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稚园、办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太小了,他还离不开父母,跟父母合作,跟家庭合作,来传授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到小学就应该住在学校里面,老师肩负起家教的责任,老师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表演给学生看,三、四岁还行;教到六、七岁他上小学,小学继续要教伦理、道德、因果。社会上这些小学课程的功课也可以同时来教学,但是教学的方式要改变,不能一天上很多堂很多科目,学生学了都学乱掉了,要遵守古人的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一门一门的学。譬如小学六年,六年都有国语,都有算术,我把六年国语的这个课程一年教完,这一年当中是一年全部学国语,学语文,他每天想的是一桩事情,成绩决定比现在学生好;第二年全年学数学,他一年就是一门功课,他想的是一门,他能得定,他开慧。第一堂学国语,第二堂学数学,第一堂还没有吸收完,换了一门功课,他什么都学不到。同样这么多课程,我们用同样的时间,我们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一门一门的教,同时不学第二门,心是专心,学的人很快乐,不复杂,学的人会很欢喜,读书乐!很多功课混杂在一块,读书不乐,他没有吸收。这种方式我都跟剑桥大学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谈过,我说中国古老这种教学方法比你们现在大学好,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教跟学都要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同时混杂很多科目,那是决定错误的。调剂学习的情绪可以掺杂什么?书法、绘画、音乐,这可以能调剂,主要功课就一门。所以副科是调解情绪的,使他里面有乐受。
  底下讲,「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这个话好。止是定,定他就有慈悲,这个爱是慈悲;养心,这个心是识心;善是最好的,这个资就是滋养。所以止是养心,我们今天讲最好的养分。这句话要是不好懂,换句话大家就懂了,养心莫善於少事,事情愈少,你的心就愈清净;事情愈烦,这个心愈烦,心就得不到滋养,你的心就很苦、很烦躁,心神不定,古人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所以修行,儒释道都不例外,养心要静。你真的能静下来,静下来,那你一定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么能静得下来!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肩负起繁杂的事业?你定慧成就了,虽然遇到很复杂的事情,你心不烦,你是用很冷静真实智慧来处理,没有一样做不好。所以做事情,小定做小事,大定办大事,没有定不能办事。没有定,心是浮躁的,叫心浮气躁,你办事不会把事情办好,里面产生的副作用很多,你自己也不知道,别人知道也不敢跟你讲,这是肯定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一定要静。
  观,观是慧,策发神解之妙术。这里头著重一个解,解是明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通达明了,叫神解。用什么方法?观,观是什么意思?观是看,怎么看法?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叫观。我们今天眼看耳闻有分别、有执著,不叫观,可以叫看,你的看法怎么样,你听了怎么样,不叫观。观是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才叫观,有分别执著就不是观,他那里面是生烦恼,就是你有很多意见、见解掺在里头,不是真实智慧。没有分别执著,你看你听,你跟一般有分别执著的人决定不相同。有分别执著,他的见解是复杂的、是错误的,没有看到问题真正的因素,看不出问题。只有放下妄想执著,你才能看出问题的根源,你才能解决它,你才不至於看错。这是策发神解的妙术。这句话简单来讲,就是你得到真实智慧的方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你心是定的。不要像现在,一看马上就反应,反应得好快,那个反应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往往是错误的,这是现代人跟古人不一样,古人确实他是静的。
  你看看近代的,不要说太远,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的家训,他的家书,他是怎样教导他的下一代,他自己的儿女,他的侄子们(兄弟的儿女),每一封信、每个教训你去看,几乎大部分都是教他要学静,要学缓慢,走路要慢,说话要慢,样样都教你慢。跟现在人怎么?现在讲效率、讲快,快里头有错误;慢,他心是定的,心是静的,他没有错误。我看老一辈的这些人,我只看到章嘉大师一个人,真的像佛法里面所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看他这个照片,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定中,他走路很慢,说话很慢,言语动作都慢,我们跟他在一块,感觉到我们太快了,速度太快了。我讲经教学这么多年,就有很多人说:法师,你说话太慢了!还嫌我太慢,我觉得我已经很快了。你要是遇到章嘉大师的话,恐怕你就不耐烦,一个小时讲不了几句话,你就掉头而走了,你不愿意接近他,真善知识。
  所以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不能忙,忙中有错,要定,愈是重要的事情愈是冷静、愈是定,才能处理得非常恰当。称自己心意的要控制住,不能生欢喜,欢喜会出错误;不合自己的意思,不能有瞋恚,瞋恚往往会无意跟人结了冤仇,要冷静。称自己意思的时候,不小心会被人利用,只有保持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佛法里面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保持心平气和。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不容易保持,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很容易保持。世间人忘不掉的,利害,佛法头一个就是舍自利,自利舍掉了,自然就不会遇到灾害,所有一切灾害与自私自利有密切关系。这是真智慧从观来的。
  下面就说得更清楚,「止是禅定胜因」,胜是殊胜。你要先修禅定,先要学放下,放不下的人决定不会得定。我前面跟大家讲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你决定不能得定,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放下,你才真的心定下来,有一个字放不下都是障碍,你得不到禅定。所以放下是止,你才能得定。「观是智慧之由藉」,止到一定的程度,六根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叫七情,他不生这个;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他不会起这个念头。这一点我们要留意,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会不会起这些念头?如果有这些念头,那你就晓得,我们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一点功行都没有。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里面许许多多的教训都是帮助我们降温,烦恼要先伏,先降温,要想断,一下断断不了,再慢慢来。所以有《弟子规》的基础,有《感应篇》的基础,你才能持戒,什么戒?小小戒,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你才能做到;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不容易做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快要断灭了,或者是已经断灭了,怎么样帮助它复苏,帮助它再活过来?那就是要真干,从《弟子规》、《感应篇》可以把中国文化起死复兴,叫它再醒过来,再生出来。
  末后这一句话,「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没有定慧,自利都谈不到,你怎么能利人?这是真话,一点都不假,很重要。该放下的应当放下,该提起的应当要提起,提起是什么?观慧所照,佛法讲照见。放下是自利,提起是利人,自利利他最基本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做的示现,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做出来给他看。现在人不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长,我们要做出孝顺父母、尊敬别人,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这叫自利利他。父母在,要常常去看看父母,要照顾、要关怀、要帮助他;父母不在了,念念不忘,家里面不能供一个牌位,也要供照片。见到父母的照片,早晨在他面前深深的一鞠躬,晚上睡觉之前,也在照片前一鞠躬,养成这个习惯,教你的下一代,下一代会孝顺父母,底下一代一定是以上一代为榜样。
  尊重圣贤,佛弟子供佛菩萨的像,意思一定要懂,不能迷信,供佛菩萨的像是尊师重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也是老师,表法的。释迦牟尼佛是根本的老师,这个教学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他是始祖,所以有报本反始的意思,报答根本的老师,我们得到这么好的教诲,念念不忘老师的恩;见贤思齐,看到老师希望我这一生能做到像老师一样。菩萨就非常具体,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所以供养观世音菩萨怎么供养法?把自己的慈悲心供养出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一切众生,那你真的就变成观世音菩萨;供养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如果不孝父母、不敬老师,供养地藏菩萨叫白供了;供养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求智慧,所以你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你就没有白供。供,早晚要不要礼拜?要,至少也要对他行九十度的鞠躬礼,这是什么?这是尊重道。拜观音菩萨,我尊重慈悲,学习慈悲;拜地藏,我是尊重孝敬,我要学习孝敬,是这个意思。看到佛菩萨的形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如同老师在面前一样,肃然起敬。这就是你自己这样做,就是利他,别人看起来,从前看起来点头赞叹;现在人看见你这么做觉得奇怪,他一定会问你,他问你,你给他解释,他就明白了,机会教育。这是把修行契入佛菩萨境界的方法,简单扼要的介绍出来。
  观,前面我们将天台三观、华严的法界三观说出来了,虽然没有详细说,也讲得相当清楚。说到止,有三止,天台大师「对於三观而立三止」,也有三种,三止讲三种放下。第一种,「体真止,诸法(一切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这是在三止里面的第一止,体真止。因为第一观是真空观,这是修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那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不是实在的。所以三观里面,观真空,观假有,然后你才能用中。止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晓得万事万法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现相,这个现相不是真的。相是有,叫幻有、假有,体是真空,体是真的不是假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体是空,为什么?六根接触不到,但这个空不能当无讲,空有,它是有,它不是没有,它能生,它能现,它能变;能生、能现、能变,那我们就能够觉察到,我们六根可以觉察到。但是所现所变的这些万法,六祖讲的「能生万法」,这些万法是假的,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但是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般若经》上所说,你必须要知道。因为你知道这个,你自然会放下,根本不存在,幻有,妙有,你自然就很乐意的像诸佛菩萨一样,自然放下了。
  真正懂得透彻的,他一下就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一时放下,那就立刻成佛。所以从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念头一转变就成佛了。有人做了榜样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了样子,一下放下了;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他也是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所以凡夫成佛不难,难在看破,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佛法是知难行易,我们一般讲行难,它不是的,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