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之道〃。  
  这一章除了有些地方曲解了《论语》,于丹教授的心得和《论语》还是有关联的,论述也还顾及到逻辑性。  
  于丹的主要心得是:〃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修身养性〃就是修己,做一种身心自家受用的学问。  
  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古之学者为己”,指的就是这意思。  
  后来儒家称其为“内圣”,是道德的形而上。  
  由内圣以至于外王,是儒家一贯的思想,在《论语》中能找到根源。  
  但是孔子的“内圣”与“外王”的理想是不能互相割裂的,不能只主张“内圣”,而不提“外王”。  
  “修己”是为了做好“内圣”的功夫,“安百姓”是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外王”的事业。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2)    
  《论语》中虽没有“内圣外王”的词语,但却反映出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也是历代儒者梦寐以求的希冀与理想。  
  《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真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统治者与百姓也都有着“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  
  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容易被接受,容易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大学》上所说的〃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项属内,后三项属外。  
  前五项教育个人做内圣的功夫,后三项是成就外王的事业。  
  前五项与后三项是连续的有机整体,“内圣”是为了“外王”,缺一不可。  
  然而于丹教授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她的“处世之道”心得只是重点强调“修身养性”,只是提倡做“内圣”功夫,一点儿也不提及“外王”之事,一点儿也不提及齐家、治国、平天下。  
  她认为这种只强调“修身养性”的“内圣”之道“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  
  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  
  由此看来,于丹教授这一章的心得是对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腰斩,她给大众找回来半截孔子。  
  于丹的第四个心得是〃君子之道〃,是谈君子的。  
  这个内容很重要,因为儒学其实就是“君子之学”,儒家是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的。  
  于丹教授理解的君子是要达到三个标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她以为是“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于丹教授认定的君子的第三个标准,用孔子的话来讲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用于丹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这三条标准之外,于丹教授又说到君子的言行标准。  
  她说:〃《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选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于丹认为君子该如何做事呢?  
  她认为:〃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  
  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于丹教授在这儿对〃君子〃的理解,与她上一章对〃处世之道〃的理解是合拍的。  
  她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指的还是一种内心修炼,是个人的“见道”、“闻道”、“悟道”、“修道”,是返回内心的方式。  
  在这一章中,谈到做人标准时,于丹教授谈到〃内心〃。  
  她写道: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3)    
  在谈到君子之道时,于丹教授谈到〃内心〃,她写道: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合,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在谈到具体做君子的方法时,于丹又提到了〃内心〃,她写道: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于丹在这一章的结尾做总结时,仍然大谈〃内心〃,她写道: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于丹教授处处提到〃内心〃,念念不忘〃内心〃,可见她认为君子之道就是返回内心,进行修养,达到“内圣”状态。  
  如果只是“内转”,而无“外推”,就根本不能建立起一种人伦道德的秩序,就不会有社会意义上的人。  
  那么“君子”的循环链就将断裂,只能往而不返。  
  只有“内圣”,而无“外王”,“内圣”也就没有了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给〃君子〃下的定义是:〃修己以安百姓〃。  
  分明在谈君子的内修是了治国平天下的,内修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所以“君子之道”即是“仁道”,其目的不在自我“内心”解脱,而在“推己及人”,拯救天下百姓。  
  所以“君子之道”同时又必须由“内心”向外层层推进,不能止于“内心”自了;所以孔子的“仁”是刚性的,“弘毅进取”是儒家理想“君子”的精神,具备了刚毅的精神,“君子”就能够在“仁”的实践方面自强不息地奋勇精进。  
  于丹《论语》心得之五是〃交友之道〃,看到这个标题,我感到有些奇怪:为什么于丹教授将“交友之道”也列入心得之中?  
  因为《论语》很少谈及这个问题,就连于丹教授都说:〃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  
  其实《论语》真正谈到交友之道的,只有两句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于丹讲解了这二句话之后,为了充实她的心得,又讲了中国古代晏婴和陶渊明的故事,还讲了西方一位国王的寓言和世界采访史上的一个著名案例。  
  这些故事只是为了说明:“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这样的朋友在何处?  
  于丹教授回答说:〃并不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在现实生活之中。  
  所谓'小隐隐于野,而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很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跟大家毫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这些快乐的朋友的快乐从何而来?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4)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  
  怎样能交到如此快乐的朋友?  
  于丹教授回答:〃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经过这一再的追问,我们全明白了。  
  原来于丹教授还是向我们宣讲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她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很好地修身养性,我们就能交上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我们和这些朋友的心中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所以因心灵的富足,我们体验着生活中真正的快光——心灵的快乐。  
  于丹教授的第六个心得是理想之道。  
  这一章她用大篇幅,谈论了对《论语·先进》中一个段落《待坐》。  
  《论语》中的原文是这样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喂然叹日:“吾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