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密真蹤-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境界,修證之細為顯教所不能知,此為無上密。(二)阿洛約嘎,為圓滿義。自身曼陀羅,氣茫鼽c等屬之。以行者本身即妙明法界。(三)阿底約嘎,義為無上大圓滿,又為無上心中心。全講心地,法界全是一心,一心以外無佛。包羅萬法,一切圓滿,歸於無得。以此本是家寶,不從外得,故云無得,心經所謂無智亦無得也。禪宗初祖以至六祖皆證此一心。昔諾師當年曾謂禪即大密宗,有人驚訝以為密法重壇城供養等,何謂禪即是無上密宗,不知阿底約嘎內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名策卻,義云立斷,即禪宗下切想,斷生死流,觀照一切皆空,依之行持,直至成佛。學顯宗必須到此地步,方為究竟。 

回上頁 




第三章 學密明鑒 

一、 顯教與密教 

    佛教之分顯密,教法上之差別也。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優劣,當機者尚。眾生根器,有宜於顯者,有宜於密者,萬有不齊,固不必比而同之。顧二教之異點為何,允宜分辨。顯者何,明豁之謂也。隨眾生程度,逐漸曉以溨ɡ恚蛊洳讲搅私猓瑦傄膺M修,終於超脫眾生境界,此顯教之大要也。 

    眾生程度幼稚時,渾渾噩噩,惟有飲食男女諸欲而已。歷劫經驗,識解漸富,計較爭奪之心與日俱進,於是乎有紛擾不寧之社會焉,於紛擾之中,深感人生種種煩惱,有求指導之傾向者,則隨機為講因果論。喻以正理,證以故事,令其恍然於善之當為,惡之當去,永遵人道正軌而持五戒焉,是為顯教初級教法。 

    深信因果之人,有希望天福者,自可示以十善之義,使之實邸蚋鼮橹v世間禪定功夫,引其上進。倘志存厭世,極求解脫,則示以二乘教法,令斷煩惱,是為顯教中級教法。 

    大心眾生,得聞佛法,能發大願,行菩薩道者,則應開示大乘之道,令破「分別二執」(即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藉悟真如初境。厥後則令勤修「勝空生觀」,以破「俱生我執」。次更勤修「勝法空觀」,以破「俱生法執」。此中教相並有頓漸之殊,性相之別,要皆以融入真如性海為歸,是為顯教高級教法。 

    密者何,奧邃之謂也。身口意三密,為諸佛果德之結晶品,眾生程度距佛德太遠,未能猝解真義,惟遵其道而行,則法益甚大,共究也能即肉身而證法佛界焉。此密教之大要也。 

    學者以至招模邮苊芙讨嫜裕诙兄铑^之堅,能不被六塵擾動,則真言妙性,自然乘機流露,消災障,轉順境,或兼得少許神通,是為密教初級教法。 

    學者若發阿賴耶心,會得真言力,在心中作強大熏習,轉移惡種,增益善根,粗重之身化為妙輕,能延壽千萬儯鼩q,或以肉身飛異天宮,兼得種種神通,是為密教中級教法。 

    學者若能游心真如性海,深達本不生際,從此仗三密力,頓入金剛法界,外現受用身,內證自性身,不論因緣所生果報托生何所,此等法身妙境,恒常不失。是謂密教高級教法。 

    顯密教法雖異,要須互相補助。顯教諸經往往參加陀羅尼,以促學人行持之效,枺辽ぃ恳源蟊戎錇槌Un,即承此旨也。密教雖直提佛德,然於顯教若無相當研究,或致知見不正,铡肫缤荆鸱ǚ赡У溃瑢W者不可不知也。 

回上頁




二、唐密 

    密教之入枺粒埔郧安豢蓜贁担淮蠖紴轱@教兼習之資,不過中初兩機教法而已。若夫高級教法,唐開元時始有之。善無畏三藏特傳胎藏界法門,金剛智三藏特傳金剛界法門,不空三藏更廣傳兩門諸軌。於是高級教法大備,成立專宗,或依經文名真言宗,或對顯教名密宗。本宗既建於唐,為別於其他密教,特稱唐密,他密則稱雜密。 

    天台宗之智者大師,華嚴宗之賢首國師,皆顯教中之泰斗也,以時代居先,未知將來有唐密特出,故所判教,未能預攝之。間有論及真言,只就方等部中初教法言之爾。唐以後,吾華大德,又未嘗以本宗綱領弘揚於世。唐密之真面目,非惟常人未之知,即號稱顯教大善知識,亦未能明辨。佛法盛衰,不離因緣,唐密之在吾華,中斷久矣。而流入枺},則滔滔不絕,支派則愈演愈繁。其始枺⑻ǘ軐χ牛釀t更分細流。最近以種種特殊因緣,返流入華,多年沉寂之唐密,遂得重張法幟焉。 

(注):枺転楹敕ù髱熕鶄鳎虻缊鲈跂|寺,故以枺L転閭鹘檀髱熕鶄鳎蚣嬷v天台教義,故以台名。其實皆唐密也。 

唐密之在枺蚍N種機緣關係,諸祖師手眼,自然有施設不同之處。吾華復興斯道,當以唐密本軌為宗,兼採他密精要,以順機宜,斯善矣。 

回上頁




三、 敬佛 

    佛法原忌空談,密宗尤重實習。實習之道,自敬佛始。佛之本義,在顯教有素之人,容有了解能力。若未經顯教熏習,遽行學密,對於佛字,未免茫然,今略述大要如左。 

    佛之名,在梵語具稱「佛陀」,略譯曰佛,義為「大覺者」。佛原以探究眾生本源為宗旨,真理太微,非甚深智慧不能洞徹。眾生莫不潛含智慧,因為凡情所誘,迷惑於六塵之中,以致不克發展。世人所詡聰穎,乃流露意識間之溨切』鄱S笊跎钪腔郏叵却笃品睬椋睬榧绕疲胬碜燥@,能契此境,斯謂之覺。從此廣度眾生,圓修五智,及其究竟,無所不通,無所不明,斯謂之大覺,具此大覺之人,斯謂之佛。 

    佛恒以圓滿之大智,咂降戎蟊缺娚T谒爣鷥龋鸸鈴浡肇灡娚碇小W者倘明此理,能以虔罩睿瑢W㈧缎模辗e月累,心中一點佛光自然濃厚,更從阿闍黎親受普禮普供等真言,日對十方諸佛敬禮供養,則十方佛光,同時薈萃於心,力量尤大,夙世與佛有重大因緣者,預禮敬之間,能以心光開為色塵,得見諸佛瑞相。然多有铡J法塵、虛影為色法者,此須審慎,勿自著迷。縱見色塵佛相,仍應荆稳俗造牛丛鰳I障,此亦學者所當知之。
回上頁




四、懺悔 

    依教敬佛,往往有行之多年,毫無徵兆者,此非佛性有所未周,徒以迷情深厚,遮蔽正智,心欲專注,輒為六塵誘惑,擾動不定。欲袪此弊,必須真下決心,力懺前非,誘惑一來,便迎頭痛擊,能作是行,方為徹底懺悔。若更從阿闍黎受真言以攝持之,收效尤速。世有口誦懺文真言,心被誘惑自若者,此不足謂之懺悔也。 

眾生迷惑之行,不可勝數,一一對治,勢難周備,舉要懺悔,約分二端。 

(一)通惡業,內分三類: 

    (甲)身業三:殺生、偷盜、邪淫 

    (乙)口業四: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丙)意業三:貪欲、瞋恚、邪見 

(二)別惡業,內分二類: 

    (甲)無間業五: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毀謗三寶 

    (乙)口腹業三:飲酒、食肉、食五辛 

    此等惡業,顯教論之甚詳,今不贅述。密教為速求破惑證真,亦有逐條懺悔之必要。除無間業五種,現生未必俱犯外,其餘皆吾人所難免,不可不隨時警惕。然懺悔之道,非徒懺前非便了,必也永斷相續,更不敢造,乃有效果。其不能遽斷者,要當漸次斷之。 

    以上懺法,見不空三藏譯《受菩提心戒議》,無畏三藏《禪要》所述相同,故為學密正軌,行持愈力,效果愈大。若敷衍自欺,佛性殊難開顯。 

    或問學密必須斷酒肉乎?曰,密教諸經,每垂此戒,故宜力矯斯習。或問為境所迫,未能素食如何?曰,心心在齋,不貪肉味,亦無大礙。但所處之境可以素食而獨不肯捨肉,斯作為為凡情所俊荒茏园危瑢W雖勤苦,大效難期,其有小驗,或铡c食肉鬼神感通。或只與外金剛部相應耳。有志上進者,願慎思之。曰,是法首標(具戒清潔)之文,然為普攝群機起見,設此方便法門,俾於環境拘束中,覓一出路,其功效自較(具戒清潔)者為遜,吾人立願,須求弘大,非遇不得已時,勿安於小就也。 

回上頁




五、菩提心戒 

    敬佛懺悔二事,顯教初亦如是,繼此則視學者根機,或授小乘比丘戒數百條,以對治諸惑,或授大乘菩薩戒數十條,以發展行願。比丘戒惟限出家人,菩薩戒則在家出家皆有之。 

    菩薩戒以發起菩提心為基。菩提勝義,預五蘊皆空時,然後顯現真切,播為外跡,則為廣度眾生之種種慈悲行願。學者對於顯教高級教法,果能深心默契,即是已見勝義菩提心,從此應諸外跡,蘼不與菩薩戒條相符,此心保任不失,是為勝義菩提心戒。 

    學者情執獨盛,菩提心耄'不彰,則須求宗師(大乘教中已通宗者)極力提撕,以開顯本性。雖為凡情遮障,未能發覺此性之活躍於心,但能從外跡菩薩戒條申其行願,莫敢或渝,是為行願菩薩心戒。 

    兩種心戒深湶煌哉嫒缧院闅w,真如境寂滅平等,凡情雖盡,佛智未備,終屬顯教範圍。此外更有三摩地菩提心戒,則密宗特具之法門也。 

    三摩地菩提心者,密教大阿闍黎以三密加持力,於學者心中徑提出大圓鏡智種子,俟其熏發濃厚,心中自然流露真相,若月輪然,此相實為三昧力凝成,故冠以三摩地之名。諸佛之能洞見十方如來眾生者,即賴此大圓鏡智之力,證此者始稱入佛境界,亦云「入佛三昧耶」。密教既以直提大圓鏡智為宗,故學者所受之菩提心戒,特稱三昧耶戒,戒稱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雖應諸外跡亦參用顯教菩薩戒條,而主旨固自不同,唐密特殊之點,即在於是。三昧耶戒實為戒中之王,精心受持,斯與佛伍,遠離二乘境界。故樂受此戒者,以後不更受小乘諸戒。其中途忽轉入小乘者,或未得明師指授本過,或其人本非唐密根機耳。 

回上頁




六、灌頂 

    學者能以至罩睿邮苋烈洌匀挥乐财浞N於心,由此勤修月輪觀,鏡智於以日固,三眛既成,十方諸佛皆有機感之力,然只遍照諸佛之種子,平等一昧,對任何佛之妙相,皆未能發視其真實真言之境,於是更有灌頂之事。 

    灌頂者何?先從眾多佛中決定一尊為己所欲承事者,即求本尊加持之功德水,由頂灌入自心俾成道種,由是以三密力自加發展,日就月將,自心開敷,等於本尊,應諸外跡,本尊妙相亦可流現,斯則灌頂之妙用也。 

    學者功行非深入寂滅平等之境,原無自行求佛灌頂之能,故須求阿闍黎作法加持之。所欲承事之本尊,或取決於投花,或依自己之宿緣,得體察機宜行之。本尊既定,阿闍黎既將其功德藏發摚ъ秹校溟g供養品如水塗花香等,同法味。阿闍黎功行愈高,法力愈大,當是時學者亦身沐法海之內,無形之佛德自頂入心,綿綿不絕,惜為凡習所蔽,不自覺知而已。阿闍黎為欲增厚其觀念,俾法種強大,特取所加持之功德水,親灑學者頂上,學者如能以至罩模^此頂上之水,沁入自心,則所植本尊種子,轉加熾盛,繼而阿闍黎授以本尊三密,亦須虔战又J醭晒^速也。 

    凡修任何本尊,若未經灌頂階段,雖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