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雪山给人的直接观感是庄严、肃穆。在当地人的心里,大雪山是神圣的。英勇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穿着草鞋的足迹,为这神圣续写下最壮丽的篇章。支撑红军写完这个篇章的,是理想、信念、坚韧和乐观的精神,是友爱所产生的团结互助。经历过严酷雪山行军考验的红军,都被锤炼成钢铁般的英雄。
第四章 生存极限的挑战(1)
——红军过草地之谜
“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民谣则说:“自古到今朝,看到有鸟儿进去了,还没有见风儿送出一片羽毛。”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叙述: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红军长征有四大难事:打、走、吃、穿。走、吃、穿的问题在穿越草地时体现得最为突出。这不仅是战士个人以生命与自然搏斗,更是人类群体对大自然生存极限的挑战,也是红军向自己命运的挑战。
先遣队损失惨重被迫退回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与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面临的情况却很严峻:西面是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北面是一望无垠的水草地;蒋介石害怕红军东出四川,而以几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红军若要北出陕、甘,或要穿越草地,或走松潘古道。在中共中央同张国焘为北上还是南下争执不下时,蒋介石已命嫡系将领胡宗南率第一军抢先控制了松潘,并且在城北的漳腊修建了飞机场,专等红军送上门来。
中央考虑,不如出敌不意,从草地中闯出一条生路。
7月间,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和第五团三营作为过草地的先遣队,由康猫寺出发,探查经由草地北上的途径。该部路上找不到粮食,又遭反动藏族土司的2000多名骑兵拦截,六团向总部发出求粮急电即称:“因为粮秣已绝,茹草饮雪,无法充饥,饿死冻死者触目皆是。”因损失严重,这支部队剩余人员被迫返回。
毛泽东让出晚饭
长征中一向为中央红军打先锋的红四团,接着为过草地开路。临行前,毛泽东向团政委杨成武布置任务,突然发现他还没有吃饭,便把自己的晚饭——六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馒头交给了饥肠辘辘的杨成武。杨成武说,当时每人只有固定的一份口粮,他不忍心吃主席的饭,却又无法推辞,便吃了两个小馒头。
吸收了第一批探路部队的教训,红军对过草地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强调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收集土布、羊毛等,做到每人有皮衣、每连有帐篷。然而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人数达到10万,所控制的地区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10万人要带足15天粮食,按最低的糊口标准也需要150万斤。在人烟稀少、农作物产量不高的高寒藏区筹集到这么多粮食谈何容易?况且红军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已消耗了上百万斤粮食。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紧张筹粮,红军各部队中粮食最多者,只能每人携带8…10斤,多数单位每人能带5…6斤,最少的只有三四斤。因粮食不足,红军只好向藏民请教,辨认无毒可食的野菜,并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衣被等物资的筹集,也远没有达到要求。
在草地经常会遇到反动土司的骑兵,红军又缺乏打骑兵的经验。中革军委于8月上旬专门发出《关于对敌人骑兵战斗的指示》,加强了打骑兵的战术训练。
一过草地走七天,艰苦如同炼狱行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别从毛儿盖和卓克基出发进入草地,计划到巴西一带会合,继续北上。
草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这个区域在历史上一直为松潘县管辖,因此称松潘草地。
8月18日,在右路军担任参谋长的叶剑英率领先头部队三个团,从毛儿盖北面的洞亚卡至梁加卡进入草地。8月21日,右路军主力队伍陆续开拔,队伍分成两路,一路由林彪率红一军先行,彭德怀率红三军殿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和中共中央机关在这一路队伍中;另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则在这一队伍中。
草地是高原湿地的俗称,为泥质沼泽,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夏季像鲜花编织成的魔毯,一望无际,色彩斑斓。入秋后,无边野花开始迅速凋谢,香气阵阵袭来。在表面迷人的景色之下,草地却处处弥漫着浓浓杀机。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这里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是没有人烟村寨、没有道路的灰绿色海洋,东西南北茫茫无垠,不知何处是尽头。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一天走下来,人们精疲力竭,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没顶。
红军过草地时正值秋天,又是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成了漫漫泽国,遍地的积水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草地上野草茂盛,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穿出云层时,才能纠正行军路径。在沼泽中行走,破了皮的腿脚泡过后很快会出现红肿甚至溃烂,还常有小拇指粗的蚂蝗叮咬。草甸上河沟纵横,水寒刺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身体虚弱的战士倒下。
在长征中,草地堪称大自然所设置的最大险阻。湘江、娄山关、腊子口等战斗虽然凶险,毕竟只是战斗部队参加,过草地却是长征队伍中每个人的事。就个人而言,江河山川个把小时或几个小时就能穿越过去;雪山再难爬,咬着牙一天都能通过。但是穿越草地,茫茫几百里,中共中央所在的右路军便走了七天才得以通过。
丢失伤员科长被枪毙
软绵绵的草包下常隐藏着泥潭,一个人陷进去后,援救者用力不当,也会被拖入泥沼,同归于尽,为救同伴而牺牲者屡见不鲜。草地中没有人家,只有选择较干地面露营。夜间战士们就坐在背包上,背靠着背相互取暖,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奢侈品,大家在严寒中互相你推我让,往往是盖在伤病员或年老体弱者身上。
过草地时,红军指战员宁愿自己吃野菜、草根和树皮,仅有的一点干粮都让给伤员和体弱者。部队筹到的粮食有多有少,筹粮多的就要匀些出来给筹粮少的。每天开饭时,以连为单位围成一个圈子,由指导员发放小半茶缸青稞作为一天的口粮,每人带的那袋粮食是属于集体的,没有命令谁也无权动用一粒,有的战士饿得昏过去也不肯动用自己身上的粮食。红军的高层领导也是如此。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三军团过草地,连续发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彭德怀命人组织担架队,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兵站部长(相当于后勤部长)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加入抬担架,结果走过草地便累得病倒。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情绪,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经常唱起湖南家乡小调和花鼓戏,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不过红三军团某部一位姓周的管理科长,在过草地时丢了几名伤员,为红军纪律所不容,被宣判死刑枪毙。
【点评】决定错误再受磨难
红军左、右路军进入草地的起点不尽相同,终点都是一个,即班佑。班佑藏语称“弯佑”,意为老和尚,它位于广袤草地的边缘,是红军经过沼泽荒原之后能见到的第一个寨子。虽然里面住的几十户藏民都已逃避,但这里离能找到粮食的农区不远,红军生存已无问题。
右路军走出草地后,张国焘在左路军进至草地边缘时却突然要求全军回头南下。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只有北上才有出路,张国焘却倚仗人多而坚决抗拒。当时中央被迫率领一、三军单独北上,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和左路军又回头再过草地。一年后,南下受挫的四方面军重新北上第三次过草地,数万指战员又经受了这片最艰险地段的磨难。
第五章 插牌借粮(1)
——红军“外债”之谜
1935年8月下旬,右路红军经过一周左右艰苦跋涉,走出草地,北出到班佑、巴西一带。这里有了人烟,通过包座一仗的缴获,部队也得到了补充。右路红军在此地稍事休整,等待左路红军,以便继续北上。然而左路军中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强令四方面军部队和左路军中原属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三十二军)掉头南下,数万红军再遇草地之厄。
艰难的草地,对任何军队都是残酷的险阻。据在松潘草地边缘拦阻红军的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统计,他们虽然供应条件好得多,几个月时间里也减员半数左右。失去后方,衣食均缺乏来源的红军,面临的艰难处境可想而知。
红军不得已插牌借粮
1935年9月,刚刚走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严令下,调头折返南下。回去的路上粮食供给更为困难,不少人又倒在泥泞的草甸中。
南下的四方面军部队在川康边苦战十个月,无法建立根据地,难以得到人、物补充,部队人数减至4万多人,干部战士普遍要求北上。翌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张国焘面对无情的现实,只得同意北上,于是两军又经过草地向甘肃前进。
女红军李伯钊回忆说:“我曾三次过草地。那是长征中最困难的地段。第一次用了五天,第二次四天,第三次过大草原的中部,一共走了29天。”
红军二、四方面军最后一次过草地时走的路程最远,时间花费也最多,约有一个多月。若加上前两次在草地中的折返,红四方面军走过草地的路程最为漫长。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时间更长,是由于不能再走松潘地区,不得不走草原的纵深地带。由于有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总部要求每个战士要准备15斤粮食。
红军停留的藏区本来产粮就不多,经几万大军往返,筹粮更感困难。红军发动藏、羌族僧俗群众,许多群众积极把存粮卖给红军,一些寺院还把多年积存的粮食和茶叶都拿出来,小寺院往往有几百斤,大寺院则有成千上万斤。在德荣县龙绒喇嘛寺,赠送红军的青稞达15万斤,成为当时记载捐粮最多的寺院。藏胞支援的牛羊也很宝贵,肉可以吃,皮子拿来做背心、坎肩,穿几个眼还可做皮鞋,走起路来比草鞋好得多。
在部分地区,藏民受反动宣传影响逃避一空,红军只好收割藏民留下的未成熟的青稞,然后将所收数量和原因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这木牌向红军领回银元,称为“插牌借粮”。毛泽东曾把这说成是红军的唯一“外债”,全国解放后还专门指示川西和西康地区的领导向藏民做补偿。当年红军留下的欠条,由人民政府加倍偿还。这些欠条现在成了珍贵的文物。
过草地的“三怕”与“三难”
红军过草地,有“三怕”和“三难”。
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越挣扎就陷得越深,如果抢救方法不得当,救人者和被救者都会被污泥吞噬。后来人们知道,不能莽撞往上挣扎,只能斜躺着蹬草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