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浓眉大眼,虎背熊腰,上前拱手施礼道:“小的见过大人,小的李龙,乃是湖州府衙班头,奉张大人之命前来办理钱家庄命案。闻说新任知府苏大人在此,特前来拜谒。”李龙说罢,一乡绅出列躬身道:“草民钱良,闻钱老先生指点,方知苏大人光临鄙庄,且正值凶案发生,惊动大人,小人惶恐不安,特来请罪。”苏轼见那钱良身着锦衣,体现福态,当是富贵人家。
苏轼欠身道:“有劳诸位乡邻相望。”大伙言语客气一番,起身告辞,独留下四位公差。除李龙外,其余三人是班头赵虎,公差吴江、郑海。苏轼道:“本府今在上任中途,尚未坐堂。你等皆为张大人所差。此次办案,你等可放手行为,不必有所顾忌。本府自当与诸位齐心协力,同保湖州百姓平安。”李龙急忙起身,道:“大人过谦了。小人早闻张大人言及,大人乃翰林大学士,鹤鸣九皋,衙官屈宋。天下文人谁不知晓?我等乃是粗人,不识礼仪。凡事愿听从大人调遣。”苏轼道:“万万不可。凡事相互切磋商议为是。”四人受宠若惊,起身齐道:“我等愿听大人调遣。”
苏轼道:“诸位请坐。我等公门之人,皆应为国而想,为民而生,不必多言其它。不知各位对此凶案有何看法?不妨说与众人来听,一同商讨。”李龙道:“小人已查看过尸首,那妇人乃是被人掐死,无有奸污迹象。据庄客说,那女人唤作周玉儿,生性风骚。我等以为,其死或与此有关。”苏轼微微点头,道:“此案当自此入手。其奸夫或许不止一人。其中有一屠夫,唤作孙三郎,前日曾与死者争吵,颇为可疑。”赵虎道:“既然如此,我等立即将那孙三郎拘来盘问。”苏轼道:“李班头,此事交与你办。此外,我还需一人赶回湖州城,查找一胭脂花粉小贩,此人唤作钱贵。须查明他这两日详细行踪。”李龙道:“此人是死者周玉儿之夫。小人检验尸首时,他便在一旁哭泣,据乡人道,这钱贵刚从湖州城赶回。大人一声吩咐,小人便将他唤来问话,何必再回湖州?”苏轼道:“我自有理论。谁愿替代苏某前往?”赵虎上前道:“小人愿去。”苏轼道:“有劳赵班头。此去湖州,务必查明钱贵夜间行迹。你可省得?”赵虎道:“小人明白。”
苏轼又道:“赵爷此刻即可起程。”说罢,忽又想起甚么,急问道:“你等察看周玉儿尸首之时,可曾见得他手中有一绣包?”李龙道:“有的。小人想那死者临死之时,握着此物,必是紧要物什,故而收在包中。”随即自包袱中取出荷包,呈与苏轼。苏轼细细看来,吴江道:“此物或许与那凶身有关。”苏轼看过之后,收入袖中。第一卷《小镇疑案》 第二章 风流命案
赵虎领命直奔湖州城,不言。
且说苏轼令郑海于街坊四邻查探,李龙、吴江前去传唤屠夫孙三郎。三人去后,苏轼交代苏仁,令其先行护送家眷前往湖州城。苏仁答应,吩咐家人,收拾行装,离店而去。苏轼闲坐店中,端碗品茗,隔窗而望,却见街中人来人往,甚是热闹,卖烙饼者、卖豆腐者,挑担穿街入巷;卖柴火的、卖小菜者、卖杂货者,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忽然,苏轼见客栈门外一人探头探脑,极目张望。苏轼心中疑惑,起得身来,迈步出门,那人见有人出来,回身便走。苏轼叫声“且住”。那人回过头来,神色尴尬。苏轼喝问道:“你是何人?来此做甚?”那人约莫三十左右,憨厚老实之相,似因心怯而面有惧色,巴巴急急道:“请、请问苏大人可在?”苏轼一愣,道:“你找苏大人所为何事?”那人道:“我有要事相告。”苏轼道:“在下便是苏轼。且进屋言。小二,请倒茶来。”那人惶恐不已,不敢坐下,垂首道:“小人闻听大人审理命案,想起昨夜情形,十分可疑。故来告知大人。”苏轼道:“你姓甚名谁?家居何处?昨夜情形,如何可疑?”那人道:“小人冯二,家住在庄旁三眼井侧。昨夜,小人身体不适,早早睡了,夜间起来便溺,蹲在屋后茅厕中,闻听到有人惊呼声,小人吓得半死,以为有鬼。”
苏轼问道:“你那屋后是甚地方?”冯二道:“是一条小道。一端交庄外大道,一端通街镇。”苏轼道:“约莫甚么时辰?”冯二思忖道:“细节时刻,小人不甚清楚。”苏轼道:“除此之外,可有其它异常?”冯二道:“随后有些声响,小人不敢多听,大声咳嗽以壮胆,而后,急急回房睡了。今早闻听庄中凶案,思量那声响似是撕打之声。”苏轼道:“既然如此,你速速引我前去。”
冯二引苏轼出了客栈,穿过街坊,拐入一条窄道中。此道两旁杂草丛生,树木茂密。蜿蜒而行,片刻,树林中隐见一舍,正是冯二之家。路分一支伸向房舍,一支延伸向前,冯二指点道:“便在前方。”引苏轼往前走去,转至房屋后侧,却见前方小道交大道。冯二道:“小人估摸便在此处。”苏轼令冯二止步,探身察看四下,忽见小道左侧有异常,却是草木有折断、伏倒迹象,显是被重物压负所致。苏轼弯得身来,细细辨看,猛见草丛中一闪,似有物什,拨开一看,却是一只发簪。苏轼思忖:此簪莫非是周玉儿之物?如此说来,冯二闻听到惊呼之声,便是周玉儿被害时所发出的声音。如此漆黑之夜,那周玉儿来此做甚?是与人相约?还是路经此处,遭人伏击?凶犯谋害周玉儿之后,或是闻听冯二咳嗽之声,心惊胆战,害怕事情败露,便移尸他处?凶犯是周玉儿所约之人?或是早有杀机、暗中跟踪之徒?还是意外相遇、突起歹心之辈?
苏轼思量时,忽见草丛中有些许白色粉末,大小长短不一,或如一、两粒米许,或呈晶状、或呈粉末状。苏轼细心拾起,置于手掌之中,左右辨认。苏轼用手绢包将起来,置于袖内。苏轼出了小道,立于大道当中,询问道:“周玉儿家在何方?”冯二道:“在小道右方,沿此大道片刻可达,其家在街坊之后。”苏轼暗道:“原来如此。我那时几将走错。”苏轼问道:“小道左方,那大道可通何家?冯二道:“前方有多户人家,为首的乃是钱家庄钱大善人家。”苏轼道:“钱大善人唤作甚名?”冯二道:“唤作钱良。”苏轼闻听“钱良”,便回想客栈中那富态的乡绅,原来他便是钱大善人。莫非案子与他有关?想到此,苏轼心中暗笑:自断案来,疑心日益趋重,恰如那捕快,见着谁皆似个贼人,兀自好笑。
苏轼谢过冯二,沿大道往前,拐道绕过了一片树林,眼前一亮,却见一处庄园,想必此园便是钱良钱大善人家宅,那庄园筑有高墙,墙内树木间隐见飞檐碧瓦。一条麻石小道连着庄园与大道,园门紧闭,原来是后花园,想必那府宅正门冲着街坊。苏轼忽闻犬吠声,张望四下,并不见甚么人物。大道沿高墙而延伸,前行不远与穿街麻石路相连,然后往西而去。苏轼望着远处山头,估摸一下,自冯二家后那现场至案发地约莫一里来地。苏轼立在两道交合处,正思量间,隐约闻听得朗朗读书声,遂寻声而去。
那私塾在街口处,周围尚有三四户人家,苏轼在私塾前立足,抬头望去,却见私塾匾额上有楷体四字:明德学堂。“明德”二字,应出于《大学》,其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字体遒劲有力,可惜却少了几分气势,似在临摹蔡襄之书。苏轼笑道:“这字过于拙劣,未免有泥古不化之嫌。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堪为本朝第一。常人学之,虽得其形而失其神。”苏轼抬步迈过门槛,却听得里面学生齐声道:“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又听得一人道:“太平则为民,战则为伍。有备则无患,居安则思危。”苏轼听得分明,正是先生钱孝。
苏轼穿过天庭,立在门槛之外,探头望去,果是钱孝先生,只见他专心致志,传道授学,不禁感叹:如我大宋臣民,皆懂得有备无患、居安思危之理,我大宋怎会有西、北之患。天下之民,知安而不危,能逸而不能劳,乃国之大患也。苏轼低声赞叹。钱孝闻听,扭头看来,正是知府大人苏轼,急忙放下书本,抢步过来,施过礼后,引入侧房。钱孝叫道:“鸾儿,且出来见客。”只听得里面回答道:“爹,是何人来得?”话音刚落,一名女子揭帘而出,但见他面若桃花,娥眉似柳,双瞳剪水,朱唇皓齿,相貌秀丽,含几分羞涩之情,俏丽身段偏有趣,年芳二八正当时。女子款款而至,低头施礼。钱孝道:“鸾儿,这位是当朝翰林大学士苏大人。”女子开口道:“小女子钱鸾见过大人。”钱孝道:“鸾儿,快去沏茶,当取柜中好茶。”钱鸾低声答应,声音似那黄莺一般动听。
苏轼见过众多女子,却未见过如此清秀女子,也许是江南山清水秀之故,不免感叹。钱孝请苏轼上坐,欠身道:“小女钱鸾,自小失去母亲,由老夫抚育,今满十六,闲在家中,做些女工,偶尔教其识字读书。鸾儿也知理懂事,家中事务并不令老夫分心。只是老夫年过五十,小女却尚未婚配,念念在心,别无他求,只望找一知书达理之人,方能了却一桩心愿。”苏轼点头道:“先生言之有理。不知可有合适之人否?”钱孝叹道:“求亲者如过江之鲫,称心者却少之又少。”钱鸾袅袅而出,递过茶来,遂转身而去。
苏轼忽见钱鸾眉目中有忧郁之色,心中诧异,不知为何。
苏轼端过茶来,细品一口,果然清新无比,连声称妙。钱孝道:“大人如喜此茶,随后老夫让小女包上半斤八两,送与大人。”苏轼道:“先生家中产此茶叶?”钱孝道:“非也。此茶乃是钱良钱善人所赠。此茶产于高山之巅,受天地日月之精华,采摘嫩芽,经人手六番,方得此茶。”苏轼道:“此茶除钱善人之外,他人可曾有?”钱孝道:“本地人家多少有些茶树,却非异种。钱善人家富财甚多,田地广阔,这茶却只有离此不远五里的清景山顶才有,山上茶林方圆不过一二亩地。甚是难得。”苏轼道:“既是如此难得,那钱良为何如此大度赠送与先生?”钱孝道:“大人有所不知,这钱良虽家中富有,却极为慷慨,为人豪爽,庄中人家谁家有难,他极力相助,不图回报。故人称之为善人。”
苏轼赞道:“如此说来,这钱良倒是仁义之人。”钱孝道:“确是如此。若论辈份,老夫是他的叔辈,只是老夫家道中落罢了。这钱家庄中,本无学堂,愚民亦不曾想子孙读圣贤之书以谋求前程。可怜老夫白蜡明经,屡屡不中,白发青衫,落魄于此,那钱良便出资筹建学堂,聘老夫为师,教化子孙。实是为庄中人做了件大善事。”苏轼感叹不已。
品茶间,苏轼见得案上有一砚,细看,却是一方古砚。钱孝道:“此砚乃是唐代柳河东先生遗物,上有其诗句。大人若喜好,便送与大人,聊表敬意。”苏轼细看,心中暗笑,连连推脱,只道君子不夺他人之美。钱孝无奈,便与苏轼谈论《四书》、《五经》,又取出诗词文章,请求评点。随后,钱孝问及“新法”。苏轼笑而不答,起身告辞。钱孝再三挽留,遂叫女儿钱鸾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