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助他,看他的程度。说个实实在在话,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是一世两世的事情,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许许多多的说法、佛菩萨的开示,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也都有机会修学;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佛讲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就晓得跟佛法的缘是多么深厚,不是一生一世。我们要是跟阿闍王子比,说老实话,我们比他的善根还要深厚,换句话说,他供养四百亿佛,我们超过他。怎么知道?他们这一批人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欢喜,但是没有发愿求生净土,只是欢喜而已,自己心里想著将来自己修行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不过是动这个念头而已,并没有发心求生净土。我们今天遇到净土而发心求生净土,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的善根超过他。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念佛真正得生净土,那个善根深厚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过去生中供养佛肯定超过四百亿,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还是一个未知数。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佛在《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少善根。善根到底要多少?这就是说,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供养四百亿佛,这是个标准,这样的善根不够,这还是少善根,换句话说,要再往上提升,要供养五百亿佛,也许你的善根达到标准,这才能往生。换句话说,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佛要帮助他,那不能不说三乘法。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里面,也分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佛讲大乘,中根的佛讲因缘,下根的佛讲小乘。所以佛教学跟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随著众生根性、随著众生的程度、随著众生的欲望希求而说法,因此佛在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佛无有定法可说,我们要能体会。佛没有一定的法说,佛所说法,总是我们所希求的。
我们要想一想,我想求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别的希求,就是希求作佛、广度众生,佛一定跟我们讲一乘法。如果你还希求人天福报,作人还不错,做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在人间作国王,现在说是作大企业家,这也还不错,佛就跟你讲人天小果。如果你一旦觉悟,人天福报是不错,但是不究竟,福享尽还要堕落;享福当中修福是非常艰难,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享福修福不容易,享福造业最容易,它不究竟;你的心思、志向要是远大一些,「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六道确实是不究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很痛苦的一桩事情,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并不难懂。你只观察世间人生离死别,你去体会那种心情,你就了解,然后你就肯定这世间不好玩,发心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人,佛讲:他刚刚觉悟,始觉。
如果没有出离六道的这个念头,这个人不觉;虽学佛,没有觉悟。不管学的是哪一种佛法,没有觉悟,全是人天小法。学《华严》,《华严》也变成小法,这个道理要懂。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为什么还有一乘、大乘、中乘、小乘,还有这个?佛法哪有乘不乘的,因众生根性不相同,方便而说的。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就是道理,这就说得很清楚、很真实。如果你是圆顿根性、一乘根性的人,你所接触的一切法全是一乘,《阿含经》也是一乘,《方等》、《大集》没有一部经不是一乘法。你明白这个道理,疑惑就没有了。如果是小乘根性的人,读《华严经》他还是小乘;人天根性的人,就是说不能够舍弃人天福报,他学《华严经》,还是人天乘。决定不能够说读《华严经》就提升到法身菩萨的境界,不可能!为什么?他烦恼习气断不了,名闻利养放不下,还是要在这个社会上竞争、斗争,他搞这一套!学了《华严》也没用处!
由此可知,根性重要,觉性重要。真的觉悟了,我不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我已经干够了。所以真正学佛人,你能看得出来,决定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定能够符合世尊的教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的修行人肯定遵守。为什么?生活清苦一点,常常有出离心,出离苦海,六道是苦海。如果物质生活过得太好,那个出离的心他就忘掉了,「这不错,很好!人天不错,很难得!我很自在。你说出离,十法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我没见到!」满足现前的欲望,对佛菩萨那个境界并不希求,这种人迷而不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那是大彻大悟的样子,他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可以继承王位,他做国王,他舍弃了。为什么?做国王是搞六道的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他舍弃了。世间许许多多的行业,他全部都放下、都舍弃了,而选择出家修道、弘道,他采取这么一个行业。
这个行业,用现代话来讲,现在人的定位,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事业,他搞这个,搞社会教育。尤其难得的,他是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义工!释迦牟尼佛是做义工出身的,不拿待遇,不拿报酬的。接受大众的供养非常简单,四事供养,四桩事。人活在这个世间不能不吃饭,所以接受饮食的供养。饮食很简单,他一天吃一餐,中午,早晚都不吃的。这一餐饭出去托钵,托钵一般托七家,这一个钵每一家给一点点,七家合起来这一餐饭。为什么?我们能够想像到那个时代,这些物资都非常缺乏,人家一家人吃饭,那家人也不见得是很多人口的,他们吃的东西也是有限,看到出家人来托钵,只能给你一点点,你再到别家去。每天出去沿门托钵。佛出生,那个时代是在印度恒河流域,这一带是热带地方,衣服就省事,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找一个树底下。有的人是在树下打坐,我们讲不倒单,他不躺下来睡;有些人也可以躺下来睡,佛并不禁止,可以躺下来睡。所以有卧具,卧具也是一块布,垫在地上,过这样简单的生活。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的供养。所以他的供养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除此之外,统统不接受。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他有的时候也住在精舍,那个精舍是什么?是国王、长者、居士所有的。请佛到他那边讲经,他们来接待。讲完,讲完就走了。佛绝对不会接受人家供养房子给他,这不可能的事情!佛出了家,怎么能再接受一个家?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许许多多精舍都是国王大臣的。佛给我们做的榜样是一生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所以佛教学并不是固定一个地方,他在当时也是周游列国,我们在经本里面看到。缘深一点的,听众多,依教奉行的人多,佛在那里多住几天;缘薄一点的,这个地区学习的人不多,依教奉行的人不多,佛就在那里少住几天,到处游化,旅游!佛旅游绝对不是游山玩水,不是的,他是到处教学、教化众生。他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要能体会到怎样修学才能成就。
所以,看破、放下是菩萨成佛的不二法门。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对於世缘一丝毫贪著都没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要知道最大的障碍,我常说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沾上一条,你这一生要想脱离六道轮回的机会就没有了。你要想统统断尽,这是功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沾都不能沾,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这叫看破。这些东西是什么?这是大害,害得我们自己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受苦。在现前,你要是贪著,你跟一切众生结怨,为什么?你争!现在社会教育,从小,外国、中国现在都差不多,教你要竞争,从小就灌输这个思想,「少成若天性」,这还得了吗?
竞争再提升一级,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一级,就是战争。现在如果战争爆发的话,就是世界末日。这观念错误!这种观念,魔的观念。什么叫魔?折磨你!觉悟人的观念是把这个全盘舍弃,清净自在,心里头一丝毫的忧虑牵挂都没有,你就得自在。自在这两个字,真正懂得的人很少很少,为什么?他没有入这个境界,他在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自在过一天,他怎么会晓得自在里头的境界?他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放下。没有放下,哪来的自在?放下就自在了。再跟诸位说,自在就开智慧,智慧才真正得到解脱。所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人在竞争,觉悟的人不争,我决不走你的路子。你争,我不争!有人说「不竞争,我们就活不下去!」这个话是错误的。
人到这个世间来,从世俗的人来说,他都有命运。诸位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现在《了凡四训》有两套电视剧本,一套是前几年做出来的,两片两个小时;去年又做了一套,四个小时,这两种都好!你要是不愿意看书,你就多看看这个连续剧,两个小时不长。每天看一遍,你看个一百遍、两百遍,你就会有悟处,你就晓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必竞争,生活会过得很自在。你命里面有的财,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财,想尽方法你也得不到,那你何苦跟人竞争?所以,命里头有没有财?你做官,你命里头有没有做官的命?算命看相的讲,你命里头有没有官印?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相信古人所讲的「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俗人哪一个不受命运主宰?哪一个人能够超越命运?明理的人有办法超越命运,为什么?命运从哪来的?命运是前世造的业,所以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所以你一定要清楚,命是你自己造的,只有你自己能改,别人不能帮你改。别人要能够改,佛菩萨大慈大悲,岂不都把我们的坏运、坏的命改成好命了吗?他要不给我们改,他就不慈悲了。所以佛菩萨没有办法改众生的命运,为什么?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可以改。你只要懂得道理,你懂得方法,了凡先生学了一点,他学得不多,那一点点他就把他的命运改变了。他去考试,这读书人!名次提高了;做官,比命里头官的职位提升了;俸禄,命里面的财,也增加了;寿命延长了,算命的跟他讲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多岁;命里头没有儿女,他也得了儿子。了凡先生并没有真正觉悟,还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但是他求到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没有发个大心求作佛,如果发大心求作佛,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世间真正觉悟的人实在不多,发心求作佛、作菩萨,那是真正觉悟,真正放下名闻利养、放下烦恼习气,随顺经典教诲,依教奉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学作佛,那个成就才是真正的圆满;要不学作佛,就不能叫究竟圆满。佛经上讲的大圆满,究竟圆满。
我们要记住,佛当年在世一生的行谊,那是我们的榜样,佛对於一切众生平等,上对国王,下对乞丐,用同样的恭敬心。决不是说对国王与对贫穷下贱有两种态度,没有!佛不是这样的人。祖师大德们为我们所示现的,就像《了凡四训》里面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