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常谈-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
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
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
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工,
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
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
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剌、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
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
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佚。但是还
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04)。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
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
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
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
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
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时的环境,
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
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
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
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
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
“诗以言志”这句话。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
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发嗟,如琢如磨”(05),本来说的是治玉,
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0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07),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
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
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08)。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09)
;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10)。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
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
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
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
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
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
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
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厉了。

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
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
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
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
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11)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
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
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12)。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
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作诗人的志,自然不
会与作诗人的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
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

《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
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
》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
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
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
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
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
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
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
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
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
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
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
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
《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
谣。《国风》旧有十五,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两国的诗,现经考
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13)了。颂有《周颂》、《鲁颂》、《
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
风》和《小雅》里。

赋、比、兴的意义,说数最多。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
赋本是唱诗给人听,但在《大序》里,也许是“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14)的
意思。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
委婉讽刺叫“谲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却可警诫自己。《诗经》里许多譬喻
就在比兴的看法下,断章断句的硬派作政教的意义了。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
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毛传》只在有兴的地方标出不标赋、比;想来赋义是
易见的,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
所以便特别标出了。《毛传》标出的兴诗,共一百十六篇,《国风》中最多,《
小雅》第二;按现在说,这两部分搜集的歌谣多,所以譬喻的句子也便多了。

注释:(01)《吕氏春秋。古乐篇》(02)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
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

(03)“土鼓”、“蒉桴”见《礼运》和《明堂位》,“苇蘥”见《明堂位
》(04)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05)《卫风。淇澳》的句子。

(06)《论语。学而》(0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
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

(08)《论语。八佾》(09)“思无邪”,《鲁颂。駉》的句子:“思”是
语词,无义。

(10)《论语。阳货》。

(11)、(12)见《孟子。万章》。

(13)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14)《周礼。大师》郑玄注。

「参考资料」顾颉风《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古史辩》第三册下)。
顾颉刚《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同上)。朱自清《言志说》(《语言与文学》)。
朱自清《赋比兴说》(《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

「编者案:朱先生两文,今均见《诗言志辩》中」。

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
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01);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
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
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
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你争我争,社会就乱起来
了。那时君师们看了这种情形,就渐渐给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
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分儿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各人也做着自
己该做一分儿工作。各等人有各等人的界限和分际;若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任性儿贪多务得,偷懒图快活,这种人就得受严厉的制裁,有时候保不住性命。
这种礼,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个能视能听的上帝,管生杀,管赏罚。
在地上天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
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
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
我们的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
(02)的意思。报本返始是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勉力去报答
的意思。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
典。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作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
便是畏威的遗迹了。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
;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宣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居丧一面是宗教仪式,一面是普遍人事。普通人事包括一切日常生活而言。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以外,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度
和规矩。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
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