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得知,除8号机误入海参威外,其余15架飞机全部坠毁在中国浙江、安徽、江西等地,75名机上人员跳伞后,有8人落入日军手中,其余67人大多被中国军民营救。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1号机上的帕特尔和勃莱茂尔离开飞机后,落入浙江临安苕云区的山上,与杜利特尔失去了联系。次日清晨,他俩被当地抗日自卫队员发现,误以为是“轴心国”(日、德、意)人而将他们捆住。正当他们用英语陈述而无法让对方听懂时,匆匆跑来一位18岁的小伙子。这位名叫朱学三的乡村教师粗通英语,很快搞清了帕特尔和勃莱茂尔的身份。误会很快消除,帕特尔等人被护送到浙西行署,5位战友平安会面。
杜利特尔跳伞之后,落入田中的粪池,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救助,并护送到浙西行署。
6号机上的华特、韦力姆斯、赛洛、赛司洛、史密斯落在了浙江三门湾的海里。当晚,他们游泳上了岸。见有一间农舍亮着灯光,便摸进了这户人家的猪羊棚。户主麻良水和赵小宝夫妇将他们请到屋里,煮鸡蛋给他们吃。
日本兵得到风声,上岛搜查,麻良水急中生智,将美国人藏进了夹墙。第二天,良水雇了一条舢板,载上换了装的美国人,避开了日军的封锁线,将美国飞行员送到了安全地段。
3号机上的领航员奥苏克跳伞后落入遂昌山区,被当地百姓发现后,由刘芳桥护送出山。在那陡峭的山路上,刘芳桥且扶且背,步行了整整一天,终于将奥苏克护送到目的地。
最让美国人难以忘怀的是陈省几、陈慎言一家。7号机在三门湾大沙村岩礁区坠落后,5名机上人员有4人受了重伤。闻声赶来的渔民将他们救上岸,紧急护送到三门卫生院抢救。由于卫生院设备简陋,院长任超民又向临海恩泽医院求援。在恩泽医院院长陈省几的安排下,他的长子陈慎言医师和妻子张雪香护士立即上轿,急行8个小时,从百里之外的三门卫生院将5位飞行员拉回。在陈慎言一家和美国随队医师华特的精心护理下,特维伯、麦克罗、克雷文的伤势很快稳定,随后,陈慎言又与华特一起,成功地为生命垂危的劳森施行了锯腿手术。
为了保证美国伤员的安全,在浙江省政府的安排下,由陈慎言医师护送他们去重庆。途中,接受了重庆方面的指令,转道向昆明进发。这次护送,长达两个多月,陈慎言半年多后才回到家乡。
为了感谢陈慎言一家的救命之恩,1945年3月,美国国务院邀请陈慎言赴美留学。劳森回国后,写下了《东京上空30秒》,文中以大量篇幅对陈慎言一家的救命之恩作了详尽的陈述。
……
幸存者不忘救命情
帕特尔大陆寻恩人
杜利特尔轰炸机队成员被中国人民营救之后,陆续回到了美国。一部分飞行员重新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中。有些人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杜利特尔轰炸机队的战友们重新会聚在一起,45名幸存者成立了杜利特尔轰炸机队协会。这个协会后来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威望极高的社会团体。
杜利特尔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庆典活动。当年的战斗英雄在和平年代纷纷退役,杜利特尔后来成为一家私人空间工业的总经理,其余队员也成为房地产经营家、企业家、银行家……每年三、四月间,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哥伦比亚这是当年组建轰炸机队时的报名、集训地。老队员们发表演说、撰写回忆文章、到各地演讲。每一次聚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缅怀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久而久之,中国人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在美国已经家喻户晓。
1984年4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时来到复旦大学演讲,他也充满深情地提到了这段历史。里根说:“当法西斯军人席卷亚洲的时候,我们和你们并肩抗敌。杜利特尔将军率领轰炸机队飞越半个地球前来助战,有些飞行员在中国上空机毁人伤,你们把他们藏起来,照料他们,给他们包扎伤口,你们救了他们很多人的性命……”
各地报刊发表了由新华社播发的这次讲话。一位中国老人留意到了讲话中的这一细节。
他叫曾健培,当年也参与过营救美国人的行动。5年以后,曾健培突然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了杜利特尔在美国接受总统和平奖的消息,再一次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为了与美国朋友续上联系,他给杜利特尔将军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对杜利特尔得到的荣誉表示祝贺,并告诉他,自己曾参与过救助11号机飞行员,询问机长格兰宁、副机长莱德等5位朋友的下落,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家庭地址。
由于没有杜利特尔在美国的地址,这位47年前当过军邮站主任的“老邮政”在信封上写下:美国,华盛顿邮政总局转杜利特尔将军收。”信寄出去不到一个月,曾健培便收到了杜利特尔的回信。杜利特尔在信中说:“谢谢你们已经为时过晚,在1942年4月间,由于中国人民的勇敢,我们当中有许多人的性命才能保存下来。”在这封信中,杜利特尔告诉曾健培,11号机上的格兰宁、莱德和噶登纳已经阵亡,波尔茨和凯柏勒幸存于世,同时告诉了他们的地址。
从此以后,精通英文的曾健培与美国朋友续上了中断47年的友情,充满激情的“飞鸿”成为跨越太平洋的感情桥梁,两国老人将为异国朋友写信视为最大的乐趣。
就在曾健培与波尔茨等人频频通信的时候,一支寻找中国恩人的队伍开始在美国整装待发。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总裁副穆恩是杜利特尔将军的朋友。自从听说过中国人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后,他便产生了一个念头,要到中国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不久前,穆恩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组织这次活动的动机,他说:美国还从来没有对中国人民为它做过的事说过一声“谢谢”。
在穆恩的组织下,一支5人考察团于1990年9月来到中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找到中国恩人,并确定参加1992年赴美参加50周年庆典活动的人选。
当年号机上的领航员帕特尔代表40多位杜利特尔机队的幸存者,参加了这次寻找恩人的活动。
美国考察队的到来,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浙江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派出陈文林等干部随同考察。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考察团分别在临安、三门、临海、遂昌等地找到了几十位当年参与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中国老人。这些中国老人当年并未有丝毫的图报念头,隔了48年之后,他们依然以淳朴和友谊迎接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客人。
令帕特尔兴奋不已的是,当年营救他的朱学三老人还十分健康,当朱学三取出一块腕章递给帕特尔时,帕特尔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帕特尔与朱学三分手之际,从手上摘下了这块表明身份的铂质腕章,送给朱学三留作纪念。想不到事隔48年之后,这块腕章依然被朱学三珍藏。
这次中国之行,为18个月后的中美老人重逢奠定了基础。
涉重洋会见老朋友
叙旧情又写新篇章
1992年3月13日,一架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徐徐降落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机场。5位中国老人陈慎言、朱学三、曾健培、赵小宝、刘芳桥走下飞机舷梯之后,穆恩先生夫妇和杜利特尔协会的代表立即迎上前去。
这是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聚会,这是一次超越民间范畴的交往。
几乎所有的美国公民都知道了中国恩人的来访,在飞机上,在雷德温市圣·詹姆斯宾馆,在湖城中学,在丹佛空军学院……中国老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超乎寻常的欢迎。
5位中国老人平均年龄77岁。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100多位医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几位美国老太每天一早便赶到中国客人的下榻处,为中国朋友烹饪可口的早餐。在中国老人的居住地,时常有人打电话来询问:能不能上我家住宿?能不能让我为你们驾车?……美国人民把中国老人视为英雄,视为恩人,为英雄和恩人服务是一种荣幸。
帕特尔和科尔来了,他们是当年1号机上的战友。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朱学三,他们激动得紧紧拥抱在一起。
特维伯、麦克罗、克雷文也赶来了。这3位当年受到过陈慎言一家救护过的美国老人,一眼就认出了陈慎言。特维伯拉起裤脚,指着小腿上的伤疤说,这腿伤就是在恩泽医院治好的,我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恩人。82岁的陈慎言没见到劳森,不免生疑。当年陈慎言赴美留学,美国副总统杜鲁门接见他之后不久,是劳森亲自驾车将他接到家中。陈慎言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感恩节。劳森穿上中国式的长袍,舞起龙泉宝剑,向陈慎言献上中国绿茶。1990年帕特尔一行到中国考察之后,陈慎言又与劳森夫妇通了信。去年,劳森夫妇还来信说,他们盼望着陈慎言的再度访美。
见陈慎言询问,特维伯告诉他,劳森没能等到欢聚的日子,一个多月前,他已经离开了人世。听到这意外的噩耗,陈慎言潸然泪下。
当年6号机上的韦力姆斯(又译威廉斯)和赛洛也来了。他们向参加聚会的美国公众披露了当年麻良水将他们藏在夹墙中避过日军搜查的经历,所有的听众向赵小宝报以热烈的掌声。
凯柏勒也专程赶到了雷德温市。当年,他和战友波尔茨被中国朋友营救后,曾向曾健培要求喝一杯啤酒。这在战争年代里是一件难以满足的事。但是,曾健培很快让同事设法搞到了一瓶“上海”啤酒。这一次凯柏勒特意在欢迎会的桌上摆齐了50瓶美国啤酒。凯柏勒对曾健培说:50年前,您让我们喝到了我们一生中最好的啤酒,我就以这50瓶啤酒来报答您,一年加一瓶利息。这一特殊的礼物和凯柏勒的幽默使曾健培乐不可支,在场的美国朋友也都开怀大笑。
3号机上的领航员奥苏克因故无法前来欢聚,他委派自己的女儿前来与恩人刘芳桥会面。奥苏克的信由他的女儿当众宣读。信中说,中国人民50年前的救命之恩他时刻铭记在心,这种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一定会永远发展下去。
3月23日,中国老人访美活动达到了高潮。这一天,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五角大楼会见了5位中国老人和被他们营救的8位美国飞行员。切尼对中国老人说:美国飞行员是英雄,你们救他们,也是英雄。当天下午,布什总统的亚洲事务特别助理帕尔在白宫代表布什总统会见了中国老人。会见结束之后,5位中国老人来到国会大厦,明尼苏达州众议员拉姆斯特德为他们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早一天为中美老朋友重逢而举行的集会上,还宣读了布什总统的贺信和杜利特尔将军的贺信。布什在信中说:这次欢聚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向中国善良的人们致敬。由于你们的人道主义的努力,轰炸机队的成员才得以重获安全。为此,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为自由和正义的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Number:6827
Title:点滴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激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