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东陵自1663 年葬入第一个皇帝顺治之后,其时共有帝、后、妃陵寝14 座,这14 座陵寝又分为300 多座单体建筑,均以昌瑞山下的孝陇为中心,分布在东、西两侧,依山就势,高低有差,错落有致,主次分明。陇区外围的黄花山等地还有10 多座园寝,那是清代王爷、皇子、公主、保姆、勋臣等人的葬地,其陵园规制与妃园寝相似,均以绿色琉璃瓦盖顶。整个陵区沿燕山余脉昌瑞山而建,着意山川形势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人文美的和诸,达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目的。昌瑞山为东西走向,正中主峰突起,两侧群峰层层低下,宛如一道夭然屏障。明朝初期,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曾在山脊上建有婉蜒起伏的长城,明代中后期的一代名将、抚远将军戚
第五章军部密谋/21 ; 
继光曾率部在此地镇守。清朝建陵时,因长城有碍于“风水”的统一和完整,清政府便下令拆除了山顶10 多公里的长城,打通了南北125 公里,东西宽窄不等约有20 公里的陵区。整个陵区始以昌瑞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昌瑞山以北为“后龙”,这“后龙”区域山连山,岭套岭,气势磅礴,绵亘不绝,顺着雾灵山脉,直达兴隆、承德地界.可谓群山千里,气象非凡。在“后龙”区域内,分设内、中、外三条火道并驻有重兵看守。昌瑞山以南为“前圈”,以层峦叠翠的昌瑞山为后靠,东依马兰峪五陵起伏的鹰飞倒仰山,西傍蓟县高耸入云的黄花山,南抵夭然翠屏、犹如倒扣金钟的金星山,陵区的最南端,则有夭台、烟墩两山对峙,形成一个险峻的陵口,名为兴隆口,亦称龙门口。清代建陵时,兴隆口有一口深不见底的水潭,潭中之水墨绿幽深,即使大早之年,潭水也永远不会干涸。相传,兴隆口的烟墩山有一泉眼与渤海相通.潭中有龙王的第八子率领鱼鳌虾蟹众水族看守门户,因此兴隆口又叫龙门口。每当旱季,西大河水势减弱,行入从此口经过,便能感受到这里气氛萧瑟,冷气森森,令人悸然心动。兴隆口还是清朝帝后妃缤入葬东陵时,运送梓宫和彩棺或帝后拜渴陵寝时的必经之路。通过时,在这里架设木桥。蜜驾过后,即将木桥拆除,以防闲杂人等通过。由此,兴隆口不仅是孝陵,而且亦是整个清东陵的一道天然门户。自清建陵以来,除原有的山林外,又不断在前圈和后龙栽植大批陵树,使整个陵区苍翠蔽日,一望无际,名曰:“海树”。在陵区中心,各座陵寝附近所栽的陵树,行列整齐,各有定数,名曰“仪树”。这种仅树顶树斜伸,亭亭如盖,具有龙飞凤舞的姿态,由此取名叫做“盘龙松”。据咸丰年间一位护陵大臣上报朝廷的数字,昭西陵(孝庄皇太后陵寝)仪树1023 棵,孝陵的仪树为43680 棵、景陵、景妃园寝、双妃园寝三处的仪树是33500 裸,裕陵的仪树是11007 棵,裕妃园寝的仪树是1360 裸。
220 /日暮东陵
以上只是咸丰时的记载,自然没有包括咸丰以后各座陵寝所植的仪树。如果把以后的定陵、惠陵以及咸丰、同治的后妃陵寝所栽的仪树棵数加在一起,则共有16 万9 千多裸。至于整个前圈和后龙所栽的全部树木,据清末时的估计,大约在8 百万裸以上。民国二年(1913 年)文人陈治重曾将所见到的清东陵陵园景色以诗记之,并作了如下诗注:
初至,从龙门口入,两岸壁立,一私冷然,绝水而胎,践沫如雪。水侧春草盛茂,夹毅送青。更前则群松蔽山,苍草弥望,殿寝黄瓦,乍隐乍现于碧阴之中。好风徐来,青香满袖,清肃之气,祛人烦劳。
从陈治重的诗注中可以看出,到清朝灭亡,民国成立后,清东陵还保持着原有的磅礴气势。由此也可以看出,为培植、保护这个陵区,清王朝的历代帝王都曾费了多么大的心血。
由于清朝历代帝王都认为能够在上吉之地建陵,便可以“开福扯于隆基,绵万年之景运”,故陵寝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保护陵区的安全,在陵区周围开割了火道,竖立了红、白、清三道界桩,界桩外是20 里官山,并在前圈东、南、西三面筑起了40 里的风水围墙。
陵区的围墙又称风水墙,有保护陵区风水之意。顺治的孝陵完工后,陵区的风水墙也开始建设,并初具规模。以后历朝不断增建、维修,并逐步完善。整个墙高达9 。 4 尺,厚2 。 8 尺.大部分为城砖灰砌灌浆,有的山岭地段用山石砌成。前圈东西的围墙北起马兰关西城根,与长城相接,往南依次经过二洞、九洞、水洞、福君山至马兰峪西城外,留有一门,称东门口。此门专系八旗官兵及在东陵上当差的员役出人之门。康熙二年,在昌瑞山建造孝陵时,就在
第五章军部密谋/ul 
陵区东侧、· 长城隘口的马兰关设副将镇守,专司陵区的防护之责。雍正元年改马兰官副将为总兵官。自乾隆元年始,马兰官的总兵官由八旗汉军人全部改为八旗满洲人充任,其职别和身份越来越高。
由于陵区之内,特别是后龙地界,到处是茂密的树林.丛生的杂草,堆积的枝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极易发生火灾。故每年都要将风水墙内的荒草除割一次,除割的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九月初一,如遇闰月,则从八月初一开割。每到这时,由马兰关总兵衙门先期在路口贴出布告,晓谕满汉军民人等届期进人风水墙内割草,各口、门官兵则严格搜查,严禁夹带火镰、烟包及其它易燃物品,次年三月初一停止割除。
为防止陵区外的野火延烧到陵区内,早在康熙二年就由守陵官兵在后龙的东、西、北三面开割了一条宽30 丈、长84 里的防火之道,在火道之内,把一切树木、杂草砍除干净。每年割除一次,由白露节开始。马兰关镇标的左右两营各派兵一百名,分别由千总、把总二员带领,予以割除。自乾隆元年开始,又从陵区东侧的灵窝沟起,分别向北、向西再转向南开设了一条宽20 丈,长320 里的外火道。道光七年,又在昌瑞山后开割了一条长21 。 5 里的里火道。至此,陵区的后龙已形成了里、内、外三条火道。而前圈自乾隆四十六年和同治五年,也分别开设了两条十余里的火道。由于这些火道的开设,使清东陵历经二百多年而未发生过重大火灾。与此同时,火道也逐渐成为陵区边界的标志之一。
当然,清东陵之所以未遭火灾和人为的破坏,保存完好,这与清王朝派遣的最为精锐的八旗兵丁直接守护各陵有重大关系。按清王朝规定,凡皇帝陵,设总管一员、翼长二员,晓骑校二员、章京十六员、甲兵八十名左右。这些官兵每月分成八班,每班有章京二员、甲兵十名,昼夜传筹巡逻。到光绪朝中期,驻扎在东陵的八旗
222 /日暮东陵
兵总兵力达1100 多名。
除此之外,设在马兰关的绿营是专门保护东凌陵区安全的军队。雍正元年下辖3 个营,随着凌寝的不断增建,到嘉庆五年,马兰镇已下辖8 个营,人数由原来的600 名扩展到1 千余名,到光绪九年,人数猛增至3157 名。另外还配备了数量可观的武器装备,其中刀类就有6 种,共2416 把,鸟枪类6 种,1529 支,箭类3 种,47359 支,炮类24 种,758 门,还有其它大量衣甲、旗号等。为了加强对凌区的防护,马兰镇历任总兵官处心积虑地制定了一系列巡逻方法。后据箭东陵研究专家徐广源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发现乾隆初年,当时的马兰关总兵布兰泰发明了一种“签牌挨拨传递法”,这种方法以抽签发牌的方式,使兵丁一帮帮地被轮番派出,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巡逻陵区。
乾隆二十五年,新上任的.急兵图尔禅认为,“签牌挨拨传递法”虽好,但不够完备,特别是在夜间易出疏漏。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一种“传筹夜巡法”,这种方法是制筹六根,左右两营各三根,每夜互相传递三次。每晚初更,左营派兵二名,执筹一根,从正关城(马兰关口)出发,沿风水墙外围依次传递到二道洞、三道洞、府君山、东口门、吉祥口、堂子山、西使门、雁飞岭等处,最后传递到右冀苇子峪,由汛弃(近似兵站长)查收,第三根天明送到。同样,从初更起,右翼从苇子峪派兵二名,执筹一根,沿着上述相反方向,依次传递到左翼正关城。如此做法,可使整个夜间,前圈东、南、西三而总有巡逻之兵。与此同时,沿内火道和外火道也采取了类似的传筹方法,只是白昼递送巡逻,各营汛(兵站)立有号簿,如有阻滞迟误或发生意外箭况,随时登记注明,以便稽查。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新任总兵保宁认为传筹夜巡法仍有不足之处,一年之间,不同的季节,昼夜长短不一,如果控制不严,迟速由兵自便,后半夜难免会出现悬空。因此,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 J -二甲山招目‘.甲月.为..州加目目目巨..卜.。 。 ‘即门口.口.‘门‘
第五章军部密谋/223 
四根筹,共计十根。每夜分五个更次,每个更次由左右两营各发筹一根,在正关城和苇子峪各设更香,以记时辰。这样,夜间每个更次都保证有巡逻之兵,不致出现悬空现象。
关于陵区的防护大致如此,而前圈和后龙的火道、界桩外围的防护措施也不断改进、变化,日臻完善。
乾隆三十五年,总兵旺保禄创建了分段防守之法,将内火道以南、前圈的天台山以北分为八段,限定界址,以镇标两营千总、把总十五员、经制外委十五员按年轮流驻守,每段派千把总一员、经制外委一员,督率各汛弃兵,昼夜巡防。
道光十一年,马兰关总兵钟昌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后龙一带巡逻法。钟昌选定后龙居中之地兴隆山,作为总巡会哨之地,每月左右两营各派兵二起,每次两翼同日并出,分东西两路巡查,最后俱赴兴隆山会哨。会哨返回时,第二起巡逻弃兵又从两翼出发,约二十日轮流一次。
道光十五年,新任马兰关总兵容照,先后两次到内外火道亲自巡视,觉得以前所定的各种巡逻方法虽然严密周详,但仍有美中不足之处。驻守兵丁和巡逻兵丁长期在外,其勤惰优劣很难了解掌握,常有玩忽职守之弊。因内外火道纵横数百里,山深林密,路径交错,虽设有许多堆拨,但贼匪却极易隐藏,很难查拿。于是,新任总兵容照把外火道以内、内火道以外广大地面分为四段,并制做了多块木牌,牌上编写号码记号,加盖印信,把牌分发给各段巡逻兵丁,每次按汛递送,限定日期,然后将牌逐日收回,以此作为每日有巡逻之兵的凭证。因各段远近不一,故往返日期也有长短。第一段巡查东西,往返需十一,日,制牌十一面,每日发牌一面,到第十一日发完,第十二日收回第一日发出的第一牌,到总兵衙门挂号呈缴,到第二十二日将十一面牌全部收回,以后再按此法循环办理。其它各段巡逻方法与第一段相同,只是往返所需日不同。如在巡
224 /日暮东陵
逻往返途中遇大雪封山或山洪暴发,路阻难行,迟滞时日,要在号簿内登记,可免究办。
为防止巡逻兵丁在巡逻途中偷嗽作弊,容照还令人制做了六面合缝牌。合缝牌分上下两半面,连接起来便是一整块。在牌子上写明发往地点,在合缝处加盖印张,将六个下半面牌分别交给沿途的曹家路、墙子路、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