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去的国学大师及其时代:狂人刘文典-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想的背景》,凭借自身对于日本的多年关注与研究,向世人揭穿日本侵略者一贯的军国主义立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中国兵法中的千古良训。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身在北平,还是偏安西南,刘文典除了尽心尽责上课、讲学、研究外,还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做关于日本的演讲或写相关的文章。
  1942年11月8日、9日,刘文典连续两天在《中央日报》(昆明版)上发表〃星期专论〃,题目很干脆:《天地间最可怕的东西……不知道》。文章开门见山,头几句写道:
  天地间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是飞机大炮么?不是,不是。是山崩地震么?是大瘟疫、大天灾么?也都不是。我认为天地间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不知道〃。因为任何可怕的东西,只要〃知道〃了就毫不可怕。
  刘文典认为,美国之所以被珍珠港一役打得晕头转向,主要是对日本人的〃天性慓悍〃缺乏了解,〃如果有战争,它必然是要先下手袭击的〃。但他紧接着风趣地且带有讽刺意味地写道:〃英美固然大吃'不知道'的亏,日本所吃的大亏也正是因为这位'不知道'。〃
  一直以来,日本设在中国各省各县的特务机关无孔不入,将中国社会的许多弱点都调查得一清二楚,认定中国是绝对无抵抗力的,所以才敢于发动〃卢沟桥事变〃。但它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各方面现在都〃知道〃了,因而激起了全民族的坚韧反抗,是绝对征服不了的,〃我们替他们设身处地地想,这有什么办法呢〃!
  刘文典坚信:日本必败,中国必胜。要知道,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还有三年的时间!他的眼光不可谓不深邃高远。而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1944年,正当人们在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暗自欢欣的时候,刘文典却未雨绸缪地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它?
  按常理说,日本屡屡侵扰中国,先有甲午战争,后有侵华战争,侵占中国的土地,屠杀中国的人民,压制中国的文化。日本所犯下的罪孽,中国是怎么仇恨都不算过分的。在40年代初的《云南日报》上,刘文典曾写过一篇《日本人最阴毒的地方》,开头一句就是,〃日本人可恨,这何待多说〃。与很多人仅仅因为日本人肆意杀戮大量同胞而生起的仇恨不同,刘文典认为,日本人最可恨之处,是他们除了屠杀焚掠、毁灭我们的肉体和有形的财物之外,还千方百计地想要毁灭我们中国的精神,比如主张报纸发表汉奸言论等。

  第47节:千里走联大(13)

  但这一次,在胜利即将来临之际,刘文典却出语惊人。
  他的全部观点集中体现于一篇近万言的政论文章中,《云南日报》在1944年3月30日、31日两天辟出大幅版面予以刊登:
  论起仇恨来,我们中国之于日本,真是仇深似海,远在法国和德国的仇恨之上。说句感情上的话,把(日本)三岛毁成一片白地,也不为残酷,不算过分。
  不过关于国家民族的事,是要从大处远处想的,不能逞一朝之忿、快一时之意。我们从东亚的永远大局上着想,从中国固有的美德〃仁义〃上着想,固然不可学克莱孟梭(法国内阁总理)那样的狭隘的报复,就是为利害上打算,也不必去蹈法兰西的覆辙。所以我的主张是:对于战败的日本务必要十分的宽大。
  基于这种宽大的态度,发挥我们中国固有的尚仁尚义的美德,那么,我们中国将来在和平会议上,不但不要用威力逼迫这个残破国家的遗黎,还要在伐罪之后实行吊民,极力维护这个战败后变得弱小的民族,这个民族自立为一个国家已经一二千年了,我们既不能把他根本夷灭,改为中国的一个省份,依然让他做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也就应该有个待国家之道。根据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和盟邦议定的《大西洋大宪章》,日本这个国家也应该享有他应有的权利,也应有一份资源还是要留给他的。这是此次大战远胜于前次大战的地方,也是世界政治上的一大进步。我们当然热忱拥护这一点。
  在谈到和平条约的内容时,刘文典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意见:一是主张不向日本索取赔款;二是主张不要求日本割让土地;三是主张日本用自身拥有的文物赔偿它所毁坏的中国文物。
  如今已经无法确切地知晓当时的国人读到这一番言论时的反应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刘文典的这些主张与〃汉奸言论〃无异。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一定仍然会有不少人鄙夷这种观点吧!
  不过,刘文典似乎从一开始就很坦然,赔款、割地都是中国人民以前经常遭受的屈辱,但不能因为如此,就将同样的罪恶施加于战败的日本身上。这不仅是一种〃以德报怨〃的道德操守,更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情怀,〃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家民族的关系,是东洋和平的基石,近日应付处理稍有失当,就会种下将来无穷的祸根〃。
  唯有在国家主权、民族大义上,没有退让的可能,特别是在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问题上。在这篇极力主张〃宽大对待日本〃的专论中,刘文典写道:
  我们早已昭告天下,绝无利人土地的野心,更不想征服别的民族。所以战事终了之后,我们只要照我们的古训〃光复旧物〃、〃尽返侵地〃,就算完事,绝不想索取日本的领土。况且日本原来自有的区区三岛,土地本也无多。他的本土三岛,我们纵然一时占领,也无法享有他的土地,很难治理他的人民。论势论理都不必要日本割地给我们的。但是有一点却不可不据理力争的,就是琉球这个小小的岛屿必然要归中国。这件事千万不可放松,我希望政府和国民都要一致的坚决主张,务必要连最初丧失的琉球也都收回来。
  关于琉球,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球传》。〃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朱元璋遣杨载出使琉球,琉王察度对明朝称臣,开始向中国朝贡,历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成为属邦。〃10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并妄图将琉球群岛纳入日本版图,拒绝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就作为琉球宗主国的地位的事实,正式侵占琉球。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中国从未在国际法上承认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

  第48节:千里走联大(14)

  后来的历史证明,刘文典的观点是理性而颇具远见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对待这个战败国没有〃穷追猛打〃,果然采取了宽大的态度,没有要求赔偿,更没有要求割地。唯一遗憾的是,蒋介石政府由于各种现实的考虑,没有据理力争解决刘文典一再强调的琉球主权争端问题。果真应了刘文典的那句话,〃贻国家后日无穷之害〃。
  刘文典之所以〃狂〃,与他这种远见卓识的智慧与纵横天下的自信恐怕也不无关系吧。
  注 释
  1 向祚铁、侍卫华:《清华大学演义:1911…1998》,第255页。
  2 郑天挺:《南迁岁月……我在联大的八年》,转引自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编:《联大岁月与边疆人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1…12页。
  3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6…27页。
  4 云南省档案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5…36页。
  5 余斌:《西南联大·昆明记忆:文化与生活》(3),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11…112页。
  6 宋廷琛:《忆刘文典师二三事》,台湾《传记文学》,第44卷第4期,第55页。
  7 刘文典:《致胡适信》,见《刘文典全集》(三),第839页。
  8 鲲西:《清华园感旧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0页。
  9 刘文典:《告全日本国民书》译者自序,天津大公报馆,1933年5月,第1…2页。
  10 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1版,第149页。


  第三部分

  第49节:偶像陈寅恪(1)

  第十一章 偶像陈寅恪
  刘文典一生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
  到了晚年,他回首平生,曾说过一句自我评价的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能够让刘文典始终肃然起敬的人,其实只有一位,那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刘文典生前一直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他曾经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向自己说:〃这是刘某人!〃
  〃沈从文算什么教授!〃
  1928年,一个只有小学毕业资历的年轻人登上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台。
  他由徐志摩介绍而来,经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同意而被聘为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尽管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写出了《一个天才的通信》、《呆官日记》等享誉一时的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在上课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厚厚一摞,估计能够讲一两个小时了。就这样,他低着头,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1
  后来,这个年轻人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讲课了。不料因过于紧张,原来计划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全部讲解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无话可说。
  年轻人再次陷入窘迫。无奈之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则〃新闻〃很快就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漫天飞舞。人们都在纷纷打听这个敢于登上中国公学讲台,却出尽洋相的〃小学毕业生〃姓甚名谁。没费什么工夫就查清了他的全部档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十四岁高小毕业后入伍,二十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年代,沈从文的第一次亮相被很多旁观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零分〃。尽管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写文章评价他是〃一个空虚的作者〃。一些评论甚至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在声名显赫时期,还是在孤独落寞阶段,骨子里始终透显着浓浓的〃自卑情结〃。
  这显然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他的评价。〃瞧不起〃沈从文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文典。1942年上半年,刘文典、沈从文、朱自清、王力、罗庸等人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