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家再醮记 作者:华飞白(晋江金牌推荐vip2015-03-16正文完结)-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九娘眨了眨眼。这钟十四郎到底是谁?阿兄果然还是未曾放弃帮她选婿的念头?
    “阿兄打听过了,他尚未娶妻。”
    “……”居然打听起了这种事,心思简直是昭然若揭。恐怕那位被打听的钟十四郎也应该心里有数了罢。王九娘突然想起方才与她对视的那位青年:或许那并不是巧合,他也有心想看看她的反应?但单从他的目光来看,也不像是在试探什么,或许是她想得太多了。
    王七郎似笑非笑地接着道:“榜下捉婿如今已渐成风尚,若是九娘你不着紧些,这样的佳婿很快便会被人抢走了。早些下手,也好早些定下来。只要你有意,钟十四郎必定不会拒绝。”
    “阿兄,我当真不想再嫁。”被他这样一说,王九娘的双颊上不禁飞起了粉霞。但她的神情却异常认真,声音也非常坚定:“不管是钟十四郎也好,旁的什么人也好,我都不想嫁。所以,阿兄也别再替我操心这些事了。”
    王七郎轻轻一叹,有些懊恼:“是阿兄太心急了,想着你一向最欣赏这种文士才子,说不准便会因诗文而动心。罢了罢了,此事阿兄不会再提。那钟十四郎,也只能随缘了。”
    王九娘绷紧了脸,接道:“阿兄这么急着想将我再嫁出去,难道是不愿往后在家中见到我么?若当真不想再见我,我便搬到尼寺、道观中去住,也好自在一些。”
    王七郎瞥了她一眼,见她嘴角轻轻勾起,显然并不是当真在生气,不禁莞尔:“好罢,都学会打趣阿兄了。在阿兄面前这般顽笑无妨,阿爷阿娘可听不得这些,别惹得他们伤心。”
    “知道了,阿兄放心。”经过这么一出“惊吓”,先前种种不安与焦躁竟像是飞走了似的,已经寻不着痕迹了。王九娘浅浅地笑了笑,示意赵九放开缰绳,轻轻夹了夹马腹,竟驾着马小步跑动起来。
    王七郎摇了摇首,驱马赶了上去,忍不住提醒妹妹小心一些。
    不多时,巍峨壮丽的长安城便已是近在眼前了。
    这座城池与洛阳不同,结构规整而严密。皇城、宫城位于城池的正北,以一条朱雀大街分隔东西。朱雀大街之东属万年县管辖,建有五十五坊一市,称“东市”;朱雀大街之西属长安县管辖,同样建有五十五坊一市,称“西市”。整座长安城便被横竖三十八条街道,分成了棋盘状的一百一十坊、二市,基本呈对称形状。不过,东北面兴建的大明宫、西内苑、东内苑,东南角的曲江池则又多少增添了些许不对称之美。晨鼓响则里坊开,暮鼓响则里坊闭。近百万人就在这样一座辉煌的都市中,过着规律而又浮华的生活。
    长安城郭共开了十二座城门,北面是光化门、景曜门、芳林门,西面是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东面是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面是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其中,自正南方向的明德门入城,便踏上了朱雀大街,它亦是长安城的中轴线。而正东方向的春明门外,便是赫赫有名的灞桥,关中八景的“灞桥风雪”指的便是附近河堤上柳絮飞舞的景象了。
    如今早已过了柳絮飘飞的时候,这般美景王九娘自然无缘得见。但灞桥上折柳送行的人却仍是络绎不绝。不过,她也只是好奇地看了两眼,便下了马,回到马车中去了。长安城中不许跑马,像她这种生手,还是小心谨慎一些为好。稍后,连兄长王七郎也下了马,去了前头另一辆马车里。
    “九娘,这是要从春明门入城?”青娘问道。
    “阿兄说,当年我是从春明门出嫁,经过了灞桥。如今当然也应再过一回灞桥,从春明门回家。”王九娘回道。
    她对长安的布局一无所知,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那两座佛寺塔大雁塔与小雁塔了。不过,方才远眺城内的时候,高达两丈有余的长安城城墙掩去了城中绝大部分房屋的檐角,她只瞧见东北角上有些台阁的轮廓,并未见到后世闻名遐迩的大小雁塔,不禁有些遗憾。大概,这一双雁塔还未开始建造罢。她依稀记得大雁塔像是与玄奘有关,这样说来,如今仍是唐初?在位的天子究竟是李世民还是李治?可千万别是李治,不然,光是他的后宫就能闹出一阵又一阵腥风血雨了。说不定,父亲官职卑微也是件好事?不用被牵扯进层出不穷的谋逆、废后、立后之事里。
    “宣平坊离延兴门近些,绕道从春明门入,不知能不能赶在坊门关闭前家去。”丹娘看了看天色,略有些担心。
    “阿兄自有成算。”王九娘道,心里默默记下“宣平坊”这个名字。若是连自家在哪个里坊都一无所知,假如有一天与大家走散了,大概就连找也找不回去了。
    她自是不知道,长安城的里坊虽然对称分布,但因方位不同,聚居者也有些区分。
    “东”素来被视为主位、贵位,且因东北面更靠近皇城、宫城与三内,不少达官贵人的宅邸便都建在东北角上。东市附近的几个里坊,包括传说中的平康坊在内,同样是高官世族的聚居地。作为太原王氏三房嫡支,王家虽未住在靠近皇城的那几座里坊中,但距离东市只隔了一个安邑坊,也已经算是不错的位置了。
    而“西”相对而言便稍显不足了些。虽然靠近皇城的那些里坊也有不少贵人宅邸,但西市附近住着的都是些豪富胡商,将偌大的西市经营得格外繁华热闹。而千古闻名的唐时丝绸之路,正是从西市发端,经由这些不畏风霜的胡商,通往遥远的西域。

  ☆、第十四章 亲人相见

自春明门入长安城,越过道政坊后折向南行,经过东市东大街,再过安邑坊,便是宣平坊了。天色已经不早,落日余晖洒落在坊墙之上,投下长长的阴影。明暗相间的宽阔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皆是神色匆匆,唯恐错过了坊门关闭的时辰。尤其东市坊门附近,更是人流如潮。但即使大家都归心似箭,人群与车队也仍是安定有序地在街道两边迅速地流动着。王家十几辆车汇入其间后,更是丝毫不醒目,很顺利地赶在暮鼓敲响之前,进入了宣平坊。
    王家的宅第便在宣平坊的东南角。从外面看去,不过是座不甚起眼的四进宅院。白墙黛瓦,非常朴素,丝毫没有高门世家那种煊赫气势。这样的普通宅院,整个长安城中几乎随处可见,委实低调得很。
    车队无声无息地自乌头大门驶入,伴随着咚咚的暮鼓响声,在外宅左侧渐次停了下来。载着王七郎、王九娘的马车,则一直顺着甬道行至第二进的内门前才缓缓停下。
    “九娘,到家了,还不赶紧下车?”马车外响起王七郎的笑声。他似是正在和什么人说话,口气甚是亲昵:“这些时日辛苦你了,阿爷阿娘身子可还健朗?”
    “阿翁阿家身体还好,只是最近挂念九娘,略有些心火旺了。”回应他的,是一个宁静的声音,淡然中带着些许温情。
    “九娘初回家,恐怕有些不惯,还须你多用心些。”
    “等你吩咐便晚了,我早便和阿家都布置妥当了,放心罢。”
    王九娘稍稍平复了心情,便下了马车。一眼望过去,藤萝垂落的内门前立着一位年约二十余岁的少妇,眉眼浅淡,气质略显清冷,看起来像是有些难以亲近,但当她唇边勾起一缕微笑时,却显得随和了不少。只见她上身着雪青色窄袖小衫,外套藕荷色卷草纹对襟系带半臂,身下是一袭高腰碧色长裙,手上挽着一条水色绞缬披帛。这样一身偏素淡的装扮,与时下流行的富贵华美全然不似,却很衬她高华的气度。
    王九娘心道:这应当就是那位不知是出身清河崔氏还是博陵崔氏的嫂嫂了。她正要上前见礼,崔氏便轻移莲步,姿态优雅而又不失亲密地将她拉到身边:“九娘,来,让我瞧瞧。”
    她并没有刻意地流露出亲热之态,只是温和地打量了王九娘一番,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叹道:“果然又瘦了些,气色倒是还好。不过,还须好好将养一段时日。”
    “往后说不得便要烦劳阿嫂了。”这样自然的态度,倒让王九娘觉得十分舒适。她是归宗之女,往后大概一直会在娘家住着,少不得必须与这位嫂嫂打交道。若能姑嫂相得,自然是再好不过;若是性情不投,也只能敬而远之了。幸好,目前看来,崔氏不愧为大家女子,气度从容高洁,并非难相处之人。她总算可以略微松口气了。
    “一家人还说什么见外的话?”崔氏笑道,“七郎,记得将九娘所用的方子抄一份与我。明日再延请医者好好瞧一瞧。”
    王七郎道:“那便都交给你了。”他敏感地发觉妹妹在崔氏面前仍有些拘谨,想起过去这姑嫂二人的关系也很是寻常,心中不禁微叹。不过,来日方长,一起生活得久了,渐渐地便会亲近起来。
    “阿翁阿家都已是等得急了,我们这便进去罢。”崔氏把起王九娘的手臂,带着她往二门内走去。王七郎不紧不慢地迈着步子,含笑随在她们身后。落在最后的,便是一群静默无声的侍婢了。
    越过内门,眼前赫然是一个偌大的回字形宽敞院落。院落里遍植葱茏花木,或幽香阵阵,或树荫婆娑,几条青石铺就的小径湮没其中,弯弯曲曲,颇有意境。院落正中央建有一座轩阔的二层小楼,便是女主人起居或待客所用的内堂了。由于天气渐热,楼上楼下都悬挂起了竹卷帘,半放不放地垂在中间,既可遮阳又显得精巧美观。
    王九娘随着崔氏、王七郎踏上内堂的台阶,正要推门而入,门便突然由内打开了。几个侍婢匆匆退到一旁,里头快步走出了一位中年丽人。她梳着高髻,身穿茶色宝相纹绞缬广袖衫、青翠色撮花高胸裙,体态微丰、肤色白嫩,尤显雍容。但她此刻的神情却与雍容毫无干系,满面急切焦躁,蹙紧的眉头在望见王九娘时,才渐渐舒展开来。紧接着,她眼中便已盈盈泛起了泪光,伸手将女儿紧紧地揽入了怀里:“玫娘,我的儿,你可真是受苦了!”
    或许因血缘的关系,王九娘甫见到她便觉得格外亲近。如今听得她忍不住啜泣起来,心中亦是又酸又涩,泪水也止不住地涌了出来:“阿娘,儿回来了。”至于“玫娘”这个称呼是否意味着她有个大名,她也已经暂时没有心思再细究了。
    “早便该回来了。若知道我儿过的居然是那种日子,阿娘早便让七郎接你家来了,哪里会让我儿受那么多委屈?”李氏眼见着女儿消瘦得略有些脱了形,又想起儿子先前信中所言,越发怜惜心疼,竟哭得更厉害了。
    母女二人就这样在内堂外头相拥而泣,崔氏在一旁看得双目微红,侍立在侧的婢女也无不落泪。只有王七郎劝解道:“阿娘,九娘回来便是好事,应觉得欢喜才是。过去之事不必再提起,徒增伤怀而已。”见母亲、妹妹、妻子都已哭得眼睛红肿,他一叹,又劝道:“阿娘,九娘随着儿子千里迢迢赶回来,已是累得狠了。如今又哭了这么一场,恐怕身体便更虚了。儿子好不容易才让她养了这般好气色,若是病倒了岂不是白费了功夫?到时候,又累得阿娘阿爷担心了。”
    崔氏也拭泪道:“阿家近来心火略旺,七情上头也需注意一二,大喜大悲恐有些伤身。九娘的身子尚未完全养好,也该小心才是。”
    夫妻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容易劝得两人收了泪,这才一同进了内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