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人作为社会人,不可能不与其他人发生联系,也不可能不拿自己的境遇和别人做比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比较与否,而在于如何比较。一种比较可靠的比法是,不比人有己无的,只比人无己有的,就像有人开玩笑说的,你不要与游泳冠军比游泳,你要和他比下棋。也许你会说这样做有点阿Q,但如果这样做能使你保持一颗平常心,能够快乐而安然,阿Q一点又何妨?更何况这样做并不危害他人。
但这只是第一步。在获得安然的心情后,人应该与自己比一下,与一年前、一个季度前哪怕是一周前相比,自己有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哪些需要继续,哪些需要转舵?都要问个清楚。需知,今天问不清楚的事情,明天可能就会成为问题。只有经常与自己比,尽可能地不断进步,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快乐的资本,快乐也才会成为人的一种“习惯”。
快乐还是热爱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从来都不相信,一个不热爱自己的人会真的能够持久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往往是,一个懂得自爱与自尊的人,才会真的可以始终如一、义无反顾地热爱与自己相关的一切,家人、朋友、儿童、花草乃至狗熊。这种热爱表现在生理上,便是年轻和动人。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时期保持笑容,对人的外貌和性格不可能不发生内在的影响,一般地说,在面貌上流露出的情感是最真切不过的,它们流露惯了,就会在脸上留下持久的痕迹,一个总皱着眉头人是很难有一张舒展的脸的。而一个快乐的人也将是富有魅力,这种魅力也将通过他人反作用于自身,使得自己更加从容而自信。
从心理上来说,快乐是对自己的热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宽容。一个与自己过不去的人,是很难放过别人的,一个人心理上的伤疤是很容易映射到人际关系中的。柏杨先生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便提出了“男人一过三十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论生活怎样艰难,一个人都不应该一脸春秋战国地影响天气,影响环境,影响他人的心情,从这个角度看,微笑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别人负责任。因为,微笑象一切其他情绪一样,都是颇具传染性的。
也许更重要的是,快乐会造就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产生一种力量,一种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的力量。往往是,如果一个人决心获得某种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幸福,这就是心态产生的力量。心态可以说是发生在我们体内几百万条神经作用的结果,也即在任何时间内的感受,而快乐就是使这“几百万条神经”兴奋起来的火种,一种不息的火种,廉价而又无价。
习惯快乐
有一个试验很说明问题。鉴于新从业的人寿保险业务员有75%在最初几年都会辞职(因为他们受不了别人的拒绝),一家著名的保险公司很想雇用一些表现更好、更稳定的业务员,于是便找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出谋划策。心理学家对保险公司老板说,面对别人反复的拒绝仍能保持乐观,这种能力在成功的推销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他断定,在他的“乐观尺度”上得分高的新业务员,最初两年的业绩将高于其他同事40%以上。这位老板接受了他的建议,以“乐观尺度”上的得分为基准,雇用了一批新业务员,这个特殊的“乐观小组”在正常的筛选过程中都不及格,但其第一年的业绩却比通过“正常筛选”而乐观程度稍逊的同事高出20%多,在第二年里更是高出几乎60%。
基于这种认识,心理学家甚至建议人们有时不妨假装快乐、假装幸福、假装英俊,而事实多半也支持了他们的“馊主意”,那些这样去做的人大都改变了心境,改善了业绩,也随之改变了命运。在这方面,埃莉诺?罗斯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轻时代的埃莉诺相貌平平,自己一度也很自卑,很忧郁,但富兰克林?罗斯福却不这样看。在他看来,埃莉诺是个非常有内秀的女孩子,也有着独特的气质,具有魔法般语言能力的富兰克林的话深深打动了埃莉诺,从此她便试着把自己看作一个与众不同、身心开朗的女子,渐渐地,她身上快乐的一面盖住了忧郁的一面,自信的光芒了遮住了自卑的窗口,经过“心理整形”的她很快便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来,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有气质、最有才华、对社会生活也最有影响的第一夫人之一。
就像有白昼必然有黑夜一样,一种公平的生活必然不会永远给你阳光,许多时候,问题不是出在命运上,而是出在心态上,出在你看问题的方式与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在一些部落里,脸上有刀疤的男人会被认为是勇敢的人,因为那象征着他们敢于斗争,也不畏惧失败,而在城市生活中,同样的伤疤却可能使人自惭形秽。
如果说伤疤影响人的心理还可以理解的话,一些人的“幻想式丑陋”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看起来条件很不错的人,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在一项调查中,人们吃惊地发现,有90%的学生对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或者说缺乏自信。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有低估自己的倾向,而正是这种低估,往往影响到人们的心态,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交往,也影响到快乐的“定居”。
斯宾诺莎说得好,“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一种对自己的道德,也是一种对他人的道德。人们大都喜欢阿庆嫂,但却很少有人喜欢祥林嫂,这是因为,我们也许有不善待自己的自由,但我们却没有影响别人心情的权力,即便嘴上不说,在潜意识中,也几乎没有人真的喜欢有人来影响自己的心情。
从本质上说,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是一种无条件的心理感受。一般说来,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会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一个奴隶,正如R。史蒂文生所言,“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主人和奴隶,哪个更有力量,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今天,你笑了没有?
备忘录:
有位哲人说得好,“甚至一声大笑也比一切哲学伟大,有人对生命大笑时,他就懂得了生命。”
心理学家指出,有90%的疾病是心理上的,是可以通过“开心”治愈的。
如果问快乐在哪里?我想最好的回答是:“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拥有快乐的心,就会有快乐的人生。快乐不需要理由。
快乐是一种令人很舒服的磁场,也是一种增强生命力的正向能量。因此,快乐的人是最美丽的……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每个状况都是一个选择,你选择如何响应,你选择人们如何影响你的心情,你选择处于好心情或是坏心情,你选择如何过你的生活。
…
3对着压力做鬼脸
…
研究压力于人类身心影响最有名的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影响。
身体的抗议
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他发现很多来内科、神经科看病的“患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症,与其说他们头痛、失眠、胃溃疡、胸闷,不如说他们患上了“心身疾病”或者说是一种压力病,因为压力太大导致身体出问题的人大概要占到30%之多。而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就更令人惊讶了,据悉,在美国,约有75~90%的人看病是和压力有关。
对此,有心理学家指出,压力具有一种身心互动的“个性”,它不只会埋藏在内心深处,更常借由身体传达抗议的心声。如果一个人对压力不予理会或不会排解的话,压力就会逐渐变形,并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健康。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十大死因里的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都和长期压力加剧心脑血管的负担有关,那些有时间紧迫感、怀有敌意与高度竞争心的人,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机率竟然是一般人的7倍,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则是一般人的两倍。
不仅如此,压力累积,如果又没有出口,有的人就会走进死胡同,甚至钻进绝路。一项针对东南亚人的统计显示,2002年自杀占青年人死因的排名已上升到第三位,占中年人死因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很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竞争过于激烈,不安定感强,心理压力过大。与此相关的便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
从表面上看,不良的工作环境,不适应的工作岗位,不乐观的前途,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朋友圈,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有限乃至贫乏的娱乐生活和健康问题等,都是产生压力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真正的压力则来自不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信心不足。
一般来说,压力并不一定和职位、财富成正比,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说不,拿得起、放不下和事事求完美的人。心理学家称,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后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缓急,然后时间就不够,有压力的情况下,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样就会怀疑自己,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产生对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绪,沮丧和忧郁就会趁机冒出来。
过于敬业的人也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有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放心交给别人来做,怕麻烦别人,就容易觉得压力大。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人,当然备感辛苦。出人意料的是,研究发现,女人的焦虑往往超过男人。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由于女人们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她会考虑自己的工作、体重、人际关系还有感情),所以女人们比男人更经常感到压力。
环境的改变会使压力就此“转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女学生,由于功课压力大,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头疼不已,每天都要服药“减压”。后来,她移民到新西兰,课业轻松了,环境优美了,人际关系简单了,不仅功课总是第一名,而且再也不吃药了。压力小了,身体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抗议和示威了。
与压力一起成长
有朋友给我来信,问如何去除压力,我对他说,去除压力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压力永远都不会消失,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无从逃避。一个人,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会有压力相伴,不同的只是性质与强度。事实上,迅速摆脱压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摆脱的只是对压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压力的减轻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许多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对此,一位老中医曾感叹道,中国人面对疾病常有“断根”的观念,事实上,面对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之融洽相处,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发病,什么人或事带来压力,如何避免,如何应对。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是对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的诸种因素,而是我们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因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