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秦朝当皇子-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武艺精湛也是可以。不过大部分武艺精湛的前两关自然过去不难,这个,可能有些前两关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汉。扶苏也算这个可能一次机会。看看是不是能捡漏什么的,毕竟,战场之上的搏杀往往简洁高效倒也未必一定是那体力好的。

还可以是箭术好的。弓箭手从来都是高级兵种,算是古代的技术兵种。一个合格的长弓手,往往需要花费长达至少一年的时间。扶苏当然没那时间,只有大规模使用弩手。不过弓手总是必须要吸收的,速成一些有一定水平的,自然为妙。

除去这些,留下的人扶苏也没想放过。告诉他们,不要沮丧。本郡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真有本事的,总能找到活计。毕竟,鸡鸣狗盗之人也能发挥作用嘛!

这最后一部分吸收渠道,自然就是特科的。倒不是扶苏刁难特科,让特科在最后选人。而是因为特科的业务需要,并不一定会和军方抢起人来。比如鸡鸣狗盗之辈,这些出自市井底层的人往往奸猾狡诈,军方是绝对不会喜欢这种人的。因为军中自有军法,一些奸猾之人自然不会那么方便管理,到时候搞不好还要“借汝人头一用”来立威,白白浪费训练的资源。

但特科就不一样了。特科是情报机构,也许会有武力行动,但这绝对不是主要。特科干的是情报的伙计,业务的开展也趋于多样化。有打探消息的,有传递消息的,有潜伏侦查的,有暗杀扫除障碍的。还有许许多多只要利于工作开展的阴暗手段,这些都是特科的业务方向。

自然,老实巴交的人未必就适合特科。奸猾狡诈的人或许还能满足特科的需要!至于担心奸猾狡诈之人对特科造成不利影响,那绝对犯不着。特科这种强力的情报机构从来只有整人的,怎么可能在大本营被区区小刺头影响。

这征兵募军开展得如火如荼,扶苏另外一桩事却不得不耽搁下来。不过转念一想,扶苏却是将这件事再推后几天。这事,便是吏员的补充招募。

第八十二章:练兵长城两不误【二更完毕】

【啥时候日红票能突破五十呢……】

秦朝的体制可以说用简洁来形容。尤其是基层,在秦朝的基层自然是县一级。比起后世动辄一县数千公务员,扶苏治下以善无县论,六曹吏不过五十止,加上各个有秩、啬夫、三班捕头少吏级别的人只区区不过一百人左右。也就是说,善无县署的吏员,有编制的佐吏不过六人,少吏不过百人。其余非正式编制在官署工作的公人如捕役、快手。这些小吏是被官署承认,约有百人,算是官署的强力机构。

一个需要管理数万人疆域的基层机构,只用两百多人去管理。扶苏不知道是该用庆幸还是该用担心来形容。

尽管扶苏担心官署人手不足,可却只能按下去。毕竟扶苏的精力有限,征兵募军的工作就已经很麻烦了。其余的再去动,就更难为人了。毕竟,官署的动作一举一动都是万千人瞩目的。别看扶苏一个官员都没动,可实际上吏员们和基层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动这个,搞不好就能让底下全都动了起来。

说到底,此刻,还不是扶苏用科举之类手段的时候。

募军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优厚的待遇,不少家中养不起的余丁便开始琢磨着主意前来应征。前面几天,扶苏发动礼曹配合着军营的募军行动,彻彻底底地给募军行动宣传了起来。什么最低的公士一年五十石粮饷,一颗首级军功能换得的奖赏有多少多少分外优厚。又是一丁入伍,家中享受军属身份,妻子女免除口赋,田租降低一半。

这些属于官署的政策在军营之中没有颁发,却是官署兵曹、礼曹、军营文职军官一起发动起来宣布的。

听到这般优厚的条件,整个善无县和郡城的男丁几乎都动了起来。

从最初的两千多号人一下子增加到了五千余人。接连几天,军营门口都是络绎往来,摩肩接踵。

这年头还不是宋以后军人卑微,在秦代武官的社会地位时不时还是超过文官的。尤其在民间,对缺少上升渠道的小老百姓而言,参军入伍,厮杀博取军功来光耀门楣几乎是唯一的渠道。至于文职,大多被豪族把持小老百姓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所以,征兵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整个善无县几万人能听到消息的,几乎来了一半。

百姓对扶苏此次征兵的热情超乎了扶苏的预料,不得以,扶苏不得不再次压缩参军的名额。毕竟,此次约莫有八九千余人通过报名。在实际择选的时候却被卡了下去,比例被卡到五分之一的程度。也就是说,此次在善无县的征兵名额约莫两千人。

在雁门其余县,扶苏还有一千五百人份额征兵过去。另外,在云中郡,扶苏征兵一千五百人。在代郡,征兵一千人。云中郡只征一千五百实在是因为扶苏透过雁门去遥控云中并不够强力,只能勉强做到政令贯彻的程度。更何况,云中郡更多只近乎于一个军事边郡的存在,人口比起雁门要少上许多。而代郡,有赵家在。扶苏征兵估计根本不会达到雁门这个程度。一千人,七七八八差不多了。

这么说来,在雁门扶苏征兵三千五百人。在云中、代郡征兵两千五百人。总计六千人的兵力加上在代郡可以直接指挥的这部分四千余人的部队。扶苏直接可以控制的兵力将达到万人。

初步,扶苏可以估摸新兵训练一完毕,便可以抽调到长城去了。

始皇三十七年八月三日。雁门,善无县。

看着热闹的百姓目送着最后一支曲离开雁门,满眼复杂的目光。这一支曲所属的云中郡防卫部队便是云中郡一直以来驻扎在雁门的军队,对于他郡的兵丁保护着雁门,雁门的百姓自然是百感交集的。可随着这一支强兵的离开,雁门的防卫便只能在寄托在自己的子弟兵手中了。

在善无城西城,已经只余下寥寥几个看门的兵丁。

扶苏不喜欢军队在城中驻扎,一来扰民,二来新兵看着外面的花花世界未必能耐得住寂寞。而且,扶苏也不希望给新兵多好的坏境。多多磨砺总是好的,扶苏费了这么多心思给了这么多优厚待遇,不是用来养一群大爷兵的。

六千新兵的训练,对扶苏而言可谓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一干帐下闲了许久的将领:期泽、庆倪、羊牟齐齐都动了起来。官署的仓曹,兵曹一干吏目也是忙得脚不沾地。而其余各个曹吏也纷纷为此次行动做着辅助工作,任谁都知道,此次征兵的重要性。能把事情办好了,在扶苏眼前得了彩,这帽子才能带的稳,前程也才能更加明亮。

善无城外东去两百里便是扶苏此次大练兵的主要地点。也是后世大同市的方位!

大同的位置十分重要,自赵氏破林胡占据此地其时一直都是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来回拉锯斗争的热土。用一句官方的话说,那叫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融合之处。可实际上两边在这片土地撒下的鲜血不计其数。

扶苏在选择驻军地点的时候,有考虑直接将兵丁放到代郡去训练。在西陉关下直接威胁赵氏余孽,但最后仔细想想,却将地点定在了大同。

大同在此时没有这个名字,但并非是一片荒芜之地。

蒙帅逐匈奴,建长城的时候便在大同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出自《水经注》】。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匈奴乘秦末农民起义之虚占领了大同。

在扶苏没有打大同主意之前,这里便是一个中小心的军塞。有一定的基础,并不需要在新地点建设时的勘探。

而且,此处军塞也是长城的一个衔接点。东去是断断续续,保养不足的赵长城。西去便是修茸一新被后世诟病的秦长城。

扶苏在此处,一方面自然有驻军训练新兵的需要。另外,便是完成扶苏的另一项重大任务:长城。

秦长城被一个孟姜女弄得形象是狼狈不堪。而从实用主义来讲,萧何等一干幕僚对修筑如此庞大工程也是颇有微词。

长城的建造功效自然是十分显著,但同时,对百姓的骚扰和负担也是极大。军政方面需要百姓去服徭役,建长城尽管万千道理可未必会费时间和你说服,基本上直接强拉着去建设了。弄得根本没人去,躲避徭役的层出不穷,不得以最后才大规模从内地抽调刑徒。一直到扶苏送来五千余战俘这才换了人力之急。

人力是有了,可接着的问题有出来了。

雁门郡、云中郡、代郡的太守扶苏竟然把这活给揽了过去,而且嬴政还同意了!

这消息震惊了几乎整个长城军团,可此后,长城军团对此却是褒贬不一。

扶苏这么个二十来岁的娃娃,能把这么一个大工程给治理好了?便是雁门三郡风风火火地动作,不知就费了这娃娃多少心思了吧。

敢这么说的人自然是有底气的,这个底气,却是来自长城这极重的负担。长城军团是帝国精粹,后勤补给几乎就用了帝国的三分之一国力。若不是蒙帅在任期之间下大力气屯田,建设九原郡缓解了一部分压力。只怕帝国已经要考虑撤回大部分边军了。

这三分之一的国力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丢到了长城的修建上。长城的修建不是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因为是在边关战区修建,极可能随时就冒出一队匈奴游骑。要知道,修筑长城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工人的食物、生活物资对于物资奇缺的匈奴人而言,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啊。

也就是说,便是每个百姓都老老实实修筑长城任劳任怨进行高强度工作,也极可能被意志突出来的游骑给杀掉丢了性命。这种情况下,能将长城的修建进度保持住,不是老成持重本事大的,觉得办不了。

扶苏便是皇子,一个小年轻能有这本事?更何况,扶苏还有负责六千人的新兵训练!

第八十三章:应是凛然有正气【首更送达】

【拉拉拉拉………………】红票!

雁门郡、大同边塞。

在后世大同市的位置上,一座座军帐树立起来。一个中小关塞外,连绵而起的军帐上,一杆杆旗帜迎风飘扬。而最中间,最高的那杆赢字旗下面,便是扶苏所在的帅帐。

二十军功爵制下,身为皇子的扶苏军功爵自然是不低的,为左庶长。为军功爵中的第十级,这个是按照扶苏历次军功递升而来的。若不是考虑到扶苏而今区区二十出头的年纪,只怕一个大上造都是有的。

辰时的太阳还不甚猛烈,不过军营之中早就出操。仿造后世军训的启发,扶苏最初七天内别的不干。专门用来训练新兵的军姿。

古代军训,训操大多便是武艺、阵法的训练。对于纪律的坚持,大多是出于主帅的威严。扶苏希望能通过站军姿来给这群新兵教教规矩。

古代的军人抛头颅洒热血除了保家卫国,更多的则是求出身,谋上进。对于小兵而言,更多的是为了军粮军饷,若不是保卫乡里;大多数时候的军人提不起多少保家卫国的兴致。如此,古代的军人军纪可以说十分堪忧。在宋明之后的中国,军人可以用土匪来形容。好歹土匪还会讲究下次要来光顾,不会搜刮得彻底,可没有军纪约束的兵来了,大多是洗劫干净比土匪还狠。

靖康之前的西军可谓是宋朝仅剩的精锐,当方腊之乱发生后宋廷汴京百万大军成了金枪银杆蜡杆头,根本对付不了。不得以请动西军,却发现成了西军大发其财的机会。西军入两浙,平定方腊之乱的同时,军纪极为败坏,百姓痛恨西军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