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67年的冬天(有人说是1868年的春天),邵尔斯在他太太的全力协助下,终于把打字机研究成功。
“今天,我内心的高兴远胜过任何人,”在简单的庆祝仪式上,邵尔斯太太泪光闪动地对亲友们说,“因为,我不但拥有了打字机,也重新获得我的丈夫。”她最后的一句话,当时没有人了解里面包含多少辛酸,除了她丈夫邵尔斯之外。
邵尔斯徐徐地站了起来,脸上没有一丝喜悦,向四周打量了好一会,才用低沉而带沙哑的声音说:“谢谢各位的光临和祝福!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里,不能使各位更高兴,更愉快,我很抱歉。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再来研究打字机,我决不会做的。这就是我的感想。”
Number:18
Title:爱因斯坦的脑仍在旅行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SCIE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当爱因斯坦在1955年4月18日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遗嘱,除将他的脑取出来用于研究外,他的遗体被火化了。随后,爱国斯坦的脑就像传说中终日在海上漂流直到上帝给予最后审判的荷兰水手一样开始了漫长的旅行,至今似乎还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结论。
直到后来成为《新泽西月刊》记者的史蒂文·莱维提出要寻求爱因斯坦脑研究的终局之前,爱因斯坦的脑失踪了近20年。史蒂文·莱维最后是在堪萨斯州维奇托城的一间办公室里找到了爱因斯坦的脑,或说是剩下来的大部分脑。它们“长眠”在一只玻璃缸中,封存在一个标有“哥斯达苹果汁”的木板箱里。
这间办公室归属于托马斯·哈维。他曾以一位病理学家的身份在爱因斯坦去世的普林斯顿医院托管爱因斯坦的脑。哈维曾将爱因斯坦的脑的大部分制成了切片,并分发给各行的专家们去研究。而在1978年8月以前,他未曾发表过任何一篇有关的研究报告,但当时他说希望在“大约一年”后将公布有关的研究结果。
3年已经过去了,一本由马克·奥斯海克撰写的科学小说《爱因斯坦之脑》已经问世。但世人仍没有看到任何一篇论述奠基现代物理学的“智囊”爱因斯坦之脑的神经解剖学科学论文。询问这类的研究报告何时能与公众见面看来已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了。
现在,哈维已从维奇托迁居到密苏里州的韦斯顿城。他对爱因斯坦的脑之研究仍没有在纸上成文。他没有可靠的资料来完成这项工作。当问及他的论文可能做出什么样的结论时,哈维说他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对于这项研究我有我的看法,但还不充实”。其他一些专家研究爱因斯坦脑切片的结果显示,“除了因年龄而产生的一些变化外,其他全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哈维留有“数小块”爱因斯坦的脑,但他谢绝说出它们现在的确切的保存地点。他说,爱因斯坦的遗产经纪人对它们毫无兴趣。至此,这场猎奇但毫无收获的纠葛只好听任“上帝”去评判了,而那位为爱因斯坦之脑寻迹查踪的记者莱维现也已迁居纽约了。
Number:19
Title:闪电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
Date:1981。2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比得上猛烈的雷电交作那样动人心魄。狂风暴雨鞭挞万物,雷霆无情地怒吼,枝状闪电则把天空照得一片明亮。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的闪电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闪电可将空气中的一部分氮变成氮化合物,借雨水冲下地面。一年当中,地球上每一公顷土地都可获得几公斤这种从高空来的免费肥料。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谁受到袭击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防雷击须知
不要站在大树下。
不要让自己成为四周最高的物体。
放下所有的金属物件。不要骑自行车。
不要使用电话、水管或须接上插头的电器。
远离门、窗、暖气炉和炉灶、烟囱。
屋内最安全的地方,是楼下最大一个房间的中央。
最后,有一件事可以聊以自慰:等到你看见闪电时,它已经打不中你了。
Number:20
Title:吃土服石趣谈
作者:白忠懋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只要留点神,就会看到雌鸡有时会啄食屋脚的墙皮。鸡食并不缺少,为何还去吃石灰呢?是因为石灰的味道胜过了粮食吗?不,那是因为在产卵期间需要补充钙质,吃了免得生软壳蛋。
人类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呢?有的,那就是吃土和石。
铺马路的沥青谁都见过,可是想不到那东西能果腹。非洲有些部落却把产于湖底的油性沥青粘上当做可口的食品。
太平洋巴布亚人的食谱中,也包括几种岩石。当然,他们不像鳄鱼那样吞下石块,当做“压舱石”,而是磨成粉以后才服用。
澳大利亚某些岛屿上的居民,在喜庆日子的宴席上端出各种粘土,有白色的、蓝色的,也有翠绿色的。据吃过的人说,这种高级食品有健脑提神之效。
白粘土在苏联远东地区被称为“土酸奶油”,色泽洁白,很像冻肉。地质学家认为:它是淡色玻质熔岩的风化产物经过再沉积形成的。它可以单独食用,也可掺在鹿奶中吃。
伊朗的马加拉特粘土和上述白粘土一样,润白如玉,香味浓郁,吃起来味道像白脱油,被视为难得的佳肴。
意大利有一种传统的食品叫“阿利卡”,用小麦掺上泥灰岩制成。这种岩石是从维苏威火山附近采集来的。食品中有了它,吃起来就酥软可口了。
在我国,也不难找到吃土服石的例子。河北、陕西和甘肃等省,有不少人把姜石研成粉来服用,或投入缸中饮用,以此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据统计,单是河北一省服用姜石者多达万人。姜石即所谓“黄土结核”,内含多种微量元素(碘、硅、锌、铜、锰、钴、硒等),都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其中硒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姜石早在唐代已被当做治疮毒的药物。
山西临汾县有的妇女喜食煤块,她们能区别什么样的煤好吃,什么样的煤不好吃。在陕西乾县的农村里,有的育龄期妇女特别爱吃红粘土,少的能吃三五两,多的能吃1斤以上,并自述能顺气化食。为什么爱吃呢?回答很简单:“跟男人吸烟一样。”这种粘土不是到处都有,必须去山里寻找。经了解,她们专门选择蒙脱石集中的第4纪下部土壤层中的红粘土。这些妇女嗜土成瘾,无非是体内的需要所造成的。泰国中部农村里有位爱吃土的青年,叫通裕·扁乍,15年来把当地一种粘土当做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来他在3岁时患了疳积病,虽经多方医治,均无效果;后来吃了当地的粘土,毛病竟霍然而愈。从那时起,他就吃土成瘾了,一天不吃,浑身无力,还因此大发脾气。看来,他所吃的那种粘土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正是他所缺少的。
我们知道,有些疾病是和体内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有关。牲畜的饲料中如铜含量过多,就会患地方性运动失调。人所吃的地方性食物中含钼量过高,就会得地方性痛风病。东北有名的克山病,正是由于自然环境中造成的食物中缺硒引起的。有些癌症如食道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与环境中的硒成分含量有关。
当然,还有一些奇怪的食癖,如吃肥皂等等,不能统统解释为补充膳食中某种微量元素,而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异嗜症了。
现在吃土石的现象已为医学、地质研究者所重视。深入地研究下去,可以丰富环境医学、营养学、药物学、流行病学及生物医学的内容。这种特殊的习俗本身蕴藏着不少科学信息。
Number:21
Title:人能“冬眠”千万年吗
作者:王曙
出处《读者》:总第11期
Provenance:《科学与未来》
Date:1981。9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自然界,很多生物都有贮存生命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