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的本能,好比苍耳会粘在动物的皮毛上一样,这种树会缠绕并杀死一切靠近它的东西。
我认为如果这种树真是存在,它很可能就是九头蛇柏,这种树的生态特征很可能是这样的,杀死动物,借由腐烂的动物来吸引昆虫,传播授粉。尸鳖被树上的尸体吸引,聚集在蛇树周围,从我的经验来看,蛇柏并不能杀死猎物,猎物的死亡往往是尸鳖造成的,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共生关系。同时尸鳖的粪便又是极好的养料,比腐烂的尸体更加细腻适合植物的生长。
这种共生关系同样存在于很多动植物中间,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这种关系可能是有人设计好的。好比有人设计的水稻田养鱼一样,这是一种农业社会的智慧。
005 禁婆 (附禁婆正面免冠照、海斗禁婆壁画以及其趴地勾魂照)
禁婆的传说普遍存在于南方少数民族,从云南的苗瑶部落到海南的渔民之间,禁婆一直是传说经常出现的概念。
在海南的渔民之间,禁婆代表着是一种疾病、灾难的象征,而禁婆形象往往是大肚子、潮湿,这和海啸过后,海滩上出现的大量浮水尸很像,而大量尸体的聚集容易产生瘟疫的流行。所以,我推测禁婆的产生可能来自于几千年来渔民把浮水尸和灾难的印象加工而得的产物,当时的人们不明白死人、灾难和疾病的关系,于是就虚构了如此的一个神祗'npfans注:台版是“怪物”'形象。
我们进入墓道后遇到的那个全是头发的怪物禁婆,完全就像是在水里泡了很长时间的尸体,就是它搞得我现在只要看到很多头发的女人心里就发毛。
006 海猴子 (附海猴子插图,很有看头)
在沿海地带经常听到的传说中的生物,据说在广西的水库清理时候还真发现过,在长沙水猴子被称为露首鬼,在桂林叫做水狮鬼。
这种传说中的生物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它的传说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这就很耐人寻味,也许是因为人类对于水下未知的恐怖,这种动物在老人的嘴巴里几乎存在于所有有水的地方,水井,甚至水缸。
所有的传说细节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这种东西是人形的,在水中力大无穷。不过,说实话,在我脑海里的想像,远没有我看到的那东西的恐怖。
007 人面鸟 (附各种人面鸟形象插图)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提到过人面鸟。包括所有的宗教和神话中都有这种生物的出现。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历史上尤甚,这不是因为中国受到佛教的影响很深造成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中国的黄帝传说中,已经有人面鸟身的九天玄女出现,之后两汉之间佛教才开始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佛教才开始发展,所以佛教中的“妙音鸟”迦陵频伽应该不会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九天玄女的原型。(虽然山海经中有大量对人面鸟的记载,但是山海经据传后几卷都为后世伪作,所以这里我不作采信。)
现存中国最早的人面鸟的形象,是在内蒙古老哈河北沙漠腹地毛瑙海山“红山文化”遗址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种古代鸱枭,现在已经灭绝的酷似人面的鸟类。
在古代,内蒙古远离中原文化,属于北侉之地,但是靠近东北,不知道我们在长白山底所见的,是否就是这种鸱枭。
在大量的传说中,人面鸟都担任着一些类似于“福音”传播者的角色,无论是九天玄女授予黄帝战书,还是迦陵频伽传播佛家妙音,都带着将上天的文化向大地民众传播的感觉。而比较奇怪的,中国还有凡人的人面鸟形象,比如说神医扁鹊就是人面鸟身的。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概念的混淆。
扁鹊其实有很多,在春秋时代,其实名医一律都被称呼为扁鹊,真正的名医扁鹊为轩辕时代神话中的人物,和黄帝属于同一系,所以我很怀疑人面鸟身的扁鹊是否就是九天玄女同一类的生物。
在中国神话中如此普及的形象,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如果基于现实去考虑,我感觉是否是有一种我们所未发现的古代文明,驯养了这种人面鸟身的鸱枭,并且对其进行了训练,在他们的战争、运输过程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而因为在部落战争中,这种鸱枭频频出现,作为一方势力,可能运输了大量情报和药品,使得其他不知情部落者误以为这是一种神祗。
这种神秘的古代文明,显然非常的低调,或者因为其神秘主义的性格,使得留存于世上的资料全部湮灭,那长白山下的青铜巨门,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遗存,而他们训练的人面鸟,也在文明灭绝后走向灭绝,只留下少数的幸存者还在地底守护着他们主人最后的痕迹。
听起来有点扯淡,但是我感觉挺有道理,而且,使用鸱枭来传播信息,让我想起了欧洲中世纪的巫婆的形象,那里的巫婆都有一只鸱枭宠物,这有点好玩,难道那青铜巨门的后面,会是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
008 千手观音尸 (附千手观音尸插图)
这是一具让人浮想联翩的尸体,不光是其诡异的蜘蛛一样的多手,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畸形还是什么病变,但是这些手看上去非常的灵活和有力,至少不会是妨碍生活质量的病变。当然我无法去想像控制这么多手会是什么感觉,但是很显然,如果是生活在山脊峭壁中,这种畸形会使得人的活动如鱼得水。
这会否是一种进化,还是人为的一种选择,比如说,在万奴王的氏族里,地位是背后的手的数量决定的,只有两只手的人是比较低等的,随着手的数量增多,也就是畸形的程度严重,人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所以氏族里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手更多的人结合,而手越多的人,地位越高,所得的妻妾也就越多。
好比非洲部落里,有些土著人崇拜白化病一样,白化病人在部落里受到神一样的待遇,他们力求使白化病人通婚而获得全白皮肤的“神”,所以当他们看到神一样的白人出现的时候,一下就屈服了,几乎不敢反抗。
(附千手巨人大战蒙古军队插图和详细图示)
卷五 我遇见的人们
001 闷油瓶
我碰到一个很讨厌的小子,我从来没见过这种人,他肯定是一个嗜睡症的中度患者,我看他除了要走路的时候,其他能睡的时候都在睡觉,即使是走路的时候他也闷声不吭,没睡醒的样子。
(附张秃子和瓶子对比插图)
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闷声不吭的拖油瓶,我不喜欢在背地里骂人,但是这人实在是过份。怎么说我也算是个善于结交人的人,但是他的态度,完全就是一副没有必要和我产生任何关系的样子。
不过有他在一边,总有一种很异样的安心,可能是沉默的人总让人有很nb的错觉。我很想知道他的眼神下面藏着什么。
002 阿宁
(附阿宁火爆让人流鼻血插图)
不可否认我对她有一些好感,不管是因为身材,还是因为她那种暖昧的态度,不过理智告诉我,必须离她远点。
这个女人精力充沛得让人羡慕,我觉得把她踢下水让她跟着船游她都不会被落下,看着那种活力我就考虑是否要把自己在躺椅上打瞌睡的时间用到锻炼上,不过我看她的神情,总觉得她有一些落寞。
003 胖子
(附胖子做泰坦尼克经典动作插图三张,其中一张似乎是被吹来的纸张蒙住了半张脸)
我们去永兴岛接的竟然是胖子。也不知道是不是上辈子和他结过梁子。看来从鲁王宫出来之后他过的还不错,好像又变胖了。
这丫一上船就报怨潮得身上都要长蘑菇了。喝多了,他还想冒充一下世界之王。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他,不过我到现在才有兴趣仔细来打量他一下。可惜实在是什么好说的。
卷六 其它相关资料
001 山东古国
一、姬姓国。姬姓相传为黄帝后裔,山东地区的姬姓国,大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同姓诸侯。有鲁国、曹国、滕国、郕国、 郜国、茅国、阳国、遽国、邢国。
1.鲁国…始封祖是周公旦长子伯禽(封伯爵)。建都曲阜(今曲阜市)。是西周初年分封时最大的诸侯国之一,(现在人们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文化典籍众多,礼乐制度全备。春秋时期,又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文化高度发达,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国北凭泰山,东依大海,拥有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周王室的重藩。西周至春秋初期为东方强国,颇有与当时的强国齐国争雄之势。鲁国共传26代,34位国君,约800年,春秋中期以后国力渐衰,鲁顷公24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成为鲁县。
2.曹国…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叔振铎(封伯爵)。建都于陶丘 (今荷泽定陶西北),其国拥有今山东的西南部地区,处于齐、鲁、宋、卫国之间,国力较弱。传25世,至曹伯阳15年(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
3.滕国…始封祖是文王之子错叔绣(封侯爵)。今滕县西南14里处有古滕城遗址。该国与鲁国关系密切,并依附于宋、晋国,参加大国的会盟和战争。公元前415年为越国所灭,不久复国。后又被宋(一说齐)灭掉。共传23世。
4.郕国…始封君为(伯爵)周文王之子叔武。史不载其世系与国君号谥。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时改封于山东。地在今宁阳县东北(一说在河南范县)。鲁庄公8年(公元前686年)鲁、齐围攻郕;郕降于齐。
5.郜国…封子爵,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名不详)。国境在今成武县东南约于春秋初年为郑国所灭。传世器有郜史硕父鼎及郜仲尊。
6.茅国…亦作茆。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详)。在今金乡县西南。后入为邾国(按:后叙)。
7.阳国…(或说为偃姓,又说为御姓),封侯爵。故城在今沂水县西南。鲁闵公2年(公元前660年),齐国逼徙其民而取地。一说本在今青州市东南,齐国逼迁于此。
8.遽国…乃鲁附属国,在今金乡县稍东。鲁隐公2年(公元前721年),为鲁占有。
9.邢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名不传)。本在今河北邢台市。公元前662年,翟攻邢,后齐桓公联合宋、曹救邢,将它迁往夷仪(今聊城西南)。前635年被卫所灭。
二、任姓国。任(或作妊)姓,亦传为黄帝后裔。夏以前即生活于山东南部地区。有薛国、邿(音shi)国、铸国、过国。
1.薛国…始封祖为夏朝车正奚仲(侯爵)。今滕县南30里有薛国故城遗址。后迁邳,亦曰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北。不久又迁上邳,即今微山西北,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复封其后裔于薛。春秋以后,薛又迁下邳。薛国历夏、 商、周三代,可考者凡64世。战国时(或疑齐湣王3年,即前298年)灭亡,入为齐邑。传世器有薛侯匜、薛侯鼎、薛仲铜簠。
2.邿国…亦作诗、寺。鲁之附庸国,其境在今济宁市南50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