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要认清欺负人的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被欺负的人也应该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免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诸如产生“我真没用”之类的想法)。越是年轻,就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导致欺负人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其实,未尝不可说出自己的负面情绪来,不过对于男孩来说这就破坏了“同流规则”(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真心不可外露)。欺负人的和被欺负的应该同样得到帮助:男孩应该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告诉包括父母在内的值得信赖的成年人。
体育和竞赛
体育竞技是男孩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否亲自参加,都会对男孩造成影响,因为“同流规则”要求对团队的忠诚,参与或不参与体育竞赛的男孩都在同一个标准的约束下,都要接受崇尚不惜一切代价去获胜的“同流规则”的衡量。
有个说法叫做“要么得到要么失去”,我认为应该把它改成“有得到就会有失去”。体育比赛对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把胜负绝对对立就是不利的一面。当体育活动演变成单纯的对抗,其结果就只能是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想想看,这是一种极端的思维逻辑,要么上到顶峰,要么跌进谷底。这种“不是……就是……”的思维方式是极其错误的。我认为,在这种氛围下取胜或失利都是对人性的摧残,胜者觉得很了不起(成了无敌英雄),败者感到丢脸极了。
如果处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氛围,那么就需要有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随时保持高度的亢奋和进取心,以防可能的失败。这种状态给情感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不惜一切代价、在任何时候都要获胜的信念严重影响了与别人的正常交往。
应该看到,体育竞赛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情感所需要的经历:挫折、愤怒、兴奋、骄傲、窘迫、果断等等。从体育中可以不断得到情感表达和情感控制的机会,每一个项目都能让人体会到稍纵即逝的机会感。事实上,让男孩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使自己变得勤奋、坚韧、充满活力(不论输赢如何),说明体育竞赛其实是对情感发展非常有意义的锻炼。
友谊
深厚的友谊和长久的交往关系必须依靠亲善能力才能建立,亲善能力包括大量的阅历和技巧,最重要的一是能相互信任,二是能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并和他人交心,当然大多数男孩都能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起友谊来(马克比 1990)。友谊并不意味着必须在一起交头接耳地说悄悄话,当然,大多数男孩可以通过体育、娱乐等方式建立起与伙伴之间的友谊。我曾经见过两个7岁的女孩依偎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节目,但是不可想象同样是7岁大的男孩也会这样,这种差别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社会因素和生理结构。我希望的是在男孩之间也可以建立起善意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友谊,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能够对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说说心里话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慰藉,它为男孩在情感上遇到的不如意提供了排解的机会。我从那些前来就诊的男孩中了解到一个非常一致的情况:最令他们难受的事就是没有知心朋友。诚然,交一个好朋友并维持住友谊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有一定的情感技巧。
或许与男孩的情感表达最相关的就是他拥有“值得信赖”的人们,假如男孩不懂得应该对信得过的人说说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是“心底的秘密”,有一些事就会发生。一种情形就是会使男孩闭锁自己的情感,继而让情感以不适当的负面方式发泄出来(抱怨或欺负人等等),甚至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
另一种可能的情形是男孩不知道该把谁当作倾诉对象,他们可能对不值得信任的人敞开心扉,这将导致非常糟糕的后果,特别不利于他们挣脱“同流规则”的束缚。暴露内心反而受挫会进一步把男孩推向“同流规则”。
所以男孩对友谊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除非男孩有机会和其信得过的人亲密交谈,否则他将要么随便找人倾诉,要么回避情感。如果男孩体验到的友谊是那种只能做不能说的,那其实就是又回到了“同流规则”,这和我说的宝贵的友谊是两码事,这种情况下要先教会男孩怎么交到真正的朋友。在孩提时代能够交到好朋友的经历是受益终身的宝贵阅历,可以从中体验到交谈、倾听、互信、帮助、正视、宽恕……以及从恐惧到爱护的所有相关情感。
不寻常的行为
谈到男孩的社会活动就必须考虑它们的“不寻常”行为,也就是指那些与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有所不同的行为。不寻常行为与老一套的男子汉概念格格不入,是对“同流规则”的破坏。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11)
对男孩违背男子汉传统概念的惩罚来得太早、表现得太粗暴、持续的影响也太深远(林琦和基尔马汀 1999),对女孩则不是这样。极端情况往往是:高中的女孩可以打垒球、参加田径比赛,而男孩若喜欢芭蕾、轻音乐、诗歌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寻常的而受到惩罚。
担心被看作是胆小鬼、不够男人或是怕被人形容成女孩子气,就像是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紧箍咒。我认为男孩惧怕受到对“非常规行为”的惩罚极大地损坏了他的情感表达能力,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过因为不那么规范的行为而受到冷遇和嘲笑的经历。对不寻常行为的羞辱和惩罚就是让男孩情感“蒸发”的元凶,男孩由于恐惧受到惩罚而丧失了自己的情感。
结论
情感往往由于诸如愤怒、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感受才被觉察到。在当今文化中,“别这么多愁善感”是一种轻蔑的说法,这意味着比较而言高兴和自豪之类的正面情感也不会被人关注。对男孩来说,体会或表达正面和负面的情感都是不光彩的——应该害臊的。然而,情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男孩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了体会幸福和悲伤、自信和恐惧的能力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我坚信,每个人天生都有体会并表达情感的权利,男孩也不例外。
男孩必定会有社会交往,而一旦超越了像“同流规则”之类的狭隘的男子汉框框就会被惩罚。这些促使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男孩的社会交往过程,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男孩必须在家里、学校和邻里之间学会完整地做人,不是吗?
以上针对“同流规则”的负面影响做了一番剖析,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我并不反对男孩有一群同流的朋友,我也认为某些情况下“同流规则”也会有其积极的一面,而且在生活中有时候也确实需要有所掩饰,也经常需要“全力争胜”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我的意思是:“同流规则”太有“主宰”意味了,它损害了男孩的情感发展,为了男孩我们至少要使这些规则得到合理的修订。
第三章
成长过程中的男孩及其情感(1)
从出生到青春期,男孩在很多方面逐渐地告别了情感,我们的目的就是防止男孩彻底失去这些情感。
吉米是那种人见人爱的男孩,他天性好动,上小学时不喜欢学习,但是他在足球场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天性顽皮,让人一看见他就会忍不住想笑。但是当他升入高中后,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把兴趣从足球转向了滑板,而且不顾家长的反对蓄起了长发。他一拿到驾照,人们就常常见到他开着一两前风挡贴有“大无畏”标志的新车四处狂奔,风挡玻璃上的标志似乎在昭示着他的狂想。事实上,在他四处张扬他的无所畏惧的时候,他的父亲正身患绝症。
本章将围绕一些实际的话题展开讨论,例如:“男孩的感受如何?”“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帮助男孩成长”等等。装饰在吉米的汽车风挡上的图标(也有很多男孩把它贴在T恤衫上)彰显着他们的满不在乎,女孩要是穿一件带有“大无畏”图标的T恤衫就有点不像样了。不是吗?我们的文化允许女孩感到害怕但是男孩不被允许,这就是解释。“大无畏”图标迎合了文化中对男子汉的本质性的规范,但却不符合人类的天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感到恐惧的时候。
我认为“大无畏”标志是男孩在当代社会交往中的一个象征,而且它是一个矛盾的心理现象,简要地折射出了男孩情感发展中的窘境:男孩是不能感到恐惧的,但心理发育正常并充满活力的男孩一定会有恐惧或其他的情感。
气质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气质一词已经在前边的章节中做过介绍,它也可以被看作是做出情感回应的一种风格,情绪转变的先兆,或是对某种特殊刺激的敏感反应(多利茨基 1996)。与情感一样,气质也和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有关。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特定的气质具有很强的遗传特征,有人相信气质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卡雷 1999)。事实上,有证据表明一些孩子由于生理遗传的原因而喜欢体验恐怖的东西(罗宾逊、凯根、莱兹尼克和科尔利 1992)。
气质的种类
气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它制约着情感的发展方式,典型的方面就是它影响着孩子的活泼性。像沃纳(1993)曾提到的那种“从容型”气质的孩子在危急时刻几乎没有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而且从外表很难看到他们有什么异样。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气质会一定程度上钝化或抑制边缘系统的生理反应。一般认为,这种气质的男孩不会像“暴躁”男孩那样对意外流露出沮丧。与那些害羞或急躁型气质的男孩相比,他们长大以后也极少会出现焦虑不安或惊慌失措的神情。
对儿童气质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了,其中托马斯、切西和伯尔奇是对气质相对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前辈,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专门研究过气质中的“胆识”问题(卡根、莱兹尼克和吉本斯 1989;卡根和斯尼德曼 1991),最近,学者们出版了几本关于儿童气质的通俗读物(卡雷 1999;格林斯潘和萨尔蒙 1996;内维尔、约翰逊和卡姆龙 1997)。我在此不想劝读者试图改变男孩的气质,我认为,对于包括家长在内的成年人来说,清楚地认识到气质的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男孩面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的行为方式。最后,家长也应该帮助男孩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气质。
托马斯、切斯和伯尔奇(1970)把儿童按气质分为三大类:随和型、慢性子型、固执型;五个等级:“规律性”(吃饭睡觉等作息安排)、“得失观”(不依赖父母,有进取心)、“适应性”(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反应度”(对大小事情的)和“完整的心境”(为苦恼的事苦恼,为高兴的事高兴)。
威廉姆·卡雷(1999)最近牵头做了许多气质方面的科研项目,对气质揭示了很多新的方面,比如:活泼水平、不专心、第一反应、持久力和注意力、控制力以及敏感性。与其他人的看法一致,他也断言气质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虽然如“随和”和“固执”等早先的分类方法在研究中仍然沿用,但是有一些新的词汇改变了大众的看法,诸如:“勇敢的孩子”和“意志坚强的孩子”。而“充满挑战性的孩子”也被分成了五种类型(格林斯潘和萨尔蒙 1996),便于大家很容易地判别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专家和学者们特别指出,情感技巧影响到控制能力(对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