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下面说「涉入十信之用」,这句话重要。入住是什么意思?十住什么意思?十住就是十信心落实了,十信心不是在课堂里面讲课,已经变成你的生活,已经变成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你就真的成佛了。所以十信,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彻始彻终不离十信。可是十信里面意思浅深广狭可大大不相同,佛的信心要讲大,是遍法界虚空界,深入一切性相、事理、因果,那就真的不但凡夫不能比,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比不上,那个信心叫圆满。这不能够不晓得,这是一定要知道这十信。十信,昨天我略略的把名词念一念,想了一想还是不行,还是要再复习一遍,对我们才有好处,我们的基础没扎好,根不稳固。十信,古德说得好,「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这一句很重要,你要没有信的话你不能入门。所以,信愿行不仅仅是修净土的三资粮,三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你要想成就都要具备这个条件。
第一个「信心」,这个信心,因为他入住了,就是进入佛陀的境界。住在哪里?住佛家,住在释迦牟尼佛的家,住在阿弥陀佛之家,住在毗卢遮那佛之家,你住!那就不是断见惑,不是断八十八品见惑,要断思惑、要断尘沙烦恼、要破根本无明,你看这个信心境界不一样。所以这个信心是「灭尽一切妄想,显中道纯真之谓也」。你要问十信这种境界是谁的境界?我告诉你,初住菩萨。灭尽一切妄想,妄想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没有了,为什么?分别是从妄想生的,执著是从分别生的,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肯定没有。妄想从哪里来的?妄想从迷,所以迷唯一念,一起心动念这就叫妄想。起心动念这个时候,只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在起心动念里面没有染净、没有善恶,染净、善恶是从分别执著生的,他只是一动念。
这个现在科学家发现,科学家认为这是什么?这是振动,动了,这个动没有原因的,真的是非因缘、非自然。你不可以去想,你想,它动的幅度就更大;根本不理会,它慢慢就恢复平静。只有一点点念头加给它,那就是能量输入给它,让它振动的幅度继续不断,或者振动得更快速。所以,一念这是能量,大乘教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是这么来的。我们在前面读过,「迷唯一念」,你怎么迷的?无始无明怎么起来的?就是一念;「悟止一心」,你怎么开悟的?一心,一心没有念头,你就开悟了。所以,迷悟都是在一念。这把宇宙的根源说出来了,这是终极的哲学,真是最高的哲学,也是终极的科学,科学、哲学达到最高峰,没有比这个更高。我们对这个要有信心,这个信心,这心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十信里面讲的这十个心全是真心,你要信你自己的真心,信你自己的本性,这个心就是信心。这一切妄想,见思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妄想,无明烦恼也是妄想,所以说一切妄想。
真修行,什么叫真修行?真修行的时候诸佛赞叹,龙天善神拥护,鬼神都尊敬你。真修行不是每天念多少经、磕多少头、念多少佛,不是,那是形式,那是样子。这些形式要产生力量,要产生效果,在哪里?就是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譬如念佛,真的我这一天妄想分别执著都不起来,我只有一句佛号。所以这是一种形式。诵经也是如此,我的精神都集中在经教上,分别执著少了,这一天都没有,这叫真功夫。拜佛也是如此,我天天拜,把我妄想习气都拜掉,这叫功夫,这个佛赞叹你。一天拜三千拜,妄念还是那么多,那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形式里面有实质,实质比形式还重要,要懂这个道理;有实质可以没有形式,有形式不能没有实质。如果有形式没有实质,那就是古人所谓的,拜佛就像舂米舂碓一样,一拜一拜的,像舂碓一样;诵经跟念世间书籍没有两样。想想古人这些话,我们就明白了,真正实质是心地功夫。所以妄念,也就是分别执著,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是不敢讲,不起心动念是决定做不到,只能够在分别执著上下功夫,把它淡化,希望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减轻,一年比一年少。
世间的事务对修行人来讲决定是有害的,常住里面工作的人员,每个同学都要尊重。我们心目当中是怎么看他?他们是菩萨化身再来的,他们是来成就我们的,没有这些人管事务,我们怎么能成就?怎么能得到清净心?他们是菩萨示现再来的,不是凡人,我们对他们那种恭敬心就能生起来。我们看到他这样做错那样做错,他是故意的,他不是真的,做给我们看的,看看我们还有没有分别执著。他做的善事我们看到了,心里只有敬意,没有贪爱;他们做错事情了,我们心里只有敬意,没有怨恨。这是真正修行人,这种人一生决定成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在古时候寺院丛林里面,方丈住持、这些执事,乃至於所有各个堂口工作的人员,全是佛菩萨。凡夫在哪里?凡夫在念佛堂里面、禅堂里面、讲堂里面,那是凡夫。他们是来示现,来度众生的,来度我们的,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能成就。
处处学著用真心,什么是真心?记住,真诚,真就不假,诚则不虚,我们现在用虚情假意对人,这个错了。总是用真实心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对自己绝对不可以有贪瞋痴慢,不可以有自私自利。对自己念念修清净心,清净是不染污,决定不被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染污。你面对著它,不受它的干扰,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修平等心,平等没有高下,看到富贵人地位很高的、看到乞丐,我们心是平等的,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礼敬。我们出家人身上没有钱,看到路上乞丐,我们合掌恭恭敬敬的「阿弥陀佛」供养他,没有财供养,法供养,念几声佛号回向给他。如果身上带著有钱的话,应当要给他一点,不用多,至少想到可以帮助他给他一餐饭吃。最重要的,觉心,觉而不迷。那就想到三宝,正而不邪,正而不邪就是平等心,净而不染就是清净心。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三宝,也是三学,清净心是戒学,平等心是定学,觉心是慧学,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念念不能忘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这头一个信心,所以中道纯真这个理就显出来了。
第二个是「念心」。记住那个心是真心,我们要念真心,不要去念妄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现前的习气是什么?闻法的习气,念佛的习气。我们一般人念妄心,哪是妄心?念贪,你看一般人起心动念想什么?财色名食睡,他念这个东西。他念位子,所以争权夺利,他念享受,你说不糟糕了吗?我们做佛弟子心里还要想著这些,那就完了,完全错了。现前可以贪图一点享受,将来果报不可思议,总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这个念,正念现前,它的标准是真信明了,真信是远离一切妄想,真信才能现前。所以这个念,念一切圆通,圆满通达,这是初住菩萨。「虽经几多生死」,初住菩萨出了十法界,还会有几多生死吗?有。几多生死从哪儿来的?他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就来了。所以在我们凡夫眼光里面,他经过很多生死。譬如我们在古人文字记载里面所看到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应化来的,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应化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应化来的,阿弥陀佛常常来。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化来的,佛菩萨常常到世间来,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应化来的。这些事迹很多,《高僧传》、《神僧传》里面都能看到。这不是经过一次一次生死吗?我们凡夫见到的。他有没有生死?他没有。所以他每次示现的,闻法念佛他清清楚楚,不学就会,一接触他就会,一听就会,一学就会,一点都不费力气。那是什么?那是念心。
所以我们要学,我们的念头要正,决定不要去念邪恶,我们要远离,我们一定要记住念佛、念法、念僧。念佛就是念觉而不迷,念法就是念正而不邪,念僧就是念净而不染,所以住持三宝有无量功德,这我们要懂。千万不要认为现在的出家人不守戒律、不守规矩、破戒,做许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们就对他生轻慢心,那就错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弟子。佛弟子对於破戒、作恶的比丘都是尊重,一样的礼敬、尊重,不跟他学习。看到他做错的,回头想一想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如果发现有的时候要改过,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犯他那个过失。为什么要尊重他?因为他本来是佛,你说要不要尊重?连地狱众生都本来是佛,所以要尊重。还有,他穿出家衣服,剃了光头,是个佛教形象,这个形象要是被真正修行人看到了,提醒修行人。修行人一看到出家人,僧宝,他第一个就想到什么?念僧,念佛、念法、念僧。念僧是什么?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求自己,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提醒我,这个功德就大了。
泥塑木雕彩画的佛像、菩萨像,我们供养也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个形象就提醒自己,释迦是仁慈,待人要仁慈,牟尼是清净,对自己要清净。一看到这个名号,马上想到我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他是提醒你的。凡夫记性不好,没人提醒他就忘掉,如果有个人天天在你面前给你唠叨的时候,你又会嫌他麻烦、讨厌、唠叨,你不喜欢。造个佛像在那里,他又不说话,供养在那里,叫你一看就提醒你,这个好!所以佛法这些东西要用现在话说都是道具,在学术名词上是教具,教学的工具,用这个东西提醒你。用观音菩萨提醒你要大慈大悲,对待人要慈悲,地藏菩萨形像提醒你要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是尊师重道。它这个意思,它不迷信。每天有个人说「你要孝顺父母」,天天给你讲,一天讲多少遍,你觉得讨厌。所以佛法用艺术来教学,让你欢喜供养,又收到时时刻刻提醒的效果。普贤菩萨教你落实,你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落实,这叫普贤。很好的意思,你不能不懂。你要懂的时候,佛菩萨形像就全都给你上课,殿堂是教室,不用说话的。然后你对佛法的教学才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么想得这么周到,做得这么圆满,显示出佛法高度的智慧。
《地狱变相图》,我小时候在家乡,城隍庙里头阎王殿是泥塑的。每一年母亲会到城隍庙烧香,一年总有个三、四次的样子,带著我们小孩,阎王殿里头烧香。就告诉我们,你看看这个做什么坏事,那个乱说话的,打妄语的,叫拔舌地狱,一样一样给我介绍,印象深刻,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无论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心里头有约束,不敢起恶念,不敢干坏事,晓得有报应。这报应是真的吗?真的,你细心冷静观察你的周边,就在你周边。你看这个人出了事情、或者得了病、遇到灾难了,你想想看,他得的这种病苦、灾难与他日常生活的行为决定有关系。这因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