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帝时,降曲阳泉,授于吉《天下真录》。章帝时,授于吉一百八十八
戒。安帝时降,授刘赦“罪福新科”。顺帝时降,授天师《三洞经录》。桓
帝时,降天台,授万年先《上清大宝》八洞诸经。明帝时,降嵩山,授天师
冠注之《新科》等经。唐高祖时,降羊角山,语言善行,唐公授命符。玄宗
天宝初,降丹凤门,帝亲享之兴庆宫,上又降语田同秀,以函谷所藏金甲相
传。又降语王元真妙真符。宋政和二年,降华阳洞天,授梁先生 《加句天童
护命经》。盖无世不出,先尘劫而待化,后无极而常存;隐显莫测,变化无
① 洎 (jì)——及,到。
② 过——过失。引申为责备。
③ 去——离,指距离。
… 页面 4…
穷,普度天入,不可具述。史云:老子西升之时,五色光贯紫微。昭王令大
史占之云:“当有圣人西去,千年之外,声教返北,此西化之兆也”。自昭
王甲寅至汉永平,累千年,为绩博物志云。唐高祖武德二年,普州人告善行
于羊角山,见白衣父老呼善行曰:’为我告唐天子言,为老君即其祖也”。
高祖因立庙;高宗追尊元玄皇帝;明皇为注《道德真经》。
宛邱先生者,服制命九得道。至殷汤之未世,已千余岁。以方传弟姜若
春服之,至百年,视之如一十岁童子。彭祖师之,受其方三首。此老君、宛
邱之出处,开引道教之源流也。
二仙华山传道
一日,老君与宛邱在华山论道,忽清风一阵,吹入堂中。老君谓宛邱曰:
“君知此风乎?”宛邱曰:“似有异人来此。”老君曰:“吾观仙箓,李铁
拐将欲成道,今日之来,乃铁拐问道也。即命二童候于山下。二童甫至,忽
见一人仙风道骨羽服,飘飘而来。二童趋近问曰:“君得非李先生乎?”李
曰:“是也。君何以知我?”二童曰:“吾奉老君命,迎君于此。”先生暗
喜曰:“老君知我,谅必于道有缘也。”乃向前行礼称谢,遂同二童登老君
之堂。
①
但见老君在上,毫光照曜 ,景星庆云。肌肤绰约,似闺中之处子;精神
充溢,犹襁褓之婴儿。次观宛邱,童颜鹤发,碧眼修眉,翩翩有道,意气融
融,保真气象,真天上神人,非人间凡骨也,先生趋拜,二仙答礼命坐。先
生再拜曰:“弟子山野鄙人,林泉末品,太池欲求上达,精微未臻。来追觅
仙踪,仰祈觉悟,幸蒙不弃,得睹仙颜,诚夙世有缘,三生有幸,倘悯弟子
斋宿之诚,问道之切,指迷大觉,则佩德殊深,感恩弥厚。方将拜跪,不胜
永怀之至,敢望坐乎?”老子曰:“居,吾与汝: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
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道无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
毋播尔精,毋呷尔性,息虑营营,乃可长生。”先生闻论,心花顿开,尘情
冰释,再拜稽首曰:“夫仙之道,天地之道也。”转拜宛邱。邱曰:“汝名
在仙籍,执此操修,不日可到,何必多求。”因命二童送行。先生再拜辞别。
二童送至迎所,相别而归。
铁拐独步遇师
却说先生自华山别归,复居岩穴深林,深会老子之旨,熟思宛邱之语。
运道益坚,用功益力。能出阴神,四方清逸,幽人闻风兴起,相与往来,多
求为之徒者。
① ②
一日先生与其徒论道,忽见祥光绕其户牖 。先生观之良久,乃曰:“此
气非常,必有异人降临吾室。”乃独自出斋散步。高山绝顶,见一鹰振羽高
岗,喟然叹曰:“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知其所止也。此鹰独
① 曜(y ào)——照耀。
① 户——门。
② 牖 (yǒu )——窗户。
… 页面 5…
③
立于此,诚为知止。即有清间弓矢之徒,惟嗟望耳;缯缴之巧,安能施乎?
奈何世人营营逐逐,争蜗角之虚名,觅蝇头之微利,自驱陷井,至死方悔,
④
岂不出此鹰之下乎?吾益有自儆矣。因口占一绝云:
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仞岗,何致恋尘埃?
吟毕,正见祥云缥渺,清气江洋,见二人跨鹤而来。向前视之,乃老君、宛
邱也。先生急忙迎拜。老子笑谓李曰:“观子今日之游,固然足以发吾昔日
之旨矣。”乃与李同至茅斋,先生再拜请教。老子曰:“为道日损,损之又
损,以至无为。游心欲淡,浩气欲养,与物自然无私矣。”因与李约曰:“吾
欲游西域诸国,欲偕汝行游。可于十日后,神驰吾侧,毋相违也。”言讫,
即同宛邱驾鹤望空而去,先生目送,啧啧称善,乃归茅斋。
⑤
不觉光阴易过,十日已周。乃呼其徒杨子嘱曰:“吾将出神,赴老君之
约于华山,留魄在此。倘游魂七日而不返。方可将吾魄化之。若七日未满,
当好为吾守此魄,勿使倾坏,以违吾言也。”嘱毕,静坐游神而去。
杨徒守尸误化
却说其徒受命守尸,加意防护,日夜不敢少休。及其六日,忽见家人驰
至,促之曰:“母病十分沉重,死而复醒,专待一见,可急驰归。”杨子大
哭言曰:“母病危急,师魂未返,如我去,尸谁与守。”家人曰:“人死固
①
无复生之理,况死已六日,其中肺肝必腐,犹望其生,是守胶柱之见 也!不
亦愚乎?况师以我合,亲以天合,孝与友固不能两全,而亲与师又岂容并大?
虽成我之恩,与生我者并重,其中并无缓急之分。纵终事之道,与受命者同,
②
其内不无常变之别。吾以为师六日虽不终期,失信之罪,犹可逭 也。倘亲一
旦告终,送死不及,终天之恨,其谁道之,不如便化其尸,速归事母,庶可
两全。否则非吾所能及矣?”杨子闻言,一心犹豫。但事既穷迫,不可得兼,
只得听之。乃具豆积薪,置尸其上,陈列祭品共輓章,涕泣再拜祭之。輓章
曰:
母病不可起,师魂犹未归;师言将待践,母命安忍违。舍鱼取熊掌,二者难兼之,
涕泣辞灵魂,华山好自依。
③
祭毕,燃火取豆抛撒其中。火烈薪多,尸骨须臾化尽。乃望空大哭一场而归,
其母已死。
铁拐托魂饿莩
却说先生神出华山,随老君西游竺乾诸国,厉蓬莱、方丈,遍游三十六
洞天。邀游数日之间,多得老君之道,乃欲辞归,老君笑而不答,为之偈⑤
③ 缯 (zèng)缴(zhu )——把丝绳绑在箭上,射鸟用。
④ 自儆(j ǐng)——自己觉悟而下犯过错。
⑤ 周——满。
① 胶柱之见——胶住琴瑟上之格,不能调节音调。比喻拘泥不知变通。
② 逭 (huàn)——逃避。这里指避免、逃脱。
③ 须臾 (yú)——片刻,极短的时间。
④ 风莩 (piǎo)——饿死的人,莩,同殍。
⑤ 偈 (jì)——佛经中的唱词。
… 页面 6…
而遣之归。偈曰:
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
先生辞归之期,正当七日,却来茅斋寻魄,毛发无存。徒亦不见。转身
见积薪之处。暖气腾腾,幽烟寂寂,始知身尸被化,深怨弟子背盟。游魂到
处无依,日夜凭空号叫。遥值饿莩之尸,倒于山侧,猛想老君临别之偈曰:
“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然此饿享之尸,即吾面目也。数固如此,何
必尤人?魂正无依,何暇择体?于是乃附饿莩之尸而起。饿莩者,蓬其首,
垢其面,坦其腹,跛其足,倚紫色拐杖而行。世传先生之形跛恶者,盖其附
饿莩之体,非其本原旧质也。先生既托尸而起,又能辟谷变化;将手中竹杖
①
以水噀之,成铁。人间多不知其姓名,惟以铁拐先生呼之。
仙丹起死回生
却说先生知其徒之母已死,乃自思曰:“彼守我之尸而不终者,迫于母
也。彼之母死而不克送者,累于我也。我不为之起死回生,彼将终身抱恨矣!”
于是,手提铁拐,肩背葫芦,迳至杨家。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
棺长恨,欲拔剑自刎。铁拐进前故问曰:“死生有命,不可强求。人子事亲,
生尽孝,死尽忠,棺槨衣衾,卜之宅兆,哀戚送之足矣,何必以死继之?”
杨子言曰:“我因吾师神出华山,令吾守魄,约以游魂七日不返,方可化之。
及守至六日,适吾母以疾闻,势不能待,竞化师魄而归。及归,而吾母已死。
是内不能尽孝于母,外不能尽信于师,母必以我慢命为不孝,师必以我之失
信为不忠。不孝不忠,众人耻于当时,君子羞于后事。天地罪人,世间废物,
速死犹晚,何敢生焉?”言讫复欲自刎。先生持之曰:“忠孝在于立心,君
心如此,则忠,所谓不忠不孝者,实大忠大孝也。吾因出游,得异人传授起
死灵丹,必待善人方可援救。今子善人也,试与尔母服之,或能回生未可知
也。”杨子闻言,急忙拜跪求药。先生于葫芦中取出一丸与之,以水调灌母
②
口中。须臾,气续脸红,长叹一声而起,如素无病者。合家稽首拜谢先生,
求其姓名。先生曰:“吾即汝师也。因汝化我尸,我附他形而起。又知汝母
已死,恐必相怨于吾,故来相救耳。今闻汝言,吾子之用心不是过也,汝母
今日回生,可就终养。”复以一丸遣杨子曰:“服此可以延年,且尚有会日
也。”杨子再欲求问,先生忽化清风而去。杨子望空拜谢,服其丸,事母终
老,寻李铁拐旧处。二百年后,铁拐引之同升。
戏放青牛乱宫
却说铁拐自救其徒之母,复归老君之所。老君曰:“今番汝却了悟也。”
乃设宴相款,极欢而罢。
一日,者君出游,铁拐与诸仙童戏曰:“青牛在此,与汝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