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兵二进中原时,杨再兴在湖北奉岳元帅军令,率五千轻骑兵作先锋驰援朱仙镇。时值寒冬,大雪纷飞,杨再兴率骑兵踏雪急行军。这五千人都是山东兵,听说这次是往老家进军,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一路马不停蹄赶到朱仙镇。杨再兴立马路口,远望金兵也是冒雪行军,看阵容有数十万人马。不由暗想:“金兵来的好快!大军离此尚远,也来不及修工事拒敌,如果带这五千人马迎战,无疑是驱羊入虎口,白白送死!”于是下令杨卫火、杨卫塘、率人马就地修建简易街垒,以弓箭阻敌,等待援军。自己单人独骑,迎着金兵冲去。
却说金军统帅‘兀术’这次共带六十五万大军进攻中原。因为岳飞的大军都在湖广剿匪,金兵一路上几乎未遇到像样的抵抗。原计划今日进入汴京,等岳飞的主力决战。前部先锋大将‘雪里花南’率五万人马漫野行军到离朱仙镇三里的地方,突见一名宋军将官迎面冲来。心中甚感奇怪,根本想不到来将竟是冲阵,结果被杨再兴一枪挑飞,紧跟在身后的几名牙门将也在枪下纷纷落马。没有将领指挥的金兵立即停止前进,乱哄哄地不知发生了什么问题。杨再兴运气大喊:“宋军有二十万人马杀过来了!快跑哇!”边喊边抽出腰刀,左手刀、右手枪专找金军的将官砍杀。刀利、马快、人勇,遇刀刀折,逢枪枪断,遇人一溜血。在阴沉沉漫天飞舞的大雪中,金兵也看不清有多少敌人,军心大乱,纷纷后撤。第二队领兵主将‘雪里花北’见前军溃退,还没有问明情况,就被杨再兴一枪刺死。第三队的主将‘雪里花东’只走了三个回合,也尸栽马下。第四队的主将‘雪里花西’忙聚集了八名战将,一拥而上围住敌人。杨再兴如出林的疯虎,刀砍、枪扎,瞬间八名金将相继落马。杨再兴见金军大队人马已溃退了五里远,心想:为了给援军多争取点时间,我必须绕近路冲金军的指挥部,打乱敌人的进攻计划才行!于是拍马斜冲。杨再兴不知道镇外半尺厚的集雪下有一道二十七八丈宽的浅水河,叫小商河;也不知道金兵退走的方向的河道已被临时填平了数十丈宽的一段。结果被河中的污泥、烂草陷住了马腿,杨再兴眼看战马已难以跃出,把枪往河底一插,欲离马跃出,谁知马镫被挣扎的战马压挤在污泥中,急切抽不出脚来。金兵见杀人如麻的宋将陷入河中,大喜若狂,纷纷张弓搭箭向杨再兴射去。杨再兴拔出腰刀拨打雕翎多时,力尽中箭而亡。
宋军岳云率第二队人马到时,金兵已稳住阵势,就地扎下连营。岳云闻报杨将军一人闯敌营未回,急忙下令军兵与前锋营的将士共同守住街垒,也单人独骑杀入敌阵寻找。接踵而来的三队严成方、四队何元庆、五队余化龙、六队罗延庆、七队伍尚志也杀入增援前军将领。这六人都是岳家军的顶尖高手战将,黑夜中把金兵杀的鬼哭狼嚎,金军数十万大军围着六人乱了一夜。黎明时分,岳飞大军到达。岳大帅闻报前军大将皆在敌阵未回,大吃一惊,亲带十三名勇将,每人领一百名骑兵勇士,分头杀入敌阵,找到前队六名战将,河中拖出杨再兴的遗体撤回大营。
岳元帅在朱仙镇大破金兵后,令杨卫火、杨卫塘将杨再兴的遗体送回火塘寨。黄夫人,童百合葬了杨再兴,把心全部放在对杨继周的抚养上。十余年后,残害岳飞的奸臣倒台,朝廷为岳家平了反,正式追封杨再兴为‘武圣候’,‘朱仙镇土地’。并在朱仙镇小商河畔,盖了一所‘杨公庙’为杨再兴树碑立传。童百合遵亡夫遗命,将年仅十六的杨继周送入岳家军。杨继周同诸葛英的儿子诸葛锦、董先的儿子董耀宗等小将,跟着岳飞的二公子岳雷大破金兵,屡立战功,后被朝廷封为潼关总兵官,他是杨家在宋朝的最后一位武官,官秩是正三品。
杨家以后的情况如何?请看下回:“英雄今安在”
第八十四回英雄今安在
杨家将故事的传说,已流行了数百年之久,无论是小说、评弹、戏剧、说唱乃至电影、电视剧,之所以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笔者认为,除了书写的感人、戏唱的动听,影视拍的精彩外。故事本身所固有的、体现出来的亮点才是它得以存在的本质原因。就像金子一样,不用任何包装,本身的光泽、质地就足以引起人类的重视!杨家将故事的亮点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忠心爱国、不受外辱的民族气节;道出了中国人敬英雄、爱忠良、恨奸佞、恶小人的美好心声。正是故事中的英雄事迹与读者的心声合拍,才会产生:同情英雄的磨难,惋惜英雄的早逝,不平英雄的受屈,愤恨奸佞的阴谋,鄙视小人的卑鄙,欢呼英雄的胜利,遗憾英雄不尽人意的结局,对英雄未了的将来浮想联翩等共鸣。这才是故事能够一直流传下去的根本原因。读者希望故事中的英雄事迹更奇特、情节更新颖、英雄形象更完美、结局皆大欢喜的心态,则是故事不断发展、改编、新编、续编的动力。
拙作发表部分章节后,有的读者提出了几个问题,由于当时书尚未完稿,就没有时间参与讨论,在此作一点简要答复。
问:“有关杨家将的书已经有很多版本啦!再写此书还有什么意思?”
答:笔者是杨家将故事的业余爱好者,探讨者。觉得以各种形式流传的杨家将故事有美中不足之感。如:杨家将来的突兀,去的太快,好似昙花一现;故事中的代表人物的英雄形象有点缺憾,(如:杨延昭拒不接纳王兰英有点不近人情;对舍命相救的任堂惠没有报恩举动有点不讲义气;辕门斩子的心态不够合理、、、、、、);故事中一些人物来历不明,如:‘火山王’杨门女将、肖太后等;故事中有些悬疑问题应该给交待一下,如:‘铜锤换玉带’是怎么回事?,杨延昭如何当了郡马?八姐九妹何故老尔不嫁?穆桂英在二十岁破天门时就怀了杨文广,五十三岁挂帅时杨文广何以才十七岁?金沙滩战后,留在辽国的究竟是四郎,还是八郎?等等。因此,笔者在八三年就产生了撰写一部自己认为较完整的杨家将故事的想法,因工作忙没有时间动笔,只到三年前退休,才有时间开始完此心愿。至于是否有意思,那就是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了。
问:历史上真有杨家将吗?
答:在我国历史上,确有杨家将的人物记载。然尔,特别简单。【宋史,二百七十二卷记载:杨业,又名杨继业,生年不详,死于九八六年,河曲一带人,原是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任知代州事、、、、、、宋二次伐辽时,任东路军副统领、、、伤重落马被俘,不降,绝食三日亡。
杨延昭,生于公元九五八年,死于一零一四年。杨业长子,在杨姓同辈人中排行第六,称杨六郎,从小喜武、、、随父杨业常到边关抗辽、、、、、、。
杨文广(?——1074)字仲容,杨业之孙,杨延昭次子,以父荫入官,1043年征陕南‘张海’有功升殿直、、、1068年任秦凤路副总管、、、后任定州路副都总管、、、、、、。】
除以上三人外,其余的传说中人物全是想象、虚构出来的。读者诸君明白,历史史实与传说故事之间的差距是不可以道以里计的!
问:书中说到的地名现在还有古迹可寻吗?
答:说到对杨家将的寻古探幽,或找历史证据,笔者认为是劳而无功的事!从杨家的出生地来说,历史上仅记载是‘河曲一带人’。现在对‘河曲’的认证有两个地方,一是现在山西与内蒙交界的‘河曲县’;历史辞典上名词的解释则是:黄河从龙门到芮城弯了个大弯,故称这一带谓‘河曲’山西谓‘河东’。
笔者书中把杨家将的出生地、定在芮城一带的‘风火山’下,理由有三条。一、杨衮既称‘火山王’,他的称号无论是皇封,还是自诩,都应该与带‘火山’二字的地名或历史事件有关。‘河曲县’没有类似的地名,亦未听说有什么‘火’、‘山’之类的传说。二,传说中的杨家是因助北汉王抗辽而入官的。当时,契丹人疯狂掠夺的地方,主要是在中原及靠近河东的地方,内蒙与山西接界的一带地方不是契丹人常出没的地盘。三、传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暗示出‘火塘寨’是在离汴京很近的地方,如果是在离汴京二千里之外的内蒙边界,与故事的时间、空间有点脱节。所以说现在去芮州一带肯定找不到火塘寨的历史遗迹
关于穆柯寨,现在,河南、湖北、山西、山东各地都有‘穆家山’‘穆家寨’‘杨家岭’、之类的地名,当地也有不少美丽的传说,笔者把穆柯寨定在河南与山东的交界地,是为了在时间差上迎合故事情节。并非实有此地可找。
至于‘金沙滩’‘胡原谷’‘陈家谷’‘三关’‘九龙谷’等故事中的古战场,也是根据传说,人云亦云而已,没有确切的地址。
当然,有几个地方是确切的。一个是雁门关,一个是五台山。另一个是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开封市关于杨家的古迹是两个湖,一曰‘杨家湖’一曰‘潘家湖’。很早以前,潘家湖的湖水比较混浊,杨家湖的湖水比较清澈。传说是像征潘家的奸佞,杨家的忠良。笔者去考察时,觉得实际原因是:潘家湖与城区的下水道相连,常年有污水注入自然混浊;杨家湖与活水道相通,流水不腐,自然清。近几年改造后,成了风景区,两湖都是碧波荡漾,鱼跃虾戏,水质已没什么差异矣!
问:金庸先生的大作‘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大侠,据说是杨家将的后人,是否该列入杨家将的传说?
答:杨家将的传说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北宋前期,笔者把他们延续到南宋初的‘杨再兴’,就够跨时代了,如果把南宋末期的杨姓英雄人物亦串上的话,有尾大甩不掉之感。再者,笔者认为把别人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纳入自己的作品不合适!不过,为了感谢读者的厚爱,笔者已动手写‘话说杨家将续集’书中把杨家将的故事延续到元末,能否令君满意,请拭目以待!
问:有人说‘河南的云台山就是当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原址’确切吗?
答:云台山景区确有这方面的传说。但笔者仅是个杨家将故事的业余探讨者、爱好者。并不是历史、考古方面的权威人士,无能力对此做确切的认证。
问:杨令公明知潘仁美要害他,为什么还要去陈家谷?
答:“在我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他的所为‘正义’概念以及所谓‘忠臣,良将,义士’的言语、行为规范。正是这种规范才使许多英雄人物做出了‘明知不可为,而坦然为之的事’。况且,无条件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古今皆然,杨继业是位具有高风亮节的大忠臣,心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特强,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笔者声明:‘话说杨家将’一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地名、多是根据传说,虚构、编造出来的!与历史史实没有必然的关系,如有类同,纯属巧合!笔者费时三年之久编撰这部书,纯系退休无事的消遣活动,搏得读者诸君一笑而已!由于笔者文化功底太低,(六十年代的初中毕业生)书中用词不当、有悖语法、写作常规的各种贻笑大方的低级错误甚多!敬请谅解!欢迎批评指正。
笔者编写此书,意在消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