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就叫做圣贤,许多宗教里面称之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他是来示现的,他跟那些真正迷惑颠倒的人不一样,他来示现。示现的目的何在?帮助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帮助什么?帮助他觉悟,这个重要。
  解决问题,你要知道问题的根本是在迷悟。从迷悟上解决,那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不难,而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我们要追随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不就是解决这个事情吗?你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我们今天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他不仅是用言教,他用身教,本身做出模范给大家看,「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好不好?你们喜不喜欢?」你们说:「好,喜欢!」「那你就跟我学习。」释迦牟尼佛的心行就是《大藏经》。
  所以古大德常讲:禅是佛心。什么是禅?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禅是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叫做禅。你要不相信,你去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能大师就教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是禅宗。所以禅宗不是讲禅定,禅宗是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心。真正智慧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佛教学的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佛心。戒是佛行。三藏经典里面有律藏,戒律是佛行。佛要不要持戒?佛没有持戒,不持戒的。佛的一举一动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戒是佛行。教是佛言,佛所说的话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经典,经论是佛的言语。佛没有废话,字字句句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的。
  所以学佛,我们是佛弟子,受了三皈,在佛门里学什么总得要知道,我们学佛的行为、学佛的言语、学佛的存心。佛的心量大,没有不能包容的,能够欢欢喜喜包容误会我的人、毁谤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你想想看,还有什么不能包容?忍辱仙人能包容歌利王,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修菩萨道的前身,我们要学习能够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众生,欢欢喜喜跟他们相处,这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说这个人我还讨厌,那个我还不喜欢,你是六道凡夫,你没有学佛,你不知道学佛学什么。
  这些话我们要时时记在心里,这些事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那就是『摩尼宝王,照耀其间』。「照耀」就是觉,「摩尼宝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行、言语,这是摩尼宝王。我这样的说法你好懂,如果我说摩尼宝王就是三藏经论,你了解得很模糊;我换句话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心行,你就好懂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是般若,释迦牟尼佛的行是戒律。我们要不要学戒律?要不要遵守戒律?不守戒律跟释迦牟尼佛的行就不一样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游化世间,这个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前面的偈颂我们读过,「悉往广大刹土中」,不是住在一个地方。游化在世间,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每一个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言语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释迦牟尼佛统统能适应,都能够随喜,欢喜赞叹。跟一切众生相处那么样的融洽、那样的和乐,释迦牟尼佛所在之处都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爱戴,我们得学这个本事!
  我们走到某个地方人家讨厌我们,这不是佛弟子,这肯定是六道里头三恶道的凡夫,才会让人讨厌;人天两道都会受到人的尊重欢喜,受到人的欢迎。要常常在这些地方想,我们才懂得在哪里学、学些什么。常常反省:我学到些什么?学会些什么?这个重要。这是业用的第二种。第三句,就是第三种业用:
  【种种华香,处处盈满。】
  花,我看看它后面有没有讲果?没有,没有说果。没有说果,我们就把花和果连在一起说。花是因,果是报。我们在世间事业的因与果,『处处盈满』。花之香,果之香,「处处盈满」。这一句是讲你事业的影响,影响的面很大。就像世尊当年到处说经讲道,说经讲道就是教学、上课。跟这些群众们教学、上课,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事业上的问题,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这是大问题。世尊有圆满的智慧,教得好!让这些疑难杂症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你看看每一部经的结束,这些听众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个教学的效果多好!教学的成绩多么殊胜!声誉自自然然一个传一个,我们中国人讲的口碑。声誉传播,远方之人虽然没有接触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华香』就是听说,没有见到花,闻到香。
  听说,当然就生起仰慕的心,生起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心,所以学生确实不远千里而来。诸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千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步行走路。你要走一千里路,一千里路大概要走多久?我年轻的时候走路,一千里路至少要走十五天到二十天,才能到佛讲经教学的处所,到这个地方来求学。你就能看到他好学的心真诚。凡是见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不认真教导他。在中国有孔子,在印度有世尊,他们都是欢喜教人,学不厌,教不倦。学不厌还是教人,给一般大众做模范、做榜样。学问这一门,中国古人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儒家只讲一世,有这种说法。佛法讲三世,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然后我们才能体会佛陀教学境界之广大,不可思议!无始无终的时间,佛为我们表现的学不厌、教不倦。
  大圣人示现在这个世间,多半都是从事於社会义务教育工作。你要想他为什么取这个行业?他为什么不搞别的行业?这个行业收的效果丰盛、快速、稳当,何以说呢?这个行业「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的都会欢喜接受。为什么?你跟他没有冲突,你对他只有利而没有害,所以他欢喜接受。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纷争,谚语里头有所谓「同行相嫉」,它有嫉妒障碍,唯独教学这一行没有嫉妒障碍的。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教学这一行也有嫉妒障碍。谁?还是同行。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同行里面修学不到家,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什么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只要贪瞋痴慢没有断,他就有嫉妒。譬如教学,你教得比他好,他心里就很难过。你的学校比他大,你的学生比他多,他心里就很难过,他就得想方法来障碍,这是肯定的!所以我说修行不到家,功夫不到家。
  如果贪瞋痴慢断了,什么人?阿罗汉。阿罗汉以上,给诸位说,就没有嫉妒、没有障碍。所以阿弥陀佛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那也是「众宝树林次第行列」之一,十方诸佛嫉不嫉妒他、障不障碍他?没有!我们在经上看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就晓得,释迦牟尼佛不但不嫉妒,不但不障碍,反而赞叹,劝他自己的学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功夫到家了!我讲这个「到家」的水平不高,只是断贪瞋痴慢;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你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第一个阶段毕业了。如果我们讲像现在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小学毕业了,嫉妒心没有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统统断掉了,在佛法里头是小学毕业。你肯定对於教学比你好的人,你欢喜赞叹。
  唐朝时候惠能大师初出山的时候,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跟他一接触就知道他比不上能大师。能大师那个时候是个居士,发心出家,他给他剃度。印宗是惠能大师的剃度师,剃度完之后,印宗拜能大师为师父,倒过头来做他的学生,这个给我们做榜样。这就是什么?印宗学佛到了家,没有嫉妒、没有障碍,反过头来做榜样、做模范,我拜他做老师,我跟他学习;你想想看,印宗法师以前那些弟子们,不全部都重新拜老师了?印宗不是凡夫!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我觉得印宗法师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他跟惠能至少是平齐的,很可能高过他,真的高过他。佛门里面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们是来唱戏,唱给我们看的。哪有嫉妒障碍?全心全力拥护。我今天还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我要遇到真善知识,我这个道场马上就供养他。我也要拜他为师,我要请他「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我在旁边做护法。我希望真正大善知识能早一天出现,我们也来唱一台戏。这是「种种华香,处处盈满」,意思很深很深。
  世尊,你看看影响到现在将近三千年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像法、末法,这就是世尊他事业的影响,他所造的因与果,这是德香,影响的时间是一万二千年。「处处盈满」,这个「处处」是讲这个世界,就我们凡夫知见所能够达到的,我们讲这个地球,我们凡夫境界。如果是阿罗汉跟菩萨,他们的境界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知道世尊这个影响,面是整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有十亿个银河系。我以前以为只是一个银河系,黄老居士说不是的,这一个银河系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日月所绕的。我想想他说这个话有道理,我们这个太阳系确确实实是绕银河系在旋转,银河系的当中、中心才是佛经上讲的这个单位世界的须弥山。佛经上讲的须弥山,现在天文学上的名词叫黑洞。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事相,它真正的用意是表法。所以他讲到事,我们要懂得佛说的理;他讲的相,我们要体会得佛讲的性。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讲这桩事情,意思在那边,这是说话的艺术,古人喜欢。这里面的言语简单,其味无穷!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度的艺术,究竟圆满的智慧。普通没有相当修养的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圣人孔老夫子,夫子到现在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最近我听到许许多多地方兴起研究孔子的热潮,这是好事情!夫子留给我们的典籍不多,儒家的代表作,也可以说儒家精华之所在,是宋朝朱熹先生编的《四书》,儒家精华之所在!分量虽然不多,它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字字句句也是含无量义,「细读深思汝自知」。儒多讲纲领,多讲总持法门。世尊讲东西讲得详细、讲得明白,所以留下来的典籍非常丰富。儒跟佛合起来研究,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他们都是随顺性德,都是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记住,释迦、孔子性德的流露,就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他们明心见性了,我们的性德现在是被东西障碍住。哪个东西?佛跟孔子说的完全一样。佛说烦恼障、所知障,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儒讲一个是欲、一个是知,这两样东西把性德障碍;欲就是烦恼障,知就是所知障。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没有交换过意见,没有书信往来过,你看看两个人所说的、所见的,真是古人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儒家讲根本是格物致知;佛家讲的根本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断烦恼障就是孔子讲的格物,破所知障就是孔子讲的致知。这两种障碍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