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人放逸懈怠懒散,这是人之常情,总不喜欢拘束,总是随随便便的好。可是在儿女面前、在学生面前,老师要装得一本正经,不能有一点随便。这就是现在一些人讲的舍己为人,我为学生,不能不装模作样。装什么?装模,模范!样是好样子,我要装一个好榜样、好模范,我本身对学生讲是教材;父母在家庭里面对学生,父母装模作样,父母这个身也是教材,这个对儿女慈悲到了极处。儿女什么时候感恩?到长大了觉悟的时候,永远感父母之恩。他在社会上能够立足,在社会上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被恶劣境界所动摇,他想想这谁给他的?父母老师给他的。没有好的父母、好的老师,他怎么能够做得到?我们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几乎都没有例外的,真正有成就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立功立德立言,哪一个不孝父母?哪一个不纪念父母?为什么?他的成就那个根,父母老师给他奠定的,道理在此地。
  所以孝亲尊师那是性德,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叫悖德,违背你的自性,自性里头哪有不孝的!哪有不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同学之间,人与亲子之间,世间所有一切贤圣教导我们真的也有一个陀罗尼,总陀罗尼,总的原理原则,那就是什么?佛家讲的慈悲。所以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是方便;慈悲怎么表现出来。
  在其他的宗教学术里面只讲一个「爱」字,儒家讲仁爱,这是世出世间教化里面的总原则、总纲领,陀罗尼门。中国谚语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那是上天仁慈的表现。人能有仁爱之心就跟上天的心合而为一,其实那个上天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本性里头本来有。现在父母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懂得应当要爱人,没有条件的,没有代价的,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一切的一切里面有一个总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正的恩惠。他觉悟了,他自然会断恶修善。所以整个教学的中心就是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至於转凡成圣,什么转恶为善,那是第二层的,第二义。只要第一条做到了,那后头的很容易了,不难。
  这个在佛法里面,你看一开端就把这个原则传授给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看看一开头你去拜佛头一天,佛就把他的(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切佛普门陀罗尼)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传授给你了。在中国儒家教童蒙,也是头一天头一堂课头一句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传给你了。从这一天开始学什么?学佛的人就是学觉正净,学儒的人学什么?性本善,这是真性,佛家称之为佛性。我这一生不是学别的,就学这个,觉而不迷是本善,正而不邪是本善,净而不染也是本善;迷邪染是习性,不是本性。
  所以教的人(教学的人),父母教子女,子女成就了,父母的功德不可思议,又何况教学相长。你在教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境界一定提升,没有不提升的。为什么?你真做,你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你自己的境界就向上提升。子女帮助父母,学生帮助老师,互惠!双方都得真实利益,这个经上称「大庄严大慈」,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是调顺、调理,伏是降伏。调顺、调理这是恩,降伏是威德,这是教学的两个手段,要交互的运用。要运用得恰当,一定要观机,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底下这一句,第五句:
  【证得普云音大悲。】
  清凉在注解里面写了八个字「法云震音,能拔苦本」。『普』是普遍,『云音』就是为一切众生说法。「普」是平等,「云」在此地代表诸法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相,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像天空当中的云彩,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为什么?我们今天乘著飞机飞到云层里面,没有,一点障碍也没有,那是一场雾气。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有体无,就像云彩一样相有,体没有,或者说事有,理没有;相有,性没有。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一切苦都离开了,真的离开了。所以注解里头讲得好,「能拔苦本」。这个话说得好!苦,苦的根源拔掉了,离苦这就得乐。
  人为什么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不了解事实真相,於是对事实真相起了疑惑。希望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他用思惟、用观察,哪里知道事实真相用这些方法(用思惟观察)永远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用思惟观察研究探索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就是因为它相是虚妄的,性是空寂的,因此思惟想像达不到。大乘经上佛说出来了,这桩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叫不可思议。你用思惟没有办法了解,真相得不到,你用研究讨论这事实真相也说不出来,那要怎么样?你喜欢想,佛就教你想,想到尽头了,思尽还源,你就恍然大悟。这些方法都叫做禅的方法。
  禅,种类很多,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定,佛经里面常讲「无量三昧」。它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六根它不是没有作用,六根不起作用那就是死人了。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六根很灵活,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里面知道所有一切现象,能见所见,「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教给我「应作如是观」。
  他起不起心动念?不起心。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样子事实真相明白了,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还睡觉。契入这个境界之后,在中国古大德有,不是没有,真入这个境界了。学生来参学,问老师: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平常怎么样用功?他告诉你:饥来吃饭困来眠。肚子饿了吃饭,疲倦了睡觉。那学人听了,看他悟不悟,他如果听到这两句话就开悟了,他就入境界了;听了这两句话不会开悟,他是凡夫。这两句话说明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没事了,就是小乘经上常常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个「后有」就是轮回,不受后有,超越轮回了,他在这个世间没事了。没事身体还在,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干什么?游戏神通。游戏神通不是没有目的,还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种种说法,帮助种种不同根性的人。没善根的,给他种善根;有善根的人,帮他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人,帮助他这一生得度。并不是真的「饥来吃饭困来眠」,不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为一切众生示现觉悟的榜样。
  人在未觉将觉这个时候,经过这些人一指点,他那个关口就突破了,他就悟入。不但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教下所谓的大开圆解,不例外。到这个时候,他所过的生活才叫正常生活。换句话说,迷而不觉,过的生活不正常。你要问什么不正常?心里有牵挂就不正常,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你有牵挂你就不正常。为什么?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虚妄的东西挂在心上,错了!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常常讲一丝不挂,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示现。
  你再仔细去观察,你去看,好像他在想什么,他所想的,他所说的、所做的,展开大乘经你会发现他跟经上讲的一样,他把经上所说的都在他这个身体生活里头表演出来了,这叫「普云音」,这是真正的大悲。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清凉大师讲的「法云震音」,这个说得好!普云能覆盖,慈悲;云音,取的是打雷,雷震,都是比喻说法。正法的音声能够破众生的迷惑,就像雷震一样,让你在闻法音你能够清醒过来,能够觉悟过来,取这个意思。再看下面这一句,第六句: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我们在这个地方诸位看这个四句,第四句里面末后是大慈,第五句大悲,第六句大喜,第七句大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一句是『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说得好「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这是说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与性德完全相应,理就是性德,称理就是称性。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而言,什么叫称理?佛法里面讲觉正净,佛法里面讲十善业,佛法里面讲戒定慧,讲六波罗蜜,《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这是理,这是性德。在中国古时候儒家讲的三纲五常、五伦十义,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者是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都称理称性。世界宗教里面常说的神爱世人,确实是仁慈的,上帝爱世人,这都称理、都称性。性德就从这些地方流露出来,我们世间人称之为道德之人,生欢喜心。
  自己常生欢喜心也带给一切众生欢喜,就像古时候布袋和尚一样。布袋和尚临走的时候告诉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他就走了。所以在中国后世造弥勒菩萨的像统统造布袋和尚,那个形像好,常生欢喜心。这个形像非常可爱,没有人见到他不欢喜,所以他也有个称号叫欢喜佛。造像的时候也许诸位有看到过,他这个身边围著很多小朋友,一般有五个小朋友,这个五是代表什么?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天天围绕著他,他欢欢喜喜如如不动。有的时候说六个,六个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它都是表法的。在这里头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是慧,不生烦恼。在五欲六尘里头他不生烦恼,常生欢喜。何以他能?没有别的,他大慈大悲。
  弥勒菩萨,弥勒翻成慈氏,他代表大慈大悲。所以一般寺庙里面把他老人家的像供在门口,让你一进门来就看到他。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真的是「称理法喜,故德无边」。弥勒菩萨大智、大德、大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灭了之后,将来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贤劫第五尊佛。现在他在兜率内院,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知足,诸位要晓得知足常乐,样样都要知足。
  总的来说,眼它见色,色养眼、声养耳,都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分,过分就出毛病了。过分什么?伤害,世间人讲你不懂得养生之道。眼是要看,看东西,喜欢看的、不喜欢看的都不可以过分,这叫做养眼,不害眼。看东西过分了,眼力就受到伤害;听东西过分了,听力就受到伤害。六根哪一根都不例外。饮食不能过分,饮食过分肠胃受伤害。我们身体的内脏,每个内脏都有它的功能,你懂不懂?你有没有照顾它?暴饮暴食那是残害肠胃,肠胃受到伤害了,它的功能就削弱,消化力衰退,你每天还那么大量给它,它受不了,受不了怎么?就生病了。所以古人常讲「病从口入」,有道理,你自己不知道爱惜你的肠胃,你只知道供养你这个三寸之舌,它贪味!你把肠胃忘掉了,你错了。所以对於饮食要懂得节制。六根接触的对象统统都要晓得节制,节制,称理;不懂得节制,则不称理。这一段意思很长我们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还是从这一句讲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七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