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就既保证了集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  
  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  
  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于教授举了例子反而把简单的内容复杂化了,把格言式的语录世俗化了。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实在说:“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  
  于教授所谓:〃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正是〃不同而和”,与君子的“和而不同”恰恰意思相反。  
  “小人同而不和”不是说当面同意,背后又不同意。  
  于教授也许弄不清这句话的真正原意,就用世俗化方式举例来打比方。  
  我以为“和”指的是调和,“同”指的是“等同”。  
  用而今的方式来讲,和就是矛盾的统一,同则是绝对的统一。  
  孔子之所以主张“和”而反对“同”,是主张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不同意将等级取消并混同之。  
  《论语》有几处提到这种观点,例如《论语·学而》中写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这段话是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前代圣王的治道,好在这儿,大小事都遵照这一原则。  
  有行不通的时候,知和谐为贵而求和,不用礼仪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在这里,〃礼〃就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有子的这段话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一个意思。  
  《论语》中还有一处孔子的话,与它们有相同的意思。  
  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于教授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她在61页上写道: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7)    
  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于丹教授以为〃比〃的意思是〃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紧挨〃就结成了小圈子。  
  所以她将“小人比而不周”解释成:“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而“君子周而不比”在她的解释下,成为了“君子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融入大集体,而从来不结小圈子。”  
  这样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结小圈子了。  
  如果将〃比〃当成〃齐〃与〃同〃来讲,全句就可以解释成〃君子调和却不混同,小人混同却不调合。”  
  意思就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近了。  
  这两段话从内容上应该是相近的,讲的是同一件事。  
  于丹教授在63页上写道: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已经成为民间格言,4岁就读《论语》的于丹教授一定知道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想要在说话上谨慎迟钝,在行动上敏捷。”  
  这与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速也。”  
  是意思相近的。  
  然而于丹教授特意不提〃行动的敏捷〃,却偏说:〃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这显然又是于丹教授加上去的。  
  “内心”与“行动”是两个没有关联的词组。  
  《论语》原文根本没提到“内心”。  
  又是于丹教授在偷梁换柱,将“行动”偷换成“内心”。  
  这种有意曲解不同于她的无意曲解,无意曲解是因她的理解有误而造成,而有意曲解则是明知故犯。  
  为何明知故犯?  
  还是为了她的主题服务!于丹教授具备女性普遍具有的内心精细的特点,无论有意曲解时,还是无意曲解时都念念不忘她的主题。  
  她的主题是要让广大读者得到内心的平安。  
  这在当前的商品社会、物质时代之中,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内心!内心!她不提〃内心〃行吗?  
  她感兴趣的不是行动!将不感兴趣的换成她孜孜以求的东西,她并不以为是个错误。  
  在64页,于丹写道: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  
  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  
  容器是什么呢?  
  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君子不器〃四字被于丹教授实解了,解释成〃一份职业〃,殊不知《论语》上这四个字是一种比喻,是说君子不要像各有其用的器皿一样,用固有的模式来局限自己才德的发挥。  
  用这个比喻强调君子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性。  
  就像孔子在《论语》中说:“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用觚的变形来喻道的变异。  
  于丹教授可能过于执着她四岁学《论语》时的记忆,没有弄得明白,记得我四岁学《论语》时先是背诵,就连“觚”字也是写不来的。  
  于丹的心得是些什么 我们纠正了于丹教授曲解《论语》的错误,该是看一看她这本使得〃洛阳纸贵〃的书,到底从《论语》中得到了一些什么心得。  
  于丹教授的心得共分7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天地人之道〃,看了这部分的题目,我以为于丹教授的心得一定与孔子对天的思想有关。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8)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其实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对天的思想,另一类是对人的思想。  
  读了之后才发现于丹教授这一部分的心得并没有谈清孔子对天的理解,只是引用了孔子的一小段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然后对这一段话做了简单的字面解释。  
  随后,于丹教授引用了一段《三五历纪》中的神话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这段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不是现实世界的科学反映,只是因古代人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产生了一些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所以马克思说古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  
  然而于丹教授却将《论语》扔在一边,把这则神话当成了她理解天、地人的主要依据,她对此发表看法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这与《论语》无关,《论语》没有反映出这些想法,《论语》反映出孔子对天的信仰很强烈,所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天生德于予,桓其其如予如?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所谓〃知我者天呼〃……在孔子的思想里,天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世界的主体,也是人生活的真正凭依,更是人心信念、信仰的源出。  
  《论语》中真实反映出的孔子的〃天地〃并没有被于丹教授提到,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心得可言。  
  于丹教授仍然有感而发,说:“《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源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于丹若真的四岁开始学《论语》,她应该知道,孔子主张天是人的大根源,人只能则天法天顺天命,而不能将人与天并列。  
  于丹几次谈到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根本不是《论语》的思想,而是《易经》上的提法,《易经·系辞下》写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还有些看相的相书上称人的面部有三才,即额角、准头(鼻子)、地角(两颊骨的下端)。  
  还有《论语》上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更谈不上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了。  
  “天时”最早还是出现在《易经》中,《易经·乾·文言》中写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无时。”  
  《管子·牧民》中也提到过,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  
  将天时、地利、人和同时都提到的是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于丹教授将〃天地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强硬加在孔子身上,是为了把孔子硬拉成“和谐社会”的倡导者。  
  于丹教授认为合谐“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孔夫子的心胸是什么样的呢?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 阿弥陀佛!于丹教授费了这么大力气,终于提到信念了!原来她这第一部分心得主要是要谈信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