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一世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个菩萨十种慧,我们必须要知道,言说实在讲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它的范围很窄小,就是很有限,言语跟思惟都是很有限,没有办法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除非自己悟入。否则的话,教的人没法子教,学的人也没法子学,为什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住,任何一住都圆满十住,所以任何一慧也都圆满其他的九种慧,这是仅仅在十住这个小范围,如果就全经的范围那就太广大了。经上给我们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多,多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了解,也无法去体会。那个多是周遍,在我们凡夫讲周遍法界、周遍虚空,在佛法里面讲,多就是自性,圆圆满满的自性。虚空、法界、宇宙,在自性里面占多大的范围?像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佛把自性比喻作太空,太虚空,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空中一片云彩,是云彩大还是虚空大?那我们就晓得,真的是没有法子比。
  所以讲智慧,这个智慧是圆圆满满的智慧,此地十条也不过提十个纲领而已。这种智慧,菩萨证得,佛证得,我们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佛告诉我们,人人具足,每个人都有。「出现品」里面,佛说得很明白、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也一句话说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话说得这么容易、说得这么简单,把众生跟诸佛如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觉悟了就成佛,迷了自性这才叫众生,众生跟佛无二无别,差别就是在迷悟。我们学佛学什么?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学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转凡成圣。我们学了很长的时间,不仅这一生,每位在座的同学,或者是在电视机面前、电脑屏幕面前长时间的来学习,我们可以肯定你不是这一生才学,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为什么没开悟?这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能放下,知道应该放下,可是事实上他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那得受苦。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佛是教我们学两桩事情,不但学破迷开悟,还要学断恶修善。
  断恶修善是六道里面的事情,它的好处在哪里?好处教我们离苦得乐,我们在六道里出不了六道,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离苦得乐。佛给我们讲,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惑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那是真乐、究竟乐。现在我们在六道里面,苦是从造恶业来的,迷惑了才造恶业,明白了就不肯造恶业,就会修善、会积功累德,那我们就得人天福报。这是佛教导我们,替我们著想,面面都想到。在四圣法界里面,这十法界,他们只学一样,为什么?因为他们善恶没有了,六道里面的苦乐没有了,他还没有见性。所以四圣法界里面完全是修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他们的目标是转凡成圣。我们现在两个都要,两个都要,有轻重缓急,我们要把断恶修善摆在重点,这个急著要做。我们这一生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关系,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破迷开悟到极乐世界再办。现在多听、多薰习有好处,实在讲是达不到这个境界,到极乐世界就行了。所以佛讲的这些,我们统统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坚固慧菩萨」,在十住里面他是最后的一位,「灌顶住」,经教里有个简单的解释,说「菩萨既为佛子」,这是真正的佛弟子,「堪行佛事」,堪是有能力,佛事是什么?是自行化他的事业。自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化他,这是《华严经》,初住菩萨就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所以他真的成佛了,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厚薄不同的名号,地位愈高,说明他无明习气很少、很薄,地位很低,像十住,习气还很浓,是这么个意思。无明真的断了,确实没有了,只是无明习气而已。四十一品习气,这是讲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等,十住已经断了前面的九品,四十一品断九品,现在断第十品,功夫相当不错,确确实实堪行佛事这句是当之无愧。他跟究竟圆满的佛果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乃至在三途,无二无别,也就是他有能力代替究竟圆满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教化有缘众生。所以佛为他灌顶,灌顶有没有这个形式不重要,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义理。「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就好像印度古时候,太子登基就王位的时候,接受灌顶仪式,这是就职大典当中的仪式,灌顶是非常重要的,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也取世间这个意思来讲。形式可能没有,没有这个形式,他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坚固慧就是灌顶位。
  这样的菩萨,还是这么谦虚,『承佛威力』,不说自己有能力,其实自己,你看从初住就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智慧德相跟究竟果地上的圆满佛没有丝毫差别。像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讲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跟究竟佛果这个能力没有两样。究竟现什么样的身,说什么样的法,不是自家这边的事,那是什么?那是感的那一方,众生的那一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心里面想什么,他自然就应,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所以能感的众生,十法界众生,他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能应的这些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可以说他应,应得那么自然、应得那么自在、应得那么殊胜,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是应化来的。印度的高僧大德、这些祖师们,也都是佛菩萨应化来的。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代的祖师确实也有不少是佛菩萨化身来的。那你要问,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从理论上讲肯定有,为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众生苦难,哪有不来的道理!众生没有去求佛菩萨,没有感,他怎么应?没有求佛菩萨的人多,可是还有少数在求,只要有一个人求,他都来。一个人求,他来,你一个是当机者,其余的大众也沾光。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肯定很多!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愈多。他要不来,这个世界还能维持吗?这个世界必然会毁灭。但是他到这个世间来,肯定不是以佛菩萨身分来,为什么?要是以佛菩萨身分来,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崇尚科学,都认为佛菩萨是宗教、是迷信,动这种念头,发出这样的言论,罪过可就重了。这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的罪,在戒律里面是堕阿鼻地狱。所以他不用这个身分,他用普通一般人的身分出现,你不知道。但是怎么样?他真帮你的忙,你不会毁谤他,至少减轻毁谤。如果示现为出家人,可能还有人家说他是迷信,他要示现是个在家居士,甚至於他不是居士,他真的是佛来示现的。像我们看《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里面示现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全是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不知道!五十三参在哪里?就是现实的社会、现前的大众。
  读了《华严经》,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些事实真相,那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慢,你遇到一个乞丐,说不定那个乞丐就是佛菩萨。我们在近代《虚云老和尚年谱》,我跟老和尚没有见过面,我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往生,我在《年谱》上看到他一生的行谊,内心非常赞叹、非常仰慕。他朝五台山,从广东这边出发,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你想想看,走路,走三步拜一拜,从广东拜到五台山要一、二年。这么长的时间、这样辛苦,这就难免不生病,路上病过几次,而且病得很重,没人照顾。遇到一个讨饭的叫化子,这个叫化子照顾他,一直照顾他病养好了,可以继续再拜,他才离开。他非常感激那个叫化子,问他什么名字,哪里人?他说他姓文,名字叫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他说我叫文吉,他就住在五台山,是那边的人,你去朝五台山,他很欢喜。他说你到五台山的时候,你问文吉,大家都知道。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又生病了,你看那么巧,又遇到文吉,文吉来帮他忙。到五台山去问,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到寺庙里面去问,寺庙的人告诉他,法师,你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文殊菩萨,他才恍然大悟。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来帮你忙,你不知道那个人的身分,他来照顾你。有苦难的人很多,佛菩萨大慈大悲,哪有说见到不照顾的道理!所以我们肯定在现前这个世间,诸佛菩萨很多,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也许你瞧不起的这个人,看到不如意的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
  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懂得感恩,认真的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好好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给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你看像经文上教导我们的,要学谦虚,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还谦虚我这个智慧能力是佛菩萨加持的,不是我自己的,「承佛威力」。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学生,菩萨是佛的学生,自己纵然是有创造、有发明,他把这个智慧能力都推给他的老师,老师教导我的。菩萨说这是佛的威神加持,如果没有佛威神加持,我哪有这种智慧能力!谦敬、谦虚,尊重老师。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把它做出来,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老师已经不尊重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个人於世出世间法都得不到真传。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得好,我们在世出世间求学,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尊师重道!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你所学的道业的尊敬,你重视道,你才会敬老师。老师要找个传道的人、传法的人,他找谁?就看学生诚敬心有多少,他就教多少。为什么?他没有诚敬心,他就有傲慢、嫉妒、贪欲,这是三重障,你教他没用,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懂,那你叫白费力气。他有诚敬心,他能吸收,他是法器,他听得懂,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所以老师教他教多少?看他诚敬心有几分,这个人有十分诚敬心,老师只教九分,那老师对不起学生。这个人有三分诚敬心,老师教三分就行了,不必教四分,教四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不能吸收。老师对待学生传教就依这个标准。
  这种求学的态度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不是装出来的,自自然然的。师生相处,老师会看得出来,学生对老师毫无恭敬心,老师怎么教法?听说现在有些学校,学生跟老师打分数,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下个学期学校就不再续聘他,他就得失业了。那老师怎么办?只好巴结学生,让学生欢喜,他下个学期还能在这里教书。这是教学的悲哀,这个悲哀是真的,而且非常严重,为什么?下一代没有人才,真正好老师不能教,老师都改行,不再教书,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想到这个问题,感触非常深,因为我这个年龄,我小时候第一天上学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