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贝尔的论文发表看法。
这就是一种接受模式,大家对埃文-贝尔的不务正业习以为常了,对埃文-贝尔在不同领域都能够取得不俗成绩也都习惯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大惊小怪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那些有去采访专业人士的小部分媒体都得到了十分不错的反馈,首先埃文-贝尔发表的两篇论文的确都十分出色,整个理论体系十分扎实,既有研究的精神,又不缺乏创新的角度,这的确十分难得;其次埃文-贝尔现在还是研究生在读,仅仅二十一岁而已,虽然研究界不一定全部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如此年轻人士确实不多,这是十分难得的。
这些优异的反馈,自然又是为埃文-贝尔锦上添花,在他的荣誉表上再添加上几笔赞扬。但是,“世界新闻报”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用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了解读。
“众所周知,埃文-贝尔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还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今年埃文-贝尔导演了两部电影,‘恋恋笔记本’和‘神秘肌肤’,出演了一部‘机械公敌’;另外,埃文-贝尔还发行了他的新专辑‘三’,2年的整个暑假俨然都是属于埃文-贝尔一个人的。
但是大家是否想过,已经被音乐、电影占据全部精力的埃文-贝尔,是否还有精力专注到心理学论文的撰写中,又是否有时间进行迪拜塔的设计工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埃文-贝尔始终都不愿意离开哈佛大学,似乎那里有让他无限留念的东西存在。本科课程结束之后,他又继续了研究生课程,他对学习的爱好着实出人意料。只是,在大学期间他的灵感就绝不间断,又是论文又是设计,源源不绝。
将这两个现象连接起来,我们就不由开始猜测,难道在埃文-贝尔的身后还有一个为他工作的团队就隐藏在哈佛大学里?亦或者是,埃文-贝尔的论文和设计都是有其他人代笔,只是在最终署名的时候落款‘埃文-贝尔’罢了?这个可能性,值得我们深思。”
不得不说“世界新闻报”的肖恩-霍尔的确是一个新闻人才,他总是可以从蛛丝马迹之中寻求到新闻爆点,就算没有爆点,他都可以制造一个出来,也难怪“世界新闻报”对这位仅仅是记者的肖恩-霍尔,却给了主编以上的待遇。
这篇新闻一出来,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还刚刚“习以为常”地认为迪拜塔和新发表的论文都是埃文-贝尔现象中再正常不过的一部分了,现在“世界新闻报”却又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原本没有激起任何浪花的新闻顿时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埃文-贝尔团队”、“埃文-贝尔代笔”的关键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各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排名前列的关键词。
事实上,这条新闻是经不起推敲的,最重要的就是肖恩-霍尔没有任何证据,他在新闻中也都使用了模棱两可的“可能”、“大概”、“推测”等词汇,完全就是一个揣测性新闻,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其次,无论是自由塔、迪拜塔,还是两篇专业论文,都是经过专业人士考核的,埃文-贝尔还在无数人面前进行了发表,在美国这个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度里,如果埃文-贝尔的作品都是由别人代笔的,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等肖恩-霍尔来“挖掘真相”,早就被别人爆料了,毕竟埃文-贝尔现在可是如日中天,任何一点新闻都可以引爆一个油库。
但问题就在于,人红是非多。各大新闻媒体先不管事实是什么,先“转载”,然后用“据说”这一个词汇就把所有责任推到了“世界新闻报”上,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这个热点炒起来,为自己的报刊杂志谋求福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新闻就被越炒越热,短短两天之间,就迅速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对于受众们来说,有小部分不明所以的人,也就是人云亦云,相信了这个说法,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聊聊;但是更多的人却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觉得根本没有可信性。肖恩v霍尔难道把哈佛大学那些高材生都当白痴了——为他人做嫁衣?还有纽约市政府、迪拜市政府、“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工作人员都是弱智吗?最重要的是,埃文-贝尔就是那么大的一个靶子,如果真的是有枪手,怎么可能那么风平浪静。
不管受众如何认为,相信也好,嘲笑也好,讽刺也好,忿忿不平也好,但是肖恩-霍尔的目的就是达到了,“世界新闻报”就是把这个话题炒作起来了。
那么,埃文-贝尔又会如何回应呢?
908 吃了话筒
今天第二更,
“断背山”前后一共拍摄了两个月:如果中间扣除埃文-贝尔前去参加威尼斯的两个星期,其实也就是一个半月多一点,终于宣布正式杀青。 /。
埃文-贝尔从威尼斯回来以后,经历了三个星期高强度的拍摄,整个人的神经都十分紧绷,恩尼斯这个角色对于埃文-贝尔的冲击力还是很大的,虽然他突破了瓶颈,表演方面并没有问题,但是角色本身的压抑却让埃文-贝尔吃尽了苦头。杀青之后,埃文-贝尔颇有些缓不过神来,不仅说话还是含含糊糊,带有浓重的牛仔口音,而且整体情绪都不是很好。
还好,手头上暂时没有其他工作了,唯一一部“阳光小美女”,埃文-贝尔不打算出演,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埃文-贝尔来调整一下。
埃文-贝尔是和安妮-海瑟薇一起离开怀俄明州,回到纽约的,而剧组其他人则由李安带领着,前往了洛杉矶,李安将在那里完成电影的后期制作。
当埃文-贝尔抵达肯尼迪国际机场时,就触不及防地被记者包围了,他和安妮-海瑟薇显然都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形。回想一下过去两个月,“断背山”备受冷落,几乎没有人关注;就算埃文-贝尔在威尼斯收获颇丰,但也因为他中间拐去迪拜了一趟,回来又先到旧金山去,记者没有摸清楚他的行程,也就没有太过夸张的场景出现。似乎七月份的喧闹都已经远离埃文-贝尔有段时间了,现在又在意料不到的时间点再次蜂拥而来。
“‘断背山’的杀青什么时候有这么多人关注了?”埃文-贝尔对着身边的安妮-海瑟薇低声说道。
埃文-贝尔想了想自己最近的活动,“旧爱已死”宣传期已经过了威尼斯银狮奖也过风头了,“撞车”倒是真正上映,但是哪里敌得过“鲨鱼故事”的威力。所以,埃文-贝尔想当然地就以为是媒体在为“断背山”的杀青而欢呼了。
安妮-海瑟薇也疑惑地摇了摇头,“断背山”剧组整个拍摄期间都安静地像是世外桃源,没有媒体的关注,没有粉丝的围观,这也让剧组可以一心一意投入到电影的拍摄中。现在的情况,实在是太过异常。
眼前约莫又近三十名记者围了上来,可是往后一看,来接机的歌迷影迷并没有多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断背山”的杀青没有人关注,媒体根本就没有报道否则歌迷影迷知道埃文-贝尔今天回来纽约,肯定是会来接机的。现在这情况,只有记者没有粉丝,那就说明,应该是又有什么新闻事件爆发了,记者比粉丝速度快,率先来机场抢新闻。
埃文-贝尔只是略微扫了一眼,就做出一个判断他和安妮-海瑟薇两个人就并肩前行。安妮-海瑟薇也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婆出身,不像一般女孩子那么柔弱,就算没有埃文-贝尔的保驾护航,她独自一人闯关的本领也不可小觑。所以,埃文v贝尔在前,安妮-海瑟薇落后不到半步两个人就大步大步地往前走去。
那近三十名记者就好像狗熊见到了蜂蜜一般,集体涌了过来,一只只圆筒状的话筒就率先举了过来。此时就好像在比拼谁的手臂比较长谁就能够占据优势,话筒争前恐后地出现在埃文-贝尔的脸颊周围:看来新闻是和埃文-贝尔有关,安妮-海瑟薇是无辜被牵扯进来的。
埃文-贝尔没有接受采访的打算,就算这些记者想访问他,明天再找机会也是可以的。所以他抬起了手,把眼前的手臂都往自己左侧挡了出去——因为右侧是安妮-海瑟薇的脸扫过去这小妮子就要遭殃了。伴随着自己的动作,埃文-贝尔略微往右边偏一点然后径直往前走,虽然右侧也有一些话筒,但是这密集的手臂中却被埃文-贝尔挤出一条路,可以通行。
这种能力都是在无数次被记者围堵的经验中获得的,看埃文-贝尔那娴熟的动作,显然是一个老手了。
可是,埃文-贝尔低估了今天记者们的热情,他的耳边一片嘈杂声,只听得到断断续续的一些单词,毫无意义,无法拼凑出事情的全貌。
埃文-贝尔努力往前走,但是话筒拨了之后,又重新在他的脸颊前聚拢——准确来说是向着他的嘴巴进攻。
这些记者们因为推推攘攘,又要力求把话筒对准埃文-贝尔,力道自然就没有一个准头,时不时就会有一个话筒失控,朝着埃文-贝尔的脑袋砸过去。埃文-贝尔也只能狼狈地左遮右挡。不过这种情况以前也不少见,每次大家都把手里的话筒当做冰淇淋,一个劲往埃文-贝尔的嘴里塞,这种经历可不是美妙瑕的回忆。
就在这时,左侧有一个话筒失控了,朝着埃文-贝尔的眼睛就冲了过来,埃文-贝尔略微低了低头,用脑袋顶了过去。可是,同时右侧下方又有一个话筒直接钻了上来,朝着埃文-贝尔的嘴巴直接硬捅,埃文-贝尔一个闪躲不及,就被话筒顶到了上嘴唇。这是话筒,可不是冰淇淋,硬邦邦的金属网往柔软的唇肉一撞,然后与里面的牙齿发生碰撞,挤压在中间的嘴唇不说,就连牙齿都可以感觉到剧烈的冲击。
埃文-贝尔的眉头条件反射地往中间聚集了起来,可还没有等他做出任何反应,他这稍微的一停顿,一群话筒就蜂拥而来,而且全部朝着他的嘴巴进攻。在这之中,经验老道的记者力道自然比较准确,距离也把握地比较好,但是更多记者在这种混乱中,已经忘记了力道这回事,就是一个劲往前仲。所以,猛地一下,埃文-贝尔就感觉到嘴唇上接连被话筒砸中。
这种感觉就好像瞬间被别人揍了好多拳似的——不对,的确是被揍了,而且还是拿武器的,只是这些武器都是话筒罢了。
嘴唇本来就是比较娇嫩的部位,而且口腔内膜也比较薄弱,与牙齿不断撞击,摩破皮出点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埃文-贝尔这被接连砸中好几下,嘴巴里顿时一阵血腥气在翻滚,这下埃文-贝尔怒火一下就蹿起来了。原本因为拍摄“断背山”整个人就处于低气压,现在这些记者又没有分寸,一个个就好像四十岁的老处女一般,迫不及待地往前撞,顿时把埃文-贝尔的脾气就激起来了。
“草!你们他妈的都给我住手!”埃文v贝尔这惊天一吼,顿时让大家都傻住了。
原本大家就在等待埃文-贝尔的回应,对于埃文-贝尔的动静自然十分注意;再者那些拿话筒打到埃文-贝尔的人,都感觉到话筒撞击到一个物体上,还发出一声闷响,手上下意识都会顿一顿,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埃文-贝尔这一吼,效果十分好,顿时让周围一圈人都停住了。
现场就以埃文-贝尔为中心,好像冰雪降临一般,嘈杂声由内而外开始消失,最后这整个群体都变得鸦雀无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