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潘佑,官拜内史舍人,他与户部侍郎李平很友善。潘佑好论神仙怪诞事,李平懂点导引养生术。二人共同爱好很接近。李平常谈妖妄之事,人不信,但潘佑信。李平自说他与仙人可以“通接”,曾经仙人告知,说潘佑的父亲现在已经做了“仙官”,很高贵。说李平和潘佑也已经名在“仙官”的记录中。二人都在自己家中置一净室,请人画了神怪,而后在此披发裸体,祭祀神怪,一般人看不到他们祭祀的是什么。

李平还对潘佑说:“六朝以来的大臣坟墓中,很多宝剑及宝镜,如果得到这些东西,佩戴在身上,可以辟鬼、登仙。”

潘佑闻听,急切想求墓中宝剑和宝镜,一时得不到。

正好大臣张洎也喜好方士之说,于是仨人共买鸡笼山前古冢地数十顷,建造别墅。等到休沐假日,就相互骑了马,驾着车,率领仆夫,带着畚锸,前往掘坟。破一个古墓,得到一个古器,就互相传玩,“吟啸自若”,并互相说:“不知道这一辈子能挖几座古墓?”

几个大臣的怪诞就是这个样子。潘佑在这里的面目就像一个江湖术士。

但史上同时又有记载,潘佑似乎变了另外一种面目。

他曾对国主李煜说:“富国之本,在厚农桑。”于是请求在南唐恢复西周时的“井田之法”,并抑制土地兼并,有人如果买了贫者之田,一律要他归还贫者。又依周礼开始统计士庶户口,还给牛也造了户口。要民间尽量开辟荒地种植桑树。潘佑推荐李平判司农寺督导这一场“土地改革”。当时有南唐朝廷推行诏令后,急于星火,史称“百姓大扰”。今日来看,潘佑此举,与王莽改制有一拼,都是省略了儒学保守主义之后的激进运动。它给南唐带来的破毁性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此事也可以看出,潘佑有变革意识,有复古情怀,甚至,不乏儒学道义担当,与江湖术士不是一个性格。

此事之外,潘佑在史上还有第三副面孔。

国主李煜看到“井田之法”不利于国,也不利于民,于是全面终止。潘佑以为是各位执政在背后下绊子,但又不知道是谁在破坏这件事,于是将文武大臣一个个诋毁个够。他甚至说:朝中文臣与武官“两两为朋”,早晚会谋划窃国之举。国将亡,非由我潘佑为相不可救。当时江南的政事,大多在尚书省,潘佑因此推荐李平可管理尚书省,司天监杨熙澄可出任枢密使,军校侯英可典禁卫。这个意见等于重新安排南唐权力格局,李煜再傻也觉着此事不妥,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潘佑更加恼怒,上疏要求诛杀宰相汤悦等数十人。李煜看他越闹越不像话了,就亲自写了书信教诫他。潘佑干脆罢工,不上朝了。显然,潘佑这个表现既不像江湖术士,又不像儒家人物。

随后,史上记录中的潘佑又有了第四副面孔。

他泡在家中,给李煜上表说:“陛下既不能强,又不能弱,不如以兵十万帮助大朝收复河东,并因此率百官到汴梁朝觐。这也算是保国的良策了。”

据称,看了这封奏表,李煜才开始嫉恨这个人,不搭理他了。

潘佑看国主不理他,又上表,请提前退休,说要“入山避难”。

国主认为这人疯了,但将他的上表放置一旁,还是不搭理他。

潘佑不服气,又上了第七份奏表,说:“臣闻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臣近来连上封章,指陈奸宄,表明其罪,已经有数万言。我自认为说得清楚明白,词尽理当,忠邪洞分。但陛下庇护奸人,受贼臣之佞媚,保贼臣如骨肉。国家这样黑暗,如日将暮。不顾亿兆之患,不忧宗社之覆,以古观之,则陛下之为君,无道深矣。古有桀、纣、孙皓,破国亡家;今陛下效法奸人,败乱国家,是陛下为君,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必退之心,有死而已,终不能与奸臣杂处,而事亡国之主,使一旦为天下笑。陛下若以臣为罪,愿赐诛戮,以谢中外!”

这一番话,让任何人听来也不会舒服。国主想来想去,潘佑这么狂悖谤讪,都是因为李平。于是先将李平收入大理狱,然后来收潘佑。潘佑闻讯后马上自杀。李平随后也在狱中自尽。潘佑的家人也被流放。

但这一场大狱过去不久,李煜又很后悔,对左右说:“吾诛杀潘佑,想了十多天不能决定,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第二年,李煜赦免了潘佑的家人,还补发了生活用品。





潘佑的“谶诗”


潘佑之死,可能与张洎有关。史称二人初为忘形之交,后来都做到中书舍人,开始有了对立。潘佑曾给张洎写信,内中有句:“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这本来是《论语》中的话头,但潘佑移用在这里,等于讥诮张洎“不仁”。张洎当时出任清辉殿学士,参与机密,最得李煜恩宠。所以后人疑心张洎鼓动李煜杀了潘佑。

宋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引王安石的意见,有一个高见:

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譬如商纣王至暴之君,在他没有杀忠臣时,武王都不敢用兵;等到听说纣王杀了忠臣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一举而胜。王安石认为南唐之所以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杀忠臣”潘佑。王安石从小就听说过很多关于潘佑的传说,也看过潘佑写给李煜的书信,认为潘佑就是个忠臣。但为何史上关于潘佑的记录如此混乱呢?王安石认为此事与徐铉有关。据说潘佑之事,是由徐铉记录下来的,而徐铉与潘佑都是南唐才子,二人“争名”十余年。当南唐危急时,潘佑能切谏,而徐铉没有一句劝谏;潘佑被杀,徐铉又不力保;最后让君王蒙受“杀忠臣”之恶名,导致亡国之大祸,徐铉难辞其咎。徐铉又担心潘佑独享善名,所以隐匿潘佑之“忠”不论,而污蔑潘佑种种罪名和荒诞。王安石认为污名化潘佑是因为徐铉的嫉妒,而嫉妒是因为他无法胜过潘佑的“忠”和“才”。

王安石的意见可备一说。但宋王铚《默记》中又记录说:宋太宗时派南唐降臣徐铉去探视软禁中的李煜,李煜大哭,又长叹道:“真是后悔当初杀了潘佑、李平两人啊!”由此可见,李煜也是承认潘佑为“忠臣”的。陆游《南唐书》也记载,潘佑自杀后,有人写诗悼念,竟至于“国中人人传诵,为泣下”。陆游还说,潘佑的儿子名潘华,仕宋时官至屯田员外郎,因病提前退休,宋真宗当时很同情潘佑的忠诚,在潘华生病时,没有免去他的官职。

潘佑死后,老赵也得到了消息,于是下诏征南唐时,李煜杀忠臣,也是一条罪过。这是老赵效法武王翦商,吊民伐罪的一个重要“借口”。

王安石所说,靠谱。

要李煜来朝,李煜不来;还杀了忠臣潘佑;天下一统,到了这个关节,这就是“借口”。

史称潘佑有文采但是面貌很丑陋,他的妻子是右仆射严续之女,有绝色美态。一天早晨起来化妆,潘佑藏在梳妆台附近偷偷来看,没想到他的面影落在铜镜里面,被妻子忽然看到。说镜中之人实在太丑,乍现,妻子吓了一大跳,乃至于惊倒在地。潘佑对她如此讨厌自己,很恼怒,于是休了她。

又有传说,潘佑年轻时,有才,还没有入学呢,就能写文章。曾经在墙壁上题诗说:“朝游苍海东,暮归何太速。只因骑折玉龙腰,谪向人间三十六。”据说这就是“谶诗”,到了他三十六岁时,果然遇害。





赵匡胤的“空锦囊”


老赵又下诏,部署诸将,准备择日启程,兵锋直指南唐。

李煜闻讯,惊惧不安。他还在“臣服”与“打仗”间徘徊。他遣江国公李从镒到东京入贡,贡品为:帛二十万疋、白金二十万斤;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入贡“买宴”钱五百万、帛万疋。太祖将这些人全部留下,也不给李煜回信。与此同时,李煜又“筑城聚粮,大为守备”。

十月甲申这一天,太祖到汴河畔的皇家园林迎春苑,登上汴河大堤,在此地发战舰,迤逦东下。已经被任命为升州(今江苏南京)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大将曹彬,率诸将向太祖告辞,太祖对曹彬说:

“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这话的意思是:平定江南之事,一切由你曹彬说了算,但在征讨过程中,不许向庶民施暴,主要是让江南知道王师的威信,尽量争取让他们来归顺,不必急攻城池,以免双方死伤惨重。

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说太祖皇帝天性不好杀,故践祚之后,取江南时,多次告诫曹彬、潘美:“江南本无罪,但以朕欲大一统,容他不得,卿等至彼,慎勿杀人!”

江南实在是没有罪过,但因为朕知道中国一统之要,所以才容不得他。爱卿等到了江南,一定要谨慎不要嗜杀!

赵匡胤还专门将一匣剑当众授予曹彬,对他说:“副将以下,有不听你命令的,可奉我此剑斩之!”

史称潘美等人见此“皆失色,不敢仰视”。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记载这个故实更细致。书中说:太祖遣曹彬、潘美征江南,曹彬谦逊,自称才力不足,请皇上另选能臣。潘美闻言高声说道“江南可取!”太祖听了不爽。此役,如果派遣王全斌,估计会更快打下江南,但王全斌在蜀地屠杀狠戾,遭贬,是决计不能用的;而潘美虽有明锐之能,但远不及曹彬厚重。破江南,必待曹彬。为了给曹彬树立威信,老赵待潘美大言之后,对曹彬说:“所谓大将者,能斩出位犯分之副将,则不难矣!”所谓大将,就是能有辣手斩杀不本分而越位做事的副将,做到这一步,就不难了!这话对着曹彬说,但是说给潘美听的。潘美当时就吓出一身汗来。

另有一个故实也说此事,但显然是“传闻异辞”。故实大略说:

太祖命曹彬、潘美、曹翰等收江南,临行赴小殿赐宴,酒半,老赵拿出一个封缄甚严的“黄帕文字”,对曹彬说:“你实在是个儒将,潘美、曹翰等人都桀骜不驯,朕恐怕到时候你制服不了他们。到时候,有不听你命令的,你就对着朕所在方向,焚香后打开这个黄帕,这里自有处置。”

此事等于老赵给了曹彬一个“特敕”,好比“锦囊”,跟“尚方宝剑”一个功能。史称潘美等人“惶恐汗下”。等到打仗时,沿路有人想剽掠;江南破,有人想捆缚李煜,曹彬都不同意,争论起来,曹彬就要打开老赵所授“锦囊”宣读,吓得诸将只好听令,据说“如此者数四”。

等到功成还朝,曹彬面奏将佐皆一心用命,现在请交还所降“特敕”。老赵有旨,召诸将赴后苑吃酒。又到酒半,老赵命潘美启封,曹翰执读,诸位同席者环立。等到展开一看,原来里面就是一张白纸,啥字也没有。原来老赵并不想要曹彬临阵诛杀大将,吓唬吓唬而已。

于是,老赵与诸将大笑,再命饮,极欢而退。

此事最早记录出自于《建隆遗事》,各种记录有不同。宋李心传《旧闻证误》认为此事“可疑”。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故实”确实可当“故事”看。但透过这个故事也确实可以看到老赵的用心良苦:收江南势在必行;但必须慎勿杀人;曹彬厚重,是足可信任人选;但诸将万一不用命,就会有杀戮;必须预先制止可能的杀戮;但又不能让曹彬阵前真的诛杀大将……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