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喝盏木吧泊皋梗聪贪补鳎馐彼驯惶撇岱馕腔鄱苏な傩⑺晨啥兀ǹ啥匚劓珊怪薜淖T谔拼劓目珊埂⒖啥卮蠖嗲肭筇瞥岱猓室浴澳洗荷背浦!叭怼蔽饺廪怪怼!叭矶唷蔽睫怪诙啵獯位劓慈斯睬в唷d镢由希汕习俚娜戆菏淄αⅲ∶娣浅H攘易彻邸4禾焓敲篮玫募窘冢荷⒋汗猓S美聪笳魑萝跋楹偷氖挛铩4悍绱捣鳎盍嗲啵镢由希汗獾囱!
  这美好的春色,不仅烘托出人们的喜悦心情,还象征唐与回纥的和睦关系。 
  三四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闭”谓设防。“汉家”,指唐朝,唐代诗人例皆以汉指唐。 
  “郅(zhì至)支”,匈奴单于名,本名呼屠吾斯,为呼韩邪单于之兄,任左贤王,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自立为单于,并归顺汉朝,以后几年都来汉朝献。元帝初元元年(前48)杀汉使而叛,后来被汉派兵讨杀。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郅支单于被杀后,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王嫱赐单于。呼韩邪单于十分高兴,上书愿为汉守护西北边疆,请汉罢除边防,以休养天子人民。元帝令臣下集议。郎中侯应列举十条理由,以为“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彊(强)则骄逆”,不可许。诗的后两句即用此事。意思是说,朝廷频频准许同回纥和好,而今万里关山,均不设防。这既是承上文赞美唐与回纥的和好,同时也是对唐的边防废弛的忧虑。诗人认为唐与回纥保持和好关系是应该的,所以诗中加以赞美,但他觉得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边备,因为回纥此时虽然归附,难保今后不会象郅支叛汉那样叛唐为乱。“频许”二字,即含有时叛时服的意思。如果边防废弛,必然要吃大亏。事实上,在这之前不久,即大历十三年( 778)回纥就曾入侵太原,唐军士卒死千余人,后赖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光晟打败回纥,北人才得以安宁。 
  李益是中唐七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清沈德潜称他“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此诗前两句用写景来叙事抒情,后两句议论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确实可与龙标、供奉媲美。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写商人妇因丈夫外出、逾期不归的怨艾之情。 
  全诗均以商人妇的口吻来写。开头两句,诉说她嫁给一个商人,丈夫由长江入蜀经商一去不归,她天天都在等待,然而,秋水望穿,希望却一次次落空。 
  这两句,既没有景物的铺陈,也没有气氛的渲染,而是以晓畅明白的诗句,直接抒写商人妇心中无处诉说的离恨和深情。唐朝年间,商业发达,新荣暴富的商贾们,往往轻绝情义,生活奢靡。“商人重利轻别离”,诗人用“朝朝”二字,不仅传神地写出这位妇女焦急的企盼与难耐的孤独,而且,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三四两句,诗人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进一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这位独守空闺的妇女,面对浩浩长江,看着起落有时的潮水,不由大梦初醒;自己错嫁人了。如果早知潮水有信,不如嫁给那些迎着潮头,在激浪中表演技艺的青年。虽然他们贫穷低贱、恃勇轻生,但跟着他们,总能过上几天安心的日子,比嫁给腰缠万贯的富商在家备受冷落孤独要好。这两句,看似随口说出的愤懑之词,但却很富于表现力。 
  诗人借助江水这一典型形象,运用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鲜明的对照,来刻画人物曲折细致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地步。这种“含情之处,不见其情”,将深厚的感情融进叙述和议论之中的手法,实在高明。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论及这两句诗时说:“ 诗又有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乎?然自是妙语。” 
  这首诗取乐府旧题定名,其语言质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歌风味。在艺术表现上,有比喻,有想象,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短短二十个字,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诗中所表现的感情也十分真实。很容易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李益诗鉴赏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炀帝为了冶游享乐,先后发民工百余万开通运河,沿堤植柳,并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 
  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开头两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而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宫,却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而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末两句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春风,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殻Э尽5蹦觎镜垩氐讨擦疚嫌巫暗惴绻猓酵防此闯闪嘶囊龉睦芳ぁD撬娣缙吹难罨ǎ诨匙爬凡咨8械氖搜劾铮路鹗撬宕阑诺南笳鳎ㄑ罨ㄓ胙钏骞钩梢恢忠饽钌系墓叵担菀资谷瞬杀思按说牧耄2还谷烁谢巢灰训模蛐硎钦庋南质担痪」芩寮辉叮舱拊谇埃贝持握呷床⒚挥腥舜油鏊謇分屑橙〗萄怠T凇靶腥四铣さ掏缙鹧罨ǔ钌比恕闭庵智苛疑畛恋母猩酥校置饕肿潘ネ鞘笔赖拿嬗埃俊
  怀古与咏史,性质相近易混。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前者实而后者虚。将李益这首诗跟题材相近的李商隐《隋宫》七绝略作对照,便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表现南游的奢靡浪费,从而寓含奢淫覆国之戒;《汴河曲》则只就汴水、隋宫、长堤、柳树等带有沧桑感的物象虚加点染咏叹,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借用杜诗来概括,可谓一则“举隅见烦费”,一则“引古惜兴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隋宫燕 
  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欲落旋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李益诗鉴赏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荒淫嬉游、奢侈腐化的昏庸皇帝,他在位十三年,曾三次带了妃嫔、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下扬州游玩,耗尽民力、财力,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当他第三次要下扬州时,大臣们一再谏阻,他不但不听,反而把那些进谏的大臣一个个杀掉。在大业十二年( 616)到扬州后,全国已到处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烈火,使他再也不能回到洛阳和长安,他只好龟缩在扬州苟延残喘。大业十四年,在行宫里被他的部下宇文化及用白绢缢死。 
  贞元十六年(800),李益曾客游扬州,见到当年炀帝的行宫遗迹,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的七绝《隋宫燕》。 
  南国的春天,气候温暖,春光明媚,食物很多,所以春天一来,燕子也就归来。双双对对,在春光中翩翩飞舞,欢乐歌唱。可是,在诗人笔下的燕子,却是呢呢喃喃地悲啼,“燕语如伤旧国春”,似乎感伤那隋宫逝去了的芳春。原来这“燕”,不是普通的燕,而是“隋宫燕”;“旧国”,就是隋王朝。这感伤是因眼前之景引起的:宫花孤寂地开放,转眼便已凋落,化为泥土,而且这样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此情此景,它怎能不伤感呢? 
  这首七绝正是通过“隋宫燕”所见的一切,反映出了隋宫的寂寞、萧条、冷落,抒发了诗人对隋王朝的衰亡之感。 
  这首诗与诗人另一首怀古诗《汴河曲》一样,也是诗人客游扬州期间所作,吊古之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首主要是托燕以寄慨,后者主要是借杨花以抒情。而两首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慨,在景中寓情这一点上,则是完全相同的。 
  吊古伤今,借物喻意,乃诗家常用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危机四伏的时代,我们读了这首诗,自然不难理解诗人为李唐王朝忧心忡忡和鉴戒之意。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诗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 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 
  “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