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她应该知道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如何实现精神自由,不提这条贯穿庄子哲学的主线,就是有意阉割庄子哲学的灵魂。
于丹教授一直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主题所在。
但她有意避而不谈庄子的逍遥无为是为在乱世中全生保身,也就是要在客观必然面前实现个人自由。
于丹教授在这第七个心得中终于谈到庄子的精神自由,但她谈到的同时就将精神自由扼杀掉,让庄子沦为凡夫俗子。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讲了好几个小故事,例如挂鸟笼子的故事、用舌头做饭的故事和用长勺子吃饭的故事,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她的论点,特别牵强,也很简单,没什么文化与哲理内涵,与深刻浪漫的庄子寓言很不协调。
于丹教授在扼杀了庄子的自由精神之后,又写道:“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是要我们的心灵逐渐地腾空,把我们心中杂念逐渐地排除,让我们心底真正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
而在外在,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于丹教授在这儿又曲解了“外化〃与“内化〃,将它们理解成“随遇而安,不与世争〃,理解成是为了“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
其实庄子所说的“内化〃与“外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二者原本是相辅相成的,“外化〃是实现“内不化〃的条件,“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缺一不可。
“外化〃才能保证“内不化〃, 〃内不化〃就是庄子实现精神自由的必不可缺的条件。
于丹教授有意不谈精神自由,仍然象她在讲《论语》心得那样让我们“返回内心〃,不与世争,过平庸的世俗化生活。
看来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与《庄子》心得都在宣扬一种犬儒主义。
于丹教授第八个心得是“本性与悟性〃 。
于丹教授写道:“庄子认为,只要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这是于丹教授对庄子的理解,于丹教授并没有从《庄子》里引用原文来证实这一理解,庄子从来也没有这种“释放〃的观点。
庄子是从德的角度谈人的自然本性的,她认为德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无知无识的淳朴状态,就如同《应帝王》所描绘的人的状态是“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
这种不知有我有物的自然状态就是人的淳朴的自然本性,就是德的意义所在,这是人生而具有的,无须释放,甚至功名利禄对自然本性的损害,道家自有对付的方法,那就是以“无为〃对付名利的“可为〃,所以道家乃以“虚无〃为道体,而以“无为〃为“德用〃。
而儒家是用“礼”来点化人性的,为实现其“大同社会〃理想,乃以“礼教与乐教〃教化众生;佛教为走向“人间净土〃的圆成之境,乃以“人乘与天乘〃普化众生。
惟独道家不言教化众生之事,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都不谈教化,因为道家以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须教化的,当然也就无须释放了。
所以于丹教授的所谓“释放〃说,是对道家思想的不了解。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有许多观点是基于对《论语》的不了解,这次《庄子》心得是基于对《庄子》的不了解,所以两次心得都是有问题的。
经典就是经典,对经典的了解,掌握,并不是象于丹教授所说那样有上千种。
不懂经典的常识与本质要义,不但不能得出有益的心得,而只能堕入谬说之中。
对经典的心得一知半解或茫然无知就向大众做普及经典的工作,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于丹教授在第八个心得之中还说出一些不具备一点学理性的似是而非的话,例如她在72页上写道:“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去较劲儿。”
这句话与《庄子》无关,庄子从来不讲这种话,庄子也没有类似的话,这是北京城胡同里市民的日常用语。
于丹教授为了说出这句话,还特意讲了一个小狗与小狗妈妈的故事,它称其为“传播很广的寓言〃。
我们还不知道于丹教授费这么大力气讲出这几句有什么意义,是为了证明庄子的什么思想,还是仅仅为了告诉读者她于丹也发现了真理?象这样“不知所云〃的话,于丹教授在她的《论语》和《庄子》的两本心得中还有许多,读后让人哭笑不得。
该谈的于丹教授却谈不对或避而不谈。
例如在这第八个心得中,于丹教授说“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够养心,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
这样讲又错了,因为庄子以为心本身就具有自然本性,是无须通过“养〃而获得,庄子是强调这种自然本性经过修养所产生的精神魅力是巨大而神奇的,例如那些残疾人,就是通过对自然本性的修养而具有超群的精神魅力。
于丹教授的第八个心得名为“本性与悟性〃,其实谈本性没谈明白,对悟性更是只字没谈,所以这一章的心得的题目与内容不符。
于丹教授的第九个心得是“心态与状态〃。
这“心态与状态〃是现代人的一种提法,庄子从来没有这种提法。
于丹教授写道:“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
其实庄子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只不过是于丹教授歪曲了孔子与庄子的一个方法,她无论讲《论语》心得还是讲《庄子》心得,都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孔子与庄子身上,也许因为她知道孔子与庄子已经不可能向她提抗议了!于丹不懂“心〃为何物,让她懂得“心态〃岂不太难?首先,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心态〃不仅“决定不了他的生活状态〃,相反,正是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心态,可以说是全天下变化最快的状态了,人生七情六欲,总是翻云覆雨。
《庄子》不可以这样讲再批评于丹(2
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发上指冠,悲者感极而泣下,乐者得意而忘形。
请问,这样一个百味瓶,万花筒,究竟是怎样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的呢?又决定了怎样的生活状态呢?而我却觉得,生活状态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它不言而教,不怒而威。
因为终于有了这个东西,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选择好的环境,才有亚圣。
荀子《劝学》里,有“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连出游都得选择游伴,生在何等状态下,对于人,影响怎么能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虽然不免有些特例,但是,凡是稍微有些社会学知识的人,或者是有些生活阅历的人,总是会承认我说的事实。
于丹为了证明自己的货色好,先感叹一番生命苦短,然后告诉我们要达生旷达,才能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她于是引用庄子的话:“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然后于丹教授写道:“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
然而,我们细致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话里有问题。
首先,从古到今,是否有“不务〃而成“达生之情者〃,“不务〃而成“达命之情者〃呢?回答是现成的,就是所谓“生而知之〃是从来没有的!既然无论贤愚,都需要“务〃而成才,那么,一个“无以为〃,一个“无奈何〃就是圣贤不可能预先知道的。
连知道都不可能,要想“不务〃,岂不是痴心妄想? 〃务〃,我们现在仍然讲“务〃实,“务〃其实就是实践。
联系一下实际生活,这个问题就会更加清楚。
在作一个生意,办一项事业,常常不是事先就知道“必要〃与否,能否“达到目标〃,要首先去“务〃,去行动,去打拼,去了解,去参与,才能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所以说,庄子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务,方知生之所无以为,命之所无奈何。
不务者,欲达生达命妄也。”
人间可怕是那些貌似真理的谎言。
于丹以为照搬庄子的一些话,就可以得大道,其实她并不知道哪些可照搬,哪些是要批判继承。
道家就是因为有一些道貌岸然的空谈家,终于阉割道家的活力,把好端端的精髓丢弃,“无为而无不为〃变成了一事不做,一无所为了。
于丹教授读不懂《庄子》,所以没能力分辨出《庄子》中的精华与糟粕,不知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错,哪些地方可以转型为今日可用之文化。
(我在本文最后要专谈文化的转型问题)因此,于丹教授时常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拿出来误导观众和读者,这样做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真是太恐怖了!误人子弟呀!误人子弟呀!于丹教授在85页上还特意标明她的语录于丹心语,写道:“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
接着于丹教授又写道:“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人,忘了利、名和自身,又“打破了一切世俗心〃,她的“本初的那种愿望〃到底是什么呢?于丹教授并没有谈出,当然我们也就无人知晓该如何“去遇合这个世界。”
当然也就无法 〃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于丹的语录式的“心语〃,也就落成空话。
她的粉丝们无法运用她的心得去指导生活与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因为于丹教授的心得离开了实践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应该在实际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于丹教授所谓的有“本初愿望的人”,就是脱离了实践的抽象物。
马克思还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各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就其现实性说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丹教授的第十个心得是“大道与自然〃。
道是《庄子》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道的第一种意义是宇宙论的意义和本体论意义。
道的第二种意义是认识论的意义,前者是自然观概念,后者是认识论范畴。
于丹教授在心得中说:“所以每一个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只有看自己的,而不能看别人的。
别人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在这儿,于丹教授把世界的本根与人的主观境界混为一谈,也就是把自然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混淆在了一起。
于丹用 〃心〃的概念取代了一切。
接下来,于丹教授在讲了《庄子》里面所说的尧和舜的故事之后,又写道:“可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只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一花一叶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