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大乘佛法。但是什么时候舍,要清楚、要明了,有病的时候不能舍,病好了就舍。
我们今天的病很重,不但三乘法不能舍,五乘法也不能舍。提升一个阶级,下面舍了。好像上楼一样,上到二楼,一楼舍了,上到三楼,二楼舍了,你不舍上不去。舍就是放下,放下第一层你就升第二层,放下第二层你就升第三层,你不舍,不肯放下,你怎么能上升?
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执著,世尊立法,立法都是方便,都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善巧。换句话说,这种方便法适用在某个时节因缘里,不是这个时节因缘,这个法就不能用,失效了。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念小学,你是小学程度,正在读小学,小学里面这些教学的仪式、课程、教学方法对你很适用。到你程度提高,提高到中学程度,小学这一套对你没用了,你不需要了,你完全把它放下。你再进步读大学,中学这些课程、方法,试问问你是不是全盘放下?你无需要再在这些地方浪费时间精力了!
如来在九法界示现亦复如是,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然后你才真正体会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尽了,所谓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统统放下,那就恭喜你,你圆满了,你就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一切种智海。长者在这里这些话讲得好,信心的标准说出来了。
我们自己要清楚、要肯定,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本来成佛。不但我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性德是真诚、是清净、是平等、是正觉、是慈悲。我要随顺性德,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万物,我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待。跟诸佛菩萨一样,性德自然流露,诚敬的心念念不舍,心里头永远怀著诚敬,感恩的心念念不忘。
几年前(六年前),我们提出来跟同学们共同勉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我们现前是顺境、是逆境,是恶缘、是善缘,我们以清净、平等心来对待,永远是诚敬感恩。不问别人怎么对我,要问我怎样对人,这个重要,别人怎么对我不重要。这个里头要懂得因果,别人对我好,别人对我不好,那是果报现前。就是平常说话语气,都是属於果报现前。所以觉悟的人欢喜承受,不觉的人他受不了,这受不了怎么样?又造业。业力相牵,冤冤相报,这个麻烦大了。
我在讲席里头常说,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人,跟他没有往来过。偶尔见面,他看我很不满意,眼光态度都很凶恶。我心里明白,很清楚,我也合掌对他恭敬,低声下气。为什么?业报现前。过去生中,或者是无量劫之前,我曾经这样对过他,今天碰到,他这样对我,应该的!我欢喜接受,一点怨恨报复都没有,我们这个帐在这里结掉了。下一次见面,态度就不一样,帐结了。如果你看到他不好的态度,你放在心上,这个帐没完,后面还没完没了,麻烦大了!如果你动瞋恚心,动报复心,后果不堪设想。
世出世间圣人常常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绝对不是懦弱),从今而后我不再得罪任何一个人。让自己的性德流露,不要让自己的烦恼起现行,那你真的是学佛、学菩萨。言语态度谦和忍让,决定有好处。
我听说昨天我们学院的多元文化论坛,许多当地的朋友们来参加。昨天讨论的就是日本科学家研究水这桩事情,有个录相带他们看了,听说很高兴。你们看了就晓得,里头有一个例子,同样是一句话,语气、心态不一样,水结晶感应不相同。这个话是平常,很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你去做吧。很温柔的一句话。另外一个态度是板著面孔:你去做吧!这是命令口气,反应结晶不一样。温柔的语气,对方感谢。命令的口气,他也要做,心里头不服,效果不相同。命令人家做,人家是勉强去做,不一定服你。但是你的态度非常柔和,他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强迫命令顶多敷衍一下就算了。心态、效果都不一样。
这种命令、强制是烦恼习气现行,温柔、关心、爱护是你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一个完全是烦恼,一个已经是随顺性德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与性德靠近。所以这种实验提供我们很好的学习参考,我们要牢牢记住。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为什么不用诚敬,为什么不用谦虚,为什么不用忍让,跟一切众生结善缘?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会善用佛陀教诲,病根都是自己的贡高我慢。过分的看高了自己,看低了别人。
你看释迦牟尼佛每一天出去托钵,有的时候遇到贫穷下贱的乞丐。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对他是很恭敬的态度,没有轻视他,一丝毫傲慢习气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佛为什么对他那么恭敬?佛知道那个人有佛性,那个人的佛性跟一切诸佛如来的佛性无二无别。他今天沦落到这种程度,是迷失了自性,造成的这么一个现象。但是迷不是真的,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现在他在迷的时候,我轻慢他、瞧不起他,等到他将来以后成佛,我们遇到的时候,这时怎么办?
这些事实真相佛菩萨清楚,所以佛菩萨永远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佛菩萨这个缘结得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拥护。一切众生对他生欢喜心,你们想想这个福报多大!这个福报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谦虚恭敬当中修来的,不敢轻慢一个众生,成就九法界众生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爱,愿意听他教诲。
佛种种示相都是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头脑清醒一点,要看得清楚,看得明了,看出业因果报。善因善果要学,恶因恶果要远离。你瞧不起别人,果报是什么?别人瞧不起你。你伤害别人,果报是别人伤害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今天这一生作人,纵然受了很大的委屈,受了很大的伤害,要晓得这是果报!佛讲的一点都不错,「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所以,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大错特错。你在受报的时候又造罪业,来生的果报比这一生还要苦,这又何苦!一生的果报与别人没有关系,自作自受!
所以我常劝同学,《了凡四训》多念!念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真正认识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果然明了,你从今之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缘,你决定不会怨天尤人,你知道自作自受。这样才能够化解冤结,才能够积功累德,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本书好处在这里。你说我念了,念了不少遍,还要不要念?还要念。为什么还要念?你心行没转过来。它确实帮助你回头,帮助你改变心行。末后这一句话,这是这一大段的总结。
「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就是佛的名号建立,是从五种缘而来的,不是随便建立的。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名号,细心观察,不管你是有意、是无意,实在讲也离不开这五个原则,所以才说「一切名号,皆是佛号」。所以初会菩萨提出的大问有名号海。下面这是第三个大段「随文释义」,这是没有讲经之前,先介绍经文里面的大义。
「於此段中,义分为二」,大义分为两个部分来讲,「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我们现在读的这个《华严经》,大家知道总共有三十九品,听说这个经原本完整的本子是四十品,这在前面我们都读过,四十品十万颂。
印度人计算经本的分量,跟中国人计算的不一样,中国是算字数,这本书有多少字。印度人不用字为单位,用四句做一个单位,叫四句偈,句子长短不论,四句做一个单位。这部经有十万偈颂,十万颂那就是四十万句,这经文这么大,一共有四十品,现在三十九品。长者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有一品缺了,没传到中国来。这一品就是佛在第三禅中说的十一地,这一品经没来。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经本能够看到的三十九品。
这三十九品经,有的品完整,有的品欠缺,而且缺的很多。我们在「毗卢遮那品」就看到,「毗卢遮那品」后头没有总结。大威光菩萨遇第四尊佛的时候,那个经文那么简单,显然后面还有经文,这个经文遗失了,没有传到中国来。《华严经》许多品里面像这种情形很多。我们在《八十经》里面看到,「入法界品」,二十一品经文,差不多缺了一半。因为这品经以后传到中国来,翻出来成为《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全文。它跟《八十》一比的时候少了一半,《八十》缺一半。《六十华严》里面只有十七卷,缺的就更多,几乎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没有传到中国来。这是经的分量太大,很容易散失,像我们讲册数太多,很容易遗失。
「长科」是讲全经的科判,这是长科。现在民国初年这些大德们,把《华严经》科判重新整理,划成表解。我们现在也都把它印出来,印了有两千多册。这一次印的科文图表跟原本一样大小,所以看起来非常醒目。在早年我们也曾经印过两次,但是那个缩小了,缩成十六开的,还可以看。我曾经看到有其他地方印的,把这个缩小成三十二开,那个字就太小,看起来非常不方便。现在我们用大本,大本固然携带不方便,但是你看起来的时候看得很舒服。所以长科就是指全经的科判。
这第二部分讲当品,「科当品经意」。「如来名号品」,我们就这一品看它的段落,章法结构,思想的体系。二会长科三十二品,现在只有三十一品,就是缺少第四禅说十地这一品,这一品是在第二分里面的。这是我们总得要把它记清楚,这个第二分「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里头少一品经,现在是三十一品。说「长科三十二品者,从此如来名号」,这是这一会里面第一品,如来名号是第二会的第一品。它在全经排列,顺序是第七,因为初会有六品经,所以二会第一品从全经排列它是第七品。
「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后,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到这里是一段。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这一会里头,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包括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就是最后的两品经,「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这两品是讲平等因果。从「如来名号品」一直到「随好光明品」第三十五,是讲差别因果。差别因果跟平等因果合在一会,前面都曾经说过,这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
「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现在我们经本只有三十一品,这里头有一品没来。「是答二十八问故」,这个问我们在初会里头读过,这叫大问。菩萨、世主提出的问题,世尊为他解答,这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
「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这一句话是说普光明殿,是佛报土,报身佛居住的所在,教学的场所。用现在话来讲,就是老师在这里教学的讲堂、课堂,这个经本里头称之为「普光明殿」,普光明殿的意思前面都解释了。
「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佛的名号,佛的所行,这里面我们要细心的思惟观察。名号是教化众生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