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凤听到卢梓舟这番话,倒也是吃了一惊,难道李煜早就料到李毂会在今晚离开,并且早已做好了安排、布署?
孙菁、申屠令坚走后,李煜已再没睡意,对着耶律凤简扼的问了当时情况,然后凝重的道:“赵匡胤的功夫如何?”
耶律凤摇头苦笑道:“深不可测。”
李煜长叹一声,暗忖自己真是错失了良机,更隐约感到今晚的行动,怕要功亏一篑了。
待李煜又要开口,耶律凤断然道:“既然六殿下已派出人手,你我又话不投机,那我也再没有必要留在此地,告辞。”
岂料李煜却一反常态,忽然挽留道:“郡主无需急着去追杀李毂,去了也只能无功而返,你不如留在这里,我们再好好谈谈,如何?”
耶律凤想不到只是因为听说赵匡胤的出现,李煜的态度转变就如此巨大,她虽然对李煜有好感,但此时自然要趁机挖苦,道:“六殿下既然认为民族的使命高于国家的利益,你我胡汉有别,又还有什么好谈的,殿下总该不会如此快就想收回自己说过的话吧?”
李煜却是置若罔闻,平淡道:“其实,你和我,汉人和胡人,也可以是同一个民族,也可以站在同一个立场的。汉胡一家,宇内一国,这才是我理想的天下。”
耶律凤嗤之以鼻道:“真是笑话,天大的笑话。不同的血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传承,这根本就是千古年来无法改变的事实,殿下不觉得你自己刚才的话说得很愚蠢吗?”
李煜喟然道:“所以我这才说你想法浅陋。你知不知道,其实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华夏的子民,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是同一个民族呢?”
耶律凤冷哼道:“那又是什么样的民族?”
李煜忽然感到自己热血袭涌了全身,昂扬起立,道:“那就是中华民族!一个属于我和你,属于神州大地,所有人类的共同民族!”
耶律凤、卢梓舟两人面面相觑,为之震撼不已。心中更是置疑,天下间,竟真可以有这样的民族吗?!
第三十四章 淮南烽火(上)
耶律凤望着李煜无比坚定的神色,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李煜面对自己的时候,总感觉有着别样的复杂情绪,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民族的角度来对待,也许这么多天以来,她一直都错怪了李煜。他这般对待自己,只是要让自己明白民族的重要,使人拥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感,而并非是自己单纯的自作聪明的以为,因为他是汉人,所以他看不起包括契丹在内的所有胡人。
也许在李煜的心里,确实是有民族界限的,但是这个界限,不是汉、胡,而是他所说的“中华民族”。耶律凤开始对李煜此人倍加的感到兴趣,一面似乎对胡人有着极深的仇怨,一面又似乎有着凌驾于民族之上的大义。他拥有的究竟是怎样的情怀呢?
卢梓舟也是被李煜突如其来的言语吓了一跳,这么多天过来,他还是首次听主公提到“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许这也是主公意欲效仿李世民这个“天可汗”,不过主公“汉胡一家,宇内一国”的这个想法,显然要比唐太宗的成就还要更加高远。他忽然觉得,自己襄助主公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至少要比自己预料中的还要艰难数倍,他的视野甚至已开始扩大,这条道路的尽头,到底在哪里呢?
汉人和胡人,果真可以消除千百年来民族的隔阂,真正成为一个大家庭吗?
这一点,耶律凤不知道,卢梓舟也不知道,但是李煜确是万分的坚信,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沛然趋势了。
如果说,李煜想要成就王图霸业,或多或少是出于个人私心,那么这一刻,他对着卢梓舟、耶律凤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他无疑是明确的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中华民族,想想就多么的令人热血沸腾呀!
金陵东门。
卢郢习惯性的抚摸了一把腰间的铁笛,有些急躁的心里立时平静了下来。
在江湖上,他卢郢这“铁笛生”的名号也算是响当当的了,加之文采也还差强人意,可谓文武双全,确实足够令自己引以为豪。不久前,燕王李弘冀、皇太弟李景遂都曾亲自来请他为其效力,自己只是婉言相拒,推说无志于朝廷,为了避开此二人,于是便随姐夫徐铉一起去了舒州,到最近几日才回到都城。
徐铉所以能够这么快回京,其中情由,卢郢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原本卢郢只是应姐姐卢氏之请,方才来到龙翔府上,希望能帮六殿下做些事情,算是报答其对姐夫徐铉的知遇之恩,而并非是怀抱投效之心。
只是闻名不如见面,在与六殿下一番深谈之后,卢郢终于被李煜非凡的气度、胸襟所折服,这才宣誓追随六殿下。
今晚,李煜派自己来守东门,目的就是为了擒拿李毂。
然而都过去了几个时辰,却为何仍不见李毂的踪影,难道李毂最终选择了从西门奔走?
按照六殿下与卢梓舟等人的推测,李毂最有可能就是从东门逃离,然后才是西门、南门,至于北门,则应可排除在外。
东向可以入吴越,西向则可以入荆南,若是被李毂进入了这两方势力,届时不说是六殿下,哪怕就是圣上有心捉拿李毂,怕也要鞭长莫及。
惟有希望西门的朱元,或者南门的曲神通能截住李毂了——虽然他并不喜欢孤高冷傲的朱元以及嚣张跋扈的曲神通。
金陵西门。
朱元召出暗中潜伏着的几十名好手,断然道:“弟兄们都散去吧,再用不着守株待兔了,因为今晚兔子不会在西门出现。再过一刻,城门就将关上,李毂已经错过了从西门逃脱的机会。”
众人迟疑未决,更有人指斥朱元玩忽职守。
朱元冷笑道:“若出了什么差错,我自会一力承担,主公叫你们听命于我,你们尽管听命便是了。当然,若你们执意不肯离去,那你们就继续留在这里喝西北风吧,我可是要走了。”
于是在众人的喝骂声中,朱元一人一剑,顷刻消失在街头。
南门的曲神通却最是悠闲,好整以暇的靠在墙边,眯着眼睛,打着哈欠,然后又伸了个懒腰,显然一副刚刚睡醒的模样。
曲神通拄剑地上,若无其事的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手下报过之后,曲神通这才精神起来,亢奋的搓手道:“那就是快要解放喽?嘿嘿,你们都给我擦亮眼睛,放机灵点,大家相安无事最好,可千万别是最后的时刻出了岔子。”
龙翔府。
耶律凤这回再没有任何隐瞒,将来意悉告李煜,只是她自己也明白,因着萧无稽的遇刺身亡,使得辽、唐的关系急转直下,变得十分恶劣,故而联姻一事,已然告吹。现在就算她愿意嫁入龙翔府,所有契丹人也都会声言反对,除非找出刺杀萧无稽的真凶,同时替李煜和唐人洗脱嫌疑。
这是民族的强大压力,使得她不得不为之屈服。
李煜和卢梓舟却是听得面面相觑,想不到名震契丹的东丹郡主此次来唐,真正的意图竟然是相亲,而相亲的背后,只是为了逃避辽主耶律述律的纠缠。
当然,这只不过是耶律凤的一面之词,至于她是否另有盘算,李煜现在也无须再妄加揣测了,皆因萧无稽的死,使得耶律凤再没有可能与唐人政治联姻。
不过只此一点,李煜已可看出,辽国时下果然可谓乌烟瘴气,就差没有众叛亲离了,若是在这个时候,唐朝能与后周联盟,北伐契丹,那么收复燕云,驱除鞑虏,确实指日可待了。
哎!然而这终究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李毂趁着申屠令坚陪同自己入宫的当儿,不告而别,这已昭示了柴荣的南侵之心。
早在李毂还在客栈的时候,李煜其实已想过将李毂拿下,只恨没有真凭实据,故而只好来一招“欲擒故纵”,而申屠令坚、孙菁又是众所周知的自己的近臣,需一并出现在母仪亭才不至于惹人疑窦,所以他才暗中潜卢郢、朱元、曲神通守三方,至于北门,则是胡仝带了大批人手在那里虚张声势,其实实力却是最弱的。
第三十四章 淮南烽火(下)
按说李煜排出这等阵仗,也足够对得起李毂了,料不到的是他千算万算,却算不到赵匡胤突然杀出,这多少让他有些失措。
早知如此,他就不再顾忌,直接叫申屠令坚、孙菁直接守北门去了。而现在却极有可能弄巧成拙,皆因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赵匡胤的厉害。
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或多或少还弥留着一些阴影,毕竟赵匡胤是他的宿命之敌,是一代真龙天子,说到底,他李煜的突然到来,究竟能改变历史上的多少轨迹,现在还是未知之数。
就在李煜将要与耶律凤进一步深谈的时候,府外终于传来动静,孙菁等人全都回来了。
李煜先请耶律凤退避后堂,然后才召他们入厅。同时心里暗暗叹气,他不用细看众人神色,也知道今晚的行动终告失败,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赵匡胤。
果然就听孙菁气恼的道:“李榖实在太狡猾了,他们居然敢直闯北门,哼,要是我们能早到数息功夫,铁定他跑不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保护他的那名高手,武功当真出神入化,我和申屠令坚、朱元三人联手夹击,他居然还能够从容走脱,这种人物,天下间应是屈指可数,他若是肯当刺客,必定十分棘手,主公他日可需要小心些了。”
李煜心中骇然,孙菁三人的武功深浅他自然心里有数,再加上耶律凤之前的赵匡胤评价的“深不可测”,管中窥豹,见其一斑,由此可知赵匡胤能够马上取得天下,确实不是侥幸。
李煜详细的问了当时情况,这才知道,原来在离城门关闭前约一炷香的时间,李榖和赵匡胤面对胡仝等几十人,居然还胆敢明目张胆的从北门闯将出去,如此魄力、胆识,又岂是寻常将士所能拥有的。
胡仝等人根本不是赵匡胤的一合之将,若非有镇守西门的朱元及时赶到,胡仝现在恐怕就不是身负重伤这么简单,而是牺牲了一条性命。
及孙菁、申屠令坚赶到之时,李榖已经突围逃脱,而赵匡胤则留下殿后,如此才有孙菁三人联手对付赵匡胤这一幕。
朱元脸色凝重的道:“现在细想起来,适才此人原有诸多机会可以在申屠大人、孙营长赶到以前将我们摆脱,他之所以不走,估计是想看看主公手底下究竟有多少实力。此人不但武功盖世,其胆力更加高人数筹,而且能还看破主公部署之虚实,选择从实力最为薄弱的北门突围,势如雷霆,神出鬼没,主公千万不可小觑。”
申屠令坚叹道:“只恨当时天色昏黑,加之此人头戴脸罩,使人看不清他的模样,猜不透他的身份,不然若能知道此人是谁,我们便可以先发制人了。”
孙菁亦道:“中原之地,虽然名将辈出,高手如云,但我还是不能相信竟有人会有如此功架,莫非他是陈抟老道不成?”
申屠令坚、朱元、卢郢等人忽听孙菁说出陈抟这个名字,俱是心中一凛。
李煜看着他们既有几分兴奋、又有几分失意、不自然的神色,苦笑道:“你们不用猜了,此子不是别人,而是赵匡胤。”
金陵城外的一处密林。
赵匡胤沿着李榖留下的记号,与李榖会和之后,道:“以此往正前方三里便是大江,那里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