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边境耀武扬威,向蓝盾挑衅;而那时的蓝盾,是我军基层连队锻炼的一名普通士兵。”
“现在已经查明,他是苏印混血儿,名叫尤恩,曾与蓝盾和另一位苏联女孩莎夏一起参加过1957年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和平”青少年夏令营,到中国北京留学一年,和蓝盾又是石景山中学同学,他们三人曾有过感情纠葛尤恩回到莫斯科完成大学学业,一直在列宁格勒的克格勃总部接受训练,曾作为苏联某加盟共和国驻华三等武官在北京一年,后来在哈萨克斯坦与一位中亚姑娘发生过恋爱就是湿瘩在沙暴古堡之夜向李沪生讲过的那个‘红夜莺’故事的男主角”
“啊!?古堡还真有一段浪漫故事啊?”发出了惊讶的欢笑。
“那个姑娘是巴基斯坦人,真实身份是美国情报局特工。FBI实施美人计,还是想要找到一张地图,就是部队长和李沪生在苏军坦克阵地上发现的那张”讲课者眉飞色舞。
“后来李沪生一直带在身上去找高虎声的大俄藏地图吗!?”
“啊——是的!”
“湿瘩也一直想找这张地图,印度国防部开了高价这张地图对美、印各方都有价值”
“目的都是觊觎西藏!”
“美苏为争夺中亚霸权都在争取的东突势力,也在找一张地图,那天夜里在沙漠古堡上演了一幕陆地版的加勒比海盗,掠走了这对‘鸳鸯’。在巴基斯坦军方努力下,东突把尤恩移交给了美军在伊斯兰堡的情报中心,后来这个‘夜莺’就消失了!”
“敌方还真有个‘夜莺’啊!”
“后来他向中央情报局投诚,在美国关岛基地接受了一年秘密训练成为美苏印三料间谍。”
“我方是什么知道的呢?”
“巴基斯坦军方秘密向我总参提供了情报,因为这个人现在已经到了印度。”
“他在美国秘密整了形,现在印度国防部情报一处高层供职。”
“为了逃避苏联克格勃的追杀呵呵。”七嘴八舌的插嘴。
“不过他有一个特征是遮掩不了的他的左臂瘫痪了!”
“噢?!怎么回事?”一片咂舌。
“蓝盾击中的!蓝盾和他是生死宿敌!”主讲人正色。
“啊!?”现场一片惊讶!
“记得在苦肉计‘宣判’部队长时,审判长宣读的我军塔城前线敌情通报中,曾提到彼得被击中吗那是一个幌子!
“‘夜莺’1969年接受训练完毕后以美国情报局高级人员潜入我国境内执行‘东方沙狐一号’计划——目的是打击中国新生军事力量。那晚部队长和李沪生潜伏在东突匪巢洞口,陌生人曾经说过一句‘中亚没有事了,湿瘩下士,你明天回喀什,夜莺在等你’。”
“这里是指另一个‘夜莺’!”解说者绘形绘色。
“谁?”
“华光1号!”
“啊!?”
“这就是李沪生说过的,在部队长、自己与彼得和湿瘩的对决背后,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的对决!”
“两个‘夜莺’的对决!”编辑部主任纠正了一句。
“对!而且这种指称,还预示了新的侦查方向!”主讲人继续口如悬河。
“‘夜莺’深入中国境内没有发现蓝盾,以为他还在喀什,所以让湿瘩回去追踪。可他没想到,蓝盾一直在跟踪他。当他潜伏前往中苏边境塔城一带时,蓝盾已秘密跟进,一直到了东突匪巢”
“部队长曾暗示李沪生不要过早动手,这时候蓝盾和乌玛已经悄悄潜伏在匪洞的另一端”
“这就是后来李沪生在扔出手雷之前,先听到的一声爆炸”
“蓝盾的公开身份是军区参谋,真实角色一直是我军总参特种兵。他的活动范围是西藏和新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的资料里,蓝盾是中国军队最有思想也是最年轻的骁将。他坚贞、忠诚,才华绝伦,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未来希望。‘夜莺’1969来化装潜伏来到中国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消灭蓝盾。”
“在部队长和李沪生从匪巢离开以后,两股土匪为‘夺宝’发生枪战,解放军也正在前来围剿,蓝盾和他面对面枪战决斗击中了‘夜莺’右腿。”
“当时为遮人耳目,让彼得把军服脱下来套在一个打死的土匪身上,让我方误以为是另一个人,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金蝉脱壳,一石三鸟,逃离现场”
“实际上,他与蓝盾已经有过三次对决,是老对手了!”主讲人一声小结提高了语调。
“第三次是部队长‘囹圄’酒泉基地后,他再次潜入中国境内,亲自到基地为部队长‘收尸’,但他的行踪早已为我方掌握。在陇海线列车顶部,就是李沪生从合肥出逃爬上车顶的那次蓝盾再次与之对面决斗,‘夜莺’左肩中弹,自此瘫痪”
“‘夜莺’逃走之后,回到巴基斯坦美军总部,又到了印度国防部,痛定思痛,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他的疑问代表了美军高层参谋部普遍的军事哲学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他的结论是:中国军人有着无比的勇气和最高的国家忠诚但他还是不服气,养精蓄锐,准备和蓝盾进行第四次对决他选择了在70年代中期中国最高国家危机的时候,向西藏发动攻击,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候,蓝盾消失了!”“卖包袱”的说书人以一句吊胃口的结语,合上了那个血火年代一段惊魂往事的神秘“故事匣子”。
“噢!?退缩了吗?!”吃惊,惋惜,遗憾!
“嘘——”都吁了一口气,无语。
“西域谍影重重啊, 听得我毛骨耸然!”一位前来帮助整理资料的地方史志工作者瞪了一眼说故事的老者,喟然长叹,手中的茶杯抖了一下。
5。 不朽铜像
5。 不朽铜像
“这就是那一段特殊历史年代我军西线情报保卫工作的写照啊!”一直主讲的老干部呷了一口新茶,接着说。
“而在另一方面,对李沪生的审查还没有完”
“你怎么知道这一切的?”一位年轻编辑好奇地问。
“我是当时审查小组的。”
“什么!?”军史编辑部的目光一下子都拢过来了。为了编写好这一段时期我军的战史,编委会请来了一些当年在西南一线战斗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讲史兼作讲课。
“你你是?”一个编辑似有所闻地猜测着。
“啊,忘了自我介绍了。我就是吕小诗新兵连那阵的王主任,后来的红盾首长”
“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在当时”王主任仿佛在自说自话。
“我们审查的目的也在于想摸清——中国军人的素质到底怎么样?”
“当时我们困惑的焦点是,他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逃亡”王主任又抿了一口茶。
“他为什么要舍弃家中的温饱日子,投身于常人几乎无法理解,在现在人看来毫无生活乐趣的西域大地?”
编辑部里鸦雀无声,都在倾听王主任对往事的回忆。
“有牺牲感吗?”审查者小心翼翼的问声。
审查室里,资料核对仍在紧张进行中。
“一个人单枪匹马,长驱十万八千里,茫茫戈壁、渺渺雪原为了什么?!”
“就为了破获一个所谓的虚无缥缈的‘案子’疯了吗?!”一声责难。
“他是受难来的”
“他拯救了达旺”
“信念!”
“使命感!”
“他高扬着一面旗帜”
“那是什么???”
所有审查的人员面面相觑。
经过从美军那里借鉴来的最新测谎仪,李沪生的忠诚度、诚实度都是最高指标”
“现在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忠诚度、诚实度,总是统一的吗?”
“不!没有一个人是统一的”
那么他是什么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吗?
他只不过是日记中隐身、不见经传的、然而是重要的人物
这也就是红蓝盾一路追踪他的根本原因!
因为日记牵动了一件重大案件,脉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日记实际上是全部故事的主题,且线索凌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出处混乱,那么,到底有没有这样一部“绵长”的日记?!
一片喑哑!
“这么说,李沪生是个虚构人物咯”军史编辑部打响了怀疑的第一炮。
“传说啊呵呵。”一位中年编辑哑然一笑。
“不!你错了!”一个声音说。
“他是从炮连出去的齐排长,齐志军,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青海基地,赵忠诚了解一切。只不过到侦察连后,改名了”
“他和老连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保密的原因,他从不允许在日记中透露自己的行踪”
“他几乎知道在西藏一线最前沿发生的一切”年轻编辑坚持说。
“嚄!”编辑部发出一阵叹息,“可惜他牺牲了!”有人落泪。
“不!他又到了西域”小编辑好像有个爸爸在西藏部队啊,什么都知道,呵呵。
“什么!?”
编辑部里惊讶声四起!
“怎么可能呢——”
像个神话啊!?
“金色的下午阳光,把他们坚毅的身影和苍峻的面容,在风雪寒流的背景下,映射成两座不朽的铜像部队长和李沪生背着枪,并肩驰马,双双逡巡在祖国西部的万里边疆,行进在莽莽林海、荒原戈壁”
他们在会师中亚“泥布拖地”、高虎声在继续我军侦破西域神秘“夜莺”的行动
“为了我军的下一个世纪!”他们风餐露宿,忍辱负重在一个个凄苦饥寒的雪夜里,美丽的篝火边,一首小夜歌随着三角琴的弹奏,正温柔、忧郁地唱起——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我醉心于你我弹奏着你我吟哦着你
我在青海草原在西藏雪原在帕米尔高原
为你加上半音加上半音,为东方加上一丝哀怜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所有的小树叶小树叶小树叶啊下垂的小树叶
我都一次弹遍,你是那么真实 那么温馨
小歌谣式的 小歌谣式的 小歌谣式的
你的深情 你的真情 你的温情,还有你的爱情
我用雪山的白髮弹奏你,用我的中国拉丁的母音
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在中国海,在黄河的星空下 也在我的西域大地
我的小歌谣式的小歌谣式的 我的歌吟 歌吟
请接受我轻声的弹奏,你是那么温柔,令我陶醉
请原谅我含泪的抚琴 你是那么遥远 又那么亲近
我的歌声是那么浅薄 你的爱是那么深沉!”
第十四部完
1。。。纪念碑
第十五部 为了我军的下一个世纪
第二十六章 1972—1976
1。 纪念碑
哦 如果不能抗拒悲剧
又怎能被称为纪念碑!
我们不能阻挡人民的歌舞
狼藉的酒瓶 又怎能阻挡得住
自由的意志
探照灯的扫射 午夜的子弹
但我们最终还是化作了冷峻
倒下去的 成为
共工 未完成的
迸出晨浆
军史专刊建军节特辑研讨会休会期间,特约前线代表坐正,刚刚看完才整理好的座谈记录。
“原来我的故事是这样的啊”他内心激荡起来。
“毫无疑问,日记传过很多人的手”往事一幕幕,战云凄雨,都在向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