的边兵,除了军户中主动应募之外,还有相当部份是游手无赖,充军犯人,整个军伍有时候就是一个犯罪集团,这种情况尤其以辽镇为甚,充军犯人当兵的极多,这也造成了整个辽镇军纪不佳,就算有严明的军法,什么四十九斩来震慑,亦是无用。
辽阳镇招兵还要求身家清白,这一下子就堵住了不少应募者的路。
“此事,我看要辽东都司帮忙。”
惟功转向张三畏,笑道:“我们已经将安家银子提到八两,每招成一兵,给付十两,下余二两由都司和各卫拿去均分,每兵入营训练,训练期间每月一两银子,给家中支粮一斗,训练结束成为正兵,步兵拿一两八钱,月支两斗粮,布鞋什么的另算,骑兵二两四钱,粮和布匹与布兵相同。”
这数字十分诱人,超过大明所有的家丁,其实如果把各将领给家丁暗中的好处算上,还有积年立功的家丁拥有的土地和奴仆算上,家丁制度也有营兵比不上的好处,这待遇还有提高之处,特别是对精锐军士和军官,将来更有提高的必要,但就目前来说,这个待遇够吸引任何想改变生活和养育老婆孩子的壮年男子。
“好家伙。”张三畏身边的都指挥同知吐舌道:“张帅您这是下了血本了。”
“本将只是不满家丁制度,所以营兵待遇与辽镇家丁同,国家养兵,不能将军饷用来养自己的私人部曲,关于这一点,我会上奏。”
这一番话,惟功说的倒是义正词严,凛然有正气。而且理由扎实,上奏上去,一定会有一些文官赞同……家丁制度绝非祖制,而是明朝京营无力,专门倚仗边将打仗的一个恶果,也是与将门世袭制度有关,反正惟功的做法,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便是。
“总镇大人果然是高屋建瓴,下官佩服。”
“末将也是佩服之至。”
惟功话说的是大,不过他确实一个家丁也没有,这对镇边大帅来说是罕见之事,也是说明了他的自信之处,众人奉承起来,倒也真有几分真情实感在里头。
“张帅的意思,我已经懂了。”张三畏很沉稳的道:“都司衙门与各卫分别设点,多派人手,广为宣扬,一定帮辽阳镇将招兵之事做好。”
“嗯,就是此意。”惟功又举杯,虚邀一下所有人,笑道:“先行谢过大家,不过丑话也要说到前头,银子过手,该拿的拿,不该拿的绝不能中饱,我辽阳镇没有这样的规矩,大家要谨记在心。”
辽阳之变,死了两个指挥和大票武官,现在上来的都是后补上来的,是原本利益集团里被排挤的,原有的高位者只有寥寥几个存留下来,这些人都谨慎小心,闻言后就站起身来,均道:“请总镇大人放心,下官等绝计不敢。”
众人离开之时,惟功又将张三畏叫住,沉声吩咐道:“此次都司衙门和各卫替本镇办事,正好也是一次融合的大好良机,有用的,无用的,有用贪污的,有私欲,无用而且卑劣不堪的,正好借机甄别一下,辽阳镇日后要大为发展,都司和各指挥的协力不可缺少,此次要老哥多多费心了。”
自从与惟功合作后,张三畏一下子便升了官,这还是小事,他倒是从辽阳镇的蓬勃发展和惟功身上,看到了很多与以前截然不同的东西,这种朝气和活力,令得张三畏对整个辽阳镇的发展和未来情形也大有信心,当下做了一个坚定的手势,对着惟功态度坚毅的道:“请大人放心,下官一定竭尽全力,至于监督众人,还请大人要多派人手。”
张三畏初掌大权,囊中没有几个信的过的人,而且都司衙门除了管仓库和驿传之外,也没有什么直属部门,人手自是不足。
“我会派人。”
惟功深感自己这边人手亦是不足,而且部门建设,分组,也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以前的各部门现在必须重新划分,明确职责,毕竟现在是整个军镇,还涉及到商务,民政,盐、铁,都有涉及,还有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等等。
千头万绪,令得他有十分紧张的感觉。
除了军政分开之外,还有以后顺字行会和军政系统由切割再重新融合,这和惟功的更进一步的计划息息相关,也是打破旧有制度,包括勋田,将门世袭制度的一次努力。
他不打算拿屯堡和土地重新再分配给自己的部下……任何有功之人都不给,由官方分配的形式一定要杜绝,并且尽可能的阻止私人拥有大规模的土地,农庄制度,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会贯彻下去,所以大规模的授田不可能发生了。
哪怕是卫所制度和府军制度的授田制有一时的用处,在惟功手中,也不会再恢复了。
将会有新的制度下的新做法……他对未来,大有期待。
第437章 急行
“草民叩见太子太保大人,恭祝大人万福金安。”
惟功在临行前改变了主意,叫人调整了安排,先接见宋钱度和李文昭这两个商人。
以他现在的身份,已经与当年决然不同,当日他没有国公嫡位,虽然是皇帝的亲信之人,官职也并不高,纯粹的武臣身份,并不吓人,特别在大明,有身份的商人攀附不上文官,勋贵和武官却是很轻松便是能攀附的上,是以当日在京城时,这两个商人虽知惟功身份,亦是能够与他相交甚厚,彼此间言笑不禁,甚是融洽。
现在这会子,国公什么的仍然无所谓,但惟功太子太保和一方节帅的身份已经是与商人这个群体有了明显的鸿沟,最少在这两个商人脸上,已经是明显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两位请不必如此。”
惟功适时拉住两人,笑道:“若讲这些礼节,在京里你们可不曾向我跪下过,这会子就变了,难道两位也是富贵眼吗?”
这两个南方商人毕竟是世家出身,上朔多少代都是江南的商人世家,是以虽然是孜孜求利,却有一点读书人的雅骨在身上,说他们富贵眼,自是绝无可能。
“大人说笑了。”
“小民岂敢……只是大人这官升的太快了一些,叫人有点儿惶恐啊。”
惟功哈哈大笑,让着两人坐下,待丫鬟们奉了茶,才又肃容道:“此次前来,费时颇久吧?”
“是的。”宋钱度欠了欠身,笑道:“先从水路一直南上,这会子是涨水季节,水路好走的很,日行三四百里,六天到的通州,再起旱经密云到山海关,也是用的六天,再从山海关一路到辽阳,还是六天。”
“两位辛苦了。”
“辛苦倒无所谓,在德州时,我等刚刚过境,听说后头的漕船在河中遇到大风暴雨,翻了几十条船,漕米损失几千石,人亦死了过百人,这实在是叫人不忍心听闻的惨剧。”
六天水路到京城是飞速了,应该是这两位大商人不惜金钱,一路雇佣了纤夫不停的拉纤,如果光是靠风帆和偶然用纤夫,就算是涨水季节,没有十天半月也是到不了的。而且路上没有遇上漕船堵住水路,否则从江南到京城用十天半个月也是平常的很。
起旱之后,十二天从京城到辽阳,也是极快的速度,算是飞速行进。而且运气极佳,这年头的漕运可不是完全的平安保险,毕竟船是木制帆船,在枯水季节,最大的风险是在某一段运河无法通行,无水可过,或是喝醉了酒,失足掉在河中淹死,这便是最大的风险。
在涨水的时候,大风大雨随时可至,翻船死人的事情,在所难免。
所以这也是惟功最为不值张居正的地方,借口海漕危险,淹了六条船便立刻叫停,而河漕虽然有几十万纤夫和漕夫赖以生存,但危险性其实还在海漕之上。
两人这般前来,确实是有点儿冒险的,除了辛苦和风险,还有很多致命的东西,一场雨水带来的感冒在这个时代也是足以致命的……良医少有,没有抗生素可用,紧急赶路带来的水土不调也能叫一个生龙活虎的汉子病倒在床上,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离家百里以上是一生也没做过的事,对商人来说出外虽属平常,但客死异乡也就很平常了。
惟功自是知道,也是心感……不过他没有多说,但语气和神情已经叫这两人知道,他们的辛苦,尽在惟功心中。
有这么一个态度,两人一路急赶所受的罪也就感觉值得了。宋钱度和李文昭性子都很沉稳,世家子弟的风度尽显无余,尽管到现在惟功也没有说明急简相召的原因,但两人居然都没有先询问,而是端坐椅中,只谈旅途之事,光是这一点从容的功夫,顺字行很多大掌柜可能经商上不比这两人差,但在这方面,便是差的很了。
所以说有些事情,不光是锻炼或训练可以短期追赶得上来,这种从容风范,可以与官员相交的底气,这可不是普通的掌柜可以相与之比拟的。
“急简相召,两位二话不说便赶了来……”惟功沉吟着道:“想来此行之前,家中是否有过争议?”
李文昭笑道:“我家已经是我当家,自无问题,宋兄家里,听说是有一些风波。”
是不是和一个远在辽阳的未来国公合作,对宋家这样一个松江旺族来说,答案肯定是模棱两可。
一方面是与达官贵人交结总是对商人有天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惟功的传闻肯定已经到江南,很多人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同于常态的勋贵,未来的道路并不稳当,与他相识相交,肯定不如结交一个新科进士这样的投资更为稳当,就算这个进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又能亏到哪儿去?
晋商这些年的壮大,就是因为广办社学,资助贫苦读书人,每中举和中得进士一人,晋商的势力就壮大几分。
加上和宣大一带的将门不停的结亲,晋商在宣大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很难撼动。
对宋家这样的江南大商来说,晋商倒是可以模仿的对象,可惜江南的官绅势力太强,驻军实力又不能与边军相比,显然这是一条不大好走的路,维持既有的模式便是最稳妥的方式了。
宋钱度前来,家族里有反对,也有支持,还好宋家当家的是宋钱度的父亲,力排众议,好歹将儿子送了来。
不过如果这一次得不到相当的利益,未来前景还是不明确的话,宋家父子承受的压力可就是要大的多了。
李文昭是宋钱度的好友,一语点明,自是希望惟功不要将太为难的事情交付给宋家和宋钱度,拳拳之心,不愧是知交好友。
宋钱度也是用感激的眼神看了一眼好友,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想宋兄应该可以对家中有所交代……”惟功笑道:“请两位前来,再问行程,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关系到我顺字行和我治下辽阳镇的未来前途,此事重大,自当召二兄前来面谈。”
……
……
与两个南方商人足足谈了一个时辰,等惟功将两人送到二门外时,已经过了末时。
对现在的他来说,接见客人已经很少能超过一刻钟的时间,谈了这么久,自是因为事情十分的重要。
辽南商路,海贸,势在必行!
初步的打算便是由运河到天津是一条稳妥的南货北上的路子,再由天津到辽南,也是一条很成熟的海道,这样一来,南货可以源源而上,在辽东和整个北中国的顺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