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苏颋诗鉴赏 
  按照题目的标示,这首五绝大概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之类的感慨。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 
  汾水在今山西省。这里所说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河、汾沿岸,便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有个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宴赋诗,作《秋风辞》。 
  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步汉武帝之意。 
  开元十一年(723)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下令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颋其时任礼部尚书,也从驾参加了这个祭祀盛典。苏颋长期充任中枢要职,甚得玄宗赏识。然而就在从驾祭祀后土之后,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他一生仕履中失意的时期,此诗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借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暗示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暗示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象是即景自况。诗人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况,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将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与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就明确点明了。“心绪”此处指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王《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代指萧瑟天气,也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因而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指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就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晰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读者从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觉到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何感伤难以肯定。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宦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似乎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但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张九龄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九龄(678—740 ),唐著名政治家、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 707)举进士,任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道侔伊吕科,升任右拾遣。后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曾因张说举荐,任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一年(733) 
  任宰相,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后加金紫光禄大夫。为相贤明,刚直不阿,敢于直谏,主张用人不循资格,设十道采访使。后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自此朝政日渐昏暗,“开元之治”遂告结束。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不久病卒。 
  工于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较出色地继承了汉魏诗歌的优良传统,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其代表作《威遇》诗运用比兴,寄托讽谕,继了阮籍《咏怀》和陈子昂《威遇》诗的优良传统,风格沉挚刚健。 
  有《曲江集》。《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诗鉴赏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 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感遇十二首(其四)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张九龄诗鉴赏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专权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创。诗中以孤鸿自比,以双翠鸟喻李林甫、牛仙客,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诗一开始就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足已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的渺小,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居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孤寂不遇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笔势陡转,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为什么见到城墙外的护城河水,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因为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侧见”两字暗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如同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口吻,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题旨,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只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只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那么,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妄想猎取它,可是又将到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利落,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足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以“冥冥”两字来应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语意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同时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感遇(第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诗鉴赏 
  这首诗借用屈原《桔颂》的诗意,以丹桔自喻,表现了诗人自己的优美情操、高尚品德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桔树经得起严冬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