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宽容 作者:房龙-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动乱,而其它所有由普通平民组成的组织则必然与内讧形影不离。

  世间万物,唯有真理离我们最远。

  也许一如前因,这个看法是由于错误地理解了一个字。

  充满民主理想的世界一听说有“一贯正确的人”便会大吃一惊。

  人们说:“一个大组织只要有一个人说了算,而其他所有人都跪下喊阿门,服从他,那么管理起来还不是易若反掌。”

  在新教徒国家长大的人要对这个错误复杂的问题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那真是难上加难。不过,如果我没有搞错,教皇“一贯正确”的言论就象美国的宪法修定案一样历历可数。

  况且,重要决策总要经过充分讨论,而最后做出决定之前的争论常常会动摇教会的稳定。这样产生的宣言是“一贯正确”的,正如同我们的宪法修定案也一贯正确一样,因为它们是“最后”的,一经明确地并入最高法律,任何争持都到此结束。

  谁要是说管理美国很容易,因为人们在紧急时刻都会站在宪法的一边,那就大错特错了,就象是说天主教徒既然在重大的信仰问题上承认教皇的绝对权威,那么,他们一定是一群驯良的羔羊,把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权力都放弃了。

  假如真是这样,那么住在拉特兰和梵蒂冈宫殿里的人倒是有好日子过了。但是,只要肤浅地研究一下一千五百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事情恰恰相反。那些主张信仰改革的人在著书立说时,似乎以为罗马当权者全然不知道路德、加尔文和茨温利满怀仇恨谴责的那些罪恶,其实他们才是真正不知事情的真相,或者说不能处埋好他们对美好事业的热情。

  象艾德里安六世和克莱芒七世这样的人完全了解教会有重大弊病。不过,指出丹麦王国里有些腐败现象是一回事,而改正弊病则是另一回事,就连可怜的哈姆雷特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那个不幸的王子是最后一个美好幻觉的受害者,他以为靠一个诚实的人以无私的努力便能在一夜间纠正几百年的错误统治。

  许多聪明的俄国人知道统治帝国的旧式官僚结构已经腐败,丧失效率,是民族安全的威胁。

  他们做出了暴风雨般的努力,却失败了。

  有多少同胞在经过思考之后仍然看不清民主式的而不是代表式的政府(正如共和国的创立者们所向往的那样)最终会导致一系列混乱啊!

  而他们又能怎么办?

  这些问题自从引起人们关注以后,一直非常复杂,除非经历一场社会大动乱,不然是很难得到解决的。然而这种社会大动乱极为可怕,它使许多人望而生畏。这些人宁愿不走向极端,而是修补一下陈旧的和衰老的机器,同时祈祷机器再开动时能出现奇迹。

  靠教会建立和维持的专横的宗教社会专制制度,是中世纪末期最臭名昭著的罪恶。

  在历史的许多世纪中,军队总是最后随总司令一起逃跑。说得明自一点,形势完全超出了教皇的控制。教皇能做的只能是稳住脚跟,改善自己的组织,同时安抚那些惹起他们共同的敌人——行乞修道士不满的人。

  伊拉斯谟常常受到教皇的保护。不管是卢万刮起狂风暴雨还是多明我会暴跳如雷,罗马总是拒不让步,指着这个无视命令的人悲哀地表示:“由这老头去吧!”

  经过上述介绍,我们对下述情况便不会感到惊讶:头脑敏捷但桀骛不驯的拉伯雷在上司要惩处他时常常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当他的研究工作接连不断受到干扰使生活忍无可忍时,他能顺利地得到准许,离开修道院。

  他松了一口气,掸去脚上的尘土,来到蒙彼利埃和里昂学医。

  他的才能的确不几。不到两年时间,这个独身的僧人成为里昂市医院的主要内科大夫。不过他一取得新的荣誉,不安定的灵魂便开始寻找新的乐园。他没有扔下药粉和药片,但是除去学习解剖学外(这是同希腊文一样危险的新学科),他还操起了文学。

  里昂座落于罗呐河谷的中心,对致力于纯文学的人是理想的城市。意大利是毗邻。轻快地走上几天使能来到普罗旺斯。特鲁巴杜尔的古代乐园虽然在宗教法庭手中化为狼藉,但壮观的古老文学传统却没有完全丧失。况且,里昂的印刷厂很出名,产品优美、还藏有最新的出版物。

  一个叫塞巴斯蒂安·格里弗斯的人是主要印刷商之一,他要找人编辑他的中世纪古收藏品,自然想起了这个人称学者的新医生。他雇用了拉伯雷,让他开始工作,卡朗和希波克拉蒂教派的论文出手后,紧接着又是历书和注释。正是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开端中产生出了那个奇特的大卷本,它使作者跨入当时名作家的行列。

  追求新奇事物的天资不但使拉伯雷成为著名的开业医生,还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他做了前人不敢问津的事:开始用普通大众的语言写作。他打破了千年的旧传统,那就是,有学之士写书必须用粗俗的平民看不懂的文字。他用的是法语,并采用一五三二年的地方话,不加任何修饰。

  至于拉伯雷何时、何地、如何发现他的两个心爱主人公,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我很愿意留给文学教授们去研究,说不定这两人是异教的上帝,凭借本性,熬过了一千五百年来基督教的迫害和鄙视。

  或许拉伯雷是在一阵狂欢中发现他们的。不管怎样。拉伯雷对民族的欢乐有很大贡献,人们称赞他为人类的笑声增添了色彩,任何作家都得不到如此高的赞誉。不过,他的书与现代的可怕字眼“趣味书”不能苟同,它有严肃的一面,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为宽容事业打出的大胆一击。书中的人物是对教会恐怖统治者的讽刺性的写照,而正是这种恐怖统治造成了十六世纪上半叶的无以数计的痛苦。

  拉伯雷是训练有素的神学家,他成功地避开了会招惹麻烦的直接评论。他把握住的原则是:监狱外面一个活泼的幽默家,胜过铁窗里面一打子脸色阴沉的改革者;因而他避免过份表露他的极不正统的观点。

  但是敌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意图。巴黎大学神学院分毫不差地斥责了他的书,巴黎的国会也把他的书上了黑名单。没收和焚烧所管辖范围内能找到的所有文本。不过,尽管绞刑吏猖撅(当时的绞刑吏也被官方派出去毁书),《巨人传》仍然是畅销的古典作品。差不多四世纪以来,它一直启发着能够从誊意的笑声和妙趣的智慧的合成品中汲取乐趣的人们。有些人认为真理女神嘴边一旦挂出一丝微笑,就不再是个好女人,因而《巨人传》总是让他们烦恼不安。

  至于作者本人,他在过去和现在都被看作是“一本书而闻名天下”的人。他的朋友杜贝拉家族一直对他忠心耿耿。不过拉伯雷一生很谨慎,他虽然是由于得到了大人物的“特别照顾”才得以发表了自己恶毒的著作,却对他们敬而远之。

  但他冒险去了罗马,没有遇到困难,相反却受到友好的欢迎。一五五○年他回到法国,住在默顿,三年后逝世。

  要准确衡量这样一个人的正面影响当然是不可能的,他毕竟是个人,不是电流,也不是一桶汽油。

  有人说他仅仅是在摧毁。

  也许是这样。

  可是在他从事这项工作的年代里,正是人们大声疾呼迫切需要有一支能摧毁社会的队伍的时候,领头的也正是要伊拉斯谟和拉伯雷这样的人。

  谁也未能预见到,他们要建立的许多新大厦中的许多东西,还会象旧房子一样龌龊难看。

  不管怎样,那是下一代人的过错。

  下一代人是我们该责备的。

  他们本来有机会重起炉灶,极少有人能遇到这样的良机。

  他们却忽视了这个机去;还是让上帝宽恕他们吧。

  

  









十五 旧时代的新招牌

  现代诗人中的最伟大者把世界看做一片大海,有着许多船只在航行。每当一只船撞上另一只,便产生“美妙的音乐”,人们称它为历史。

  我愿意借用海涅的大海,不过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和比喻。我们在孩提的时候喜欢向水池里扔石子,觉得好玩。石子溅起美丽的水花,漂亮的涟漪引起不断扩大的圆圈,很好看。如果手边有砖头(有时正好有),还能用核桃壳和火柴做成“无敌舰队”,让它陷于壮观的人为风暴之中。沉重的投掷物可别让人失去平衡,不然会把离水太近的小孩摔下去,弄得他事后躺在床上,连晚饭都吃不了。

  在专门为成人保留的世界里,同样的消遣并不是无人知晓,但结局却远为惨痛。

  一切都平静安然,阳光明媚,滑冰者欢快地摇摆着。突然,一个胆大的坏孩子抱着块大石头来了(天晓得他是从哪儿找来的),别人还没来得及拦住他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早年受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韦伯的,他已经用力把石头扔在池塘中间,接着是一场大乱。大家问是谁干的,该怎样揍他的屁股。有人说:“放他走吧。”其它人嫉妒这孩子,因为他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就也拾起周围的旧东西扔进水洼,大家都溅了一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结局往往是一场群殴,几百万人打破了脑袋。

  亚力山大就是这样一个胆大的坏孩子。

  特洛伊的海伦美丽动人,是个胆大的坏女人。这些人充斥了历史。

  但从古至今,最坏的肇事者是那些卑鄙的小人,他们怀有自己的目的,把人们一潭死水般的思想上的冷漠态度作为用武之地。头脑正常的人对他们恨之入骨,一旦抓住他们动产品,在其活动过程中异化为同劳动者相对立的东西,反,就非科以重罚不可,我对这一点毫不奇怪。

  想一想近四百年他们造成的灾难吧。

  他们是复辟旧世界的首领。中世纪的雄伟城壕反映这样一个社会的影子:它在颜色和结构上都很谐调。它并非完美无缺,但人民喜欢它,爱看自己小宅院的红砖墙与昏灰色的天主教堂溶为一体,教堂塔楼居高临下,望着他们的灵魂。

  文艺复兴可怕地飞溅而起,隔夜间天翻地覆。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可怜的自由民刚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吓人的日耳曼僧人又出现了。他们带来整整一车特意准备的砖头,扔进教皇的环礁湖中心。这的确太过份了,难怪世界花了三个世纪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

  研究这段历史的老历史学家常犯一个小错误。他们看到动乱,下定论说涟漪是由一个共同原因引起的,并轮换称它是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

  如今我们了解得清楚多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两项运动,都宣称追求同一个目的。不过它们为达到最终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却截然不同,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双方经常互怀敌意。

  双方都信仰人应享有最高的权利。在中世纪,个人淹没于集体之中。这不象约翰·多伊。约翰·多伊是个聪明人,随意来去,任意做买卖,十几个教堂中他想去哪个便去哪个(也许哪个都不去,这要看他的嗜好和偏见)。他一辈子从生到死都遵循经济和精神礼节的僵板小册子行事,这小册子教导他说,身体是从自然之母哪儿随便借来的次品衣服,除用来暂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