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浮:浮在水面的泡沫,休:休息。极言把生死看得极轻微、极平常。
(9)豫谋,指物至而应,不预先谋划。
(10)信矣而下期:守信而不要求必定兑现,即不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一切顺乎自然。期,
必。
(11)罢:同疲,疲劳。
(12)邪:邪妄、邪僻。庄子认为,至德之人超越悲乐,如果陷进悲与乐的感情纠葛,必使德性
流于邪僻。
(13)道之过:喜怒不忘,就不能顺天道而行,反而以天道为过错。
(14)一而不变:要持守道而永不改变。一:指虚静无为之道。
(15)忤(wǔ):违逆抵触之意。
(16)不与物交。不与外物相交接。淡:淡漠无心。
(17)粹:纯一不杂。
(18)形:形体。弊:疲困。精:精神。
(19)郁闭:郁结闭塞。水长久滞塞不流动,就要腐败发臭,变得混浊不清。
(20)天德之象:水通过流动保持清澈,天道通过运动而能永恒,故水有天德之象。
(21)养神:存养精神。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之平易和道德之本质。所以说:
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则平易不偏倚,平易不偏则恬淡无心。平易恬淡,则忧
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所以说:圣人
生时顺自然而运行,死时随物象幻化。静止时与阴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
体合流。不会成为幸福之先异,也不会成为灾祸的开端,与天地阴阳相感而
后应,为外物迫使而动,不得已而后兴起。去掉智谋机巧诈伪造作,遵循天
理而行。所以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人非难,没有鬼神责备。生时
如同泡沫,死时如同休息。不思虑,也不预先谋划。明亮而不耀眼,守信而
不要求必定兑现。睡觉时不作梦,醒来时没有忧愁,其精神纯一下杂,故不
疲劳。虚无恬淡,就与自然之德性相合。所以说: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
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所以,心里没
有忧愁与欢乐,是道德之最高境界;持守虚静无为之道永不改变,是静之极
致;于外物无所抵触,是空虚之极致;干外物无所违逆,是纯粹之极致。所
以说:身体辛劳而不休息则疲困,精神运用而不止则会使用过度,使用过度
就要枯竭。水之本性,不混入杂物则清澈,不去搅动则平静;郁结闭塞而不
流动,也不能清澈,水具有天德之象啊。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虚静专一
而不改变,恬淡无为,运动与天道同步。这就是存养精神之道啊。

夫有干越之剑者(1),押而藏之(2),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

(3),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4),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5)。纯素之道,唯神是守(6);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7)。
野语有之曰(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9)。”故素也
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10)。

'注释'

(1)干越,干为吴国,越即越国,为春秋时东南方两个强国。因以铸剑闻名于世,故其剑为人所
珍视。
(2)押(xiá):盛物的匣子。
(3)四达并流:形容精神四面八方通达并流无滞碍。
(4)极:极点、尽头。际:交会,会台。蟠(pán):遍及。
(5)同帝,同于天帝。这句意思是说精神象天帝那样无形无象而又无所不在,成就化育万物之功。
(6)纯素:与纯粹义近,只是更强调素质、本性之纯一不杂。庄子认为:要执守这纯一之道,唯
在侍守精神,使精神专一,不为外物牵流,本性之道也就得以持守了。
(7)天伦:自然之理。
(8)野语:谚语。
(9)精:精神。
(10)体纯素:以纯素为体,真人:得道者,与至人,神人相近。《大宗师》篇对真人有较详细
描述,可参看。
'译文'

藏有吴国和越国所造宝剑的人,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不敢轻易使用,
它是珍宝中至贵的,精神向四面八方通达交流无滞,无所不至其尽头,上与
天交会,下遍及大地,生化哺育万物,没有形象可见,它的名字就叫同于天
帝。纯粹质朴之道,只有精神专一才能持守;持守而不遗失,使与精神合为
一体;能精通这合一之道,就合乎自然之理。谚语说:“多数人看重利,廉
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着重精神。”所以,所谓素质,
就是没有杂质混人;所谓纯粹,就是不使其精神亏缺,能以纯素为体的人,
就称为真人。


缮性

'题解'

本篇取开头二字为题,与题意相近。内容简短,主旨在讲自性复归的道德修养问题。
从形式上看,与《刻意》篇有相似处,但具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又有很大差异。本篇在论述
道家理论中,还吸收和参杂某些儒家主张和《管子》书中《内业》、《心术》篇的思想,
表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段,提出要自性复初,不能靠俗学,而要“以恬养知”,有
知而不用知,持守自性。认为礼乐遍行,天下就会大乱,第二段,讲述上古之人处在浑沌
蒙昧之中,与白然绝对同一,这是自性复初的理想境界。后世道德不断衰落,世与道相丧
失,民心惑乱,难以恢复。第三段,讲述古人存身、养德、正己,以及处富贵与穷约皆能
无忧之道德境界,并与热衷功利,相争不息的流俗相对照,使人觉悟。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

民(3)。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
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7),仁也;
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8),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9),乐也;信行容
体而顺乎文(10),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11),德则不
冒(12),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释'

(1)缮(shàn)性:修治修补本性。俗学:指道家之外的百家之学。
(2)滑(gǔ):借为旧,治理、疏导。欲:由外物引起之情欲、物欲。俗思:以追求名利为目标
的通行观念。
(3)蔽蒙:与蒙蔽同义。指为百家之学说和通行观念所欺蒙,而迷失大道。
(4)恬:恬静淡漠,知与智通。
(5)无以知为:虽有知也下以智谋治事,而持守恬静质朴之性。
(6)和理:和为恬静淡漠之性,理为自然之理,二者皆出于本性。
(7)德无不容: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
(8)义明:义理分明。
(9)中:心中。纯实:力仁义所充实。反乎情:仁义发乎中而与外物应和,又返回自身,与性情
和谐愉悦。
(10)信行容体: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容举止。
(11)彼正:天地人物各自正其性命。蒙己德:把己之德行隐蔽起来,不可炫耀滥用。
(12)冒,覆盖。
'译文'

用世俗之学来修治本性,以求恢服本来的状态;用通行的观念调整情欲
物欲,以求达到明通;这就叫作受蒙蔽之人。古代之修道者,用恬静淡漠来
畜养真知,虽有知也不用智去治事,叫作用知来畜养恬静之性。真知与恬静
之性交互涵养,中和之德与自然之道就由其中生出。所谓德,就表现为中和
之性;道,就表现为自然之理。德行弘大深远,无不包容,就是仁;行道无
不合于理,就是义;义理分明与物相亲,就是忠;心中为仁义充实,又与外
物应和愉悦,就是乐;信义之行表现于仪客举止而顺乎自然之节文,就是礼。


礼乐普遍推行,天下就要大乱了。任天地人物各自正性命,把自己的德行隐
蔽起来,才不会用己德覆盖一切,如果用己德覆盖一切,则万物必失其本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与一世而得澹漠焉(2)。当是时也,阴阳和静,
鬼神不扰,四时得节(3),万物不伤,群生不夭(4),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
之谓至一(5)。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6)。逮德下衰(7),及燧人、伏牺始
为天下(8),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
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9),■淳散朴(10),离道以善,
险德以行(11),然后去性而从于心(12)。心与心识知(13),而不足以定天下,然
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4)。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
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15),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
由兴乎世(16),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
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17)。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
也(18),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19)。当时命而
大行乎天下(20),则反一无迹(21);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22),则深根宁极而
待(23);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1)混芒:浑沌蒙昧的淳朴状态。
(2)澹漠:恬静淡漠。与:通举。
(3)四时得节:四季变化与节令相应相合。
(4)群生不夭:各种生物都能享尽天年,而下会夭亡。
(5)至一:人与自然绝对同一的境界。
(6)莫之为:无为而自成。常自然:常与自然相合。
(7)逮:及。
(8)燧人:燧人氏,传说为远古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领袖。从他以后人们开始用火和熟食,推进
智力的发展。伏牺:伏牺氏,晚于燧人氏,据说他始画八卦,制造鱼网和驯养动物。
(9)治化:治理教化。流:风尚。
(10)■淳散朴:使淳厚变浇薄,使质朴离散。■(xiāo),又作浇,浇薄之意。
(11)险:危险不平易。
(12)去性:舍弃本性。从于心:心为知,听从智力的支配。
(13)心与心识知:人们以己心去窥测对方心思,此为相争之源头。识知,窥测对方心思。
(14)益:增漆,博:广博。指旁征博引以充实其说。
(15)这句意思为:世风愈下而大道愈失,大道愈失而世风益下。
(16)道之人:明道之人,圣人。
(17)隐故不自隐:圣人之隐不同于山林隐士之隐,不是故意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是圣人之道德
不为世人所认识和实行。圣人虽处世上,无有识者,与隐无异。
(18)伏:隐匿。
(19)时命:所处时代与所遭命运。
(20)当,合。
(21)反一无迹:复归于人与自然同一境界而不留形迹。
(22)穷:困穷不通。
(23)深恨宁极:深扎自性之恨以固本,求宁静淡漠之极以安心。让处乱世之人深藏缄默以待时。

'译文'

远古之人,处于浑沌蒙昧状态中,举世之人都恬静淡漠无所求。在那个
时代,阴阳调和平静,鬼神也不扰乱,四时变化与节令相合,万物不受伤害,
一切生物都能终其天年而不夭亡,人虽然有智慧,却无有用处,这就叫人与
自然的绝对同一。在那个时代,无为而自成,还常与自然之道相合。及至德
性衰落,到燧人氏、伏牺氏治理天下时,只能顺民之心而不能达到与自然的
绝对同一。德性又衰退,到神农,黄帝治理天下时,只能使天下安定却不能
顺民之心。德性又衰退,到尧舜治理天下时,兴起治化教化之风尚,使淳厚
变浇薄,使质朴之性离散,背离大道以求善,危及德性以尚行,然后舍弃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