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尾联“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夹叙夹议,照应题目收结全篇。“为看”二字说明了观鱼人专心致志。“贪得”二字描摹出鱼儿抢食的神态。两句诗构成一幅鱼跃人欢谐趣横生的游乐图。当然也可理解为贪得利禄者,难免要被世网所牵。 
  这首五言排律诗,篇幅不大,但气局严整,属对工丽,脉络清晰分明,开合相生,铺叙转换极其自然;用事贴切不着痕迹,形象生动逼真,色泽明丽鲜艳,意境清幽广远。简而言之,即“情多、兴远、语丽”(唐僧皎然语),不愧为排律的佳篇。郑振铎先生评价说:“状物陈形,已臻佳境。在排律中气度虽未若杜甫的阔大,被澜虽未若杜甫的澎湃,然而是,不易得的东西了。”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 
  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 
  何时重谒圣明君。 
  沈佺期诗鉴赏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杜审言,字必简,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员外两人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佺期《初达驩州》诗中说:“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 
  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由此可推知佺期在未过岭之前已收到了审言的“过岭”诗。当自己来到大庾岭时,触景生情而作“遥同过岭”的和诗。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晓畅,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 
  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 
  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氵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 
  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 
  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 
  “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喜赦 
  沈佺期 
  去岁投荒客, 
  今春肆眚归。 
  律通幽谷暖, 
  盆举太阳辉。 
  喜气迎冤气, 
  青衣报白衣。 
  还将合浦叶, 
  俱向洛城飞。 
  沈佺期诗鉴赏 
  武则天当政时,张易之兄弟宠幸至极,权倾朝廷。 
  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多与其赋诗唱和,有的甚至为其代笔赋诗,不同程度地阿附于他们。武则天病危时,权争激烈,张易之兄弟被张柬之等所杀。这些文人也株连流放岭南。沈佺期以“坐赃”罪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春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第二年春遇赦,作这首《喜赦》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的题目直书《喜赦》,全篇洋溢着欣喜之情。 
  他在岭南写的许多诗中都一再申诉自己的冤屈和不堪南荒瘴疠之苦。他刚过岭就哀叹:“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一到驩州就盼望着:“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初达驩州》)当他在驩州陷入深深的绝望中时,突然接到赦书,自然是喜出望外了。《喜赦》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当时欣喜的情态。 
  叙事,起句中的“客”指诗人自己。“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点明流放、遇赦的时间、地点甚至原因,字字句句饱含着历尽沧桑悲喜交集的感情。颔联紧承上联直抒胸臆。“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用典贴切精当,比喻生动形象。赦令犹如一道阳光,使诗人得以绝处逢生,重见光明。“律通”、“盆举”两词语下得简劲有力,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瞬间的兴奋情绪。他感到黑夜已经过去,和暖明媚的明天展现在眼前。这联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得也很细腻。 
  颈联“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描述了当时的感人场面。古时青衣为贱者之服,故称奴婢为青衣,未化者着白衣,一般称没官职者为白衣。“白衣”即诗人自指,“青衣”指报喜讯的人。青衣人来给他这个白衣人报消息,诗人的心中是悲凉的。因为这不是进士及第时的报喜,不免引起身世的回忆和感慨。“青衣”对“白衣”,既表明诗人的身份境遇,又从色彩上渲染了诗句的凄清韵味。但无论如何赦书仍然是诗人日日夜夜所盼望的。从句意上说,“青衣”句应在前,“喜气”句应在后。这里的倒置是为了协律,并突出喜气洋洋的气氛。尾联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是说要凭藉合浦叶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间飞回洛阳。古时传说合浦县有一种大树叶,能随风一夜飞渡到洛阳,诗句矫健优美,意境旷远深邃,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比“归心似箭” 
  还要急切。诗人不只想象丰富,炼字亦甚见功力。句中的“将”字用得颇有考究,若易以“似”“随”等字,便有点煞风景,显得平庸无奇了。 
  《喜赦》诗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直下。风格清新活泼,是一首记事述怀的佳作。    
  北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驩州南亭夜望 
  沈佺期 
  昨夜南亭望, 
  分明梦洛中。 
  室家谁道别, 
  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 
  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 
  拭泪坐春风。 
  沈佺期诗鉴赏 
  沈佺期因与张易之交往,受株连,于中宗神龙元年(705)春天被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的崇左县),位处左江中游。县城在崇善山南,原县名崇善即因山而得名,又名壶城。县志记载:“位青莲山之阳,丽水四折,环其三面,其形若壶。”“青莲山为崇善之总山,绵亘三百里,峰峦分列,青翠相连,多岩洞灵泉,奇怪万状,圣境也。”沈佺期曾登临崇善山,盛赞风景之美丽,但他游山玩水是“聊欲缓归心”的,他同时写了不少望乡思国的诗篇,情甚哀矜。《驩州南亭夜望》就是其中的一首,记述了他当时“望乡”的真实情景。 
  首联是回忆他昨晚登上南亭向北眺望家乡。月明之夜,他在亭上极目凝思,如痴如醉地“梦”在洛阳呢?还是打了个盹梦在洛阳呢?抑或是回房熟睡之后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