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看这个片断,这在汽车上拍的。我们知道汽车没有多大空间,空间是有限的。但它现在告诉我们的是,那个女孩子在汽车上坐立不安的,时而往外看,时而身子探出车。这是用什么镜头拍摄的呢?用广角镜头,镜头就是聚焦成像的,就像人眼睛,有了它才有影像。我们人有眼睛才看到对象,所以第一个要以镜头聚焦成像,它使得我们看见那个女孩子,但是它用的镜头是广角镜头。在有限的空间里头,人物运动很小,但是构成了一种大幅度的摆动,那就是坐立不安。两次摆动,坐立不安的这样一个含义,就被广角镜头体现出来了。如果你用长焦距,你看电影《沙鸥》片头,女排从远处走来,大全景,整个字幕完了,还没有走成中景。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就是走啊走,好像原地踏步似的,景别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我们知道要是我们人的视觉,从一个全景走到我们这儿来,也没有多长时间,不会像影片那样。影片用了长焦距,在片头。片尾也用了长焦距,也是人们从远处走来,女排,但是人换了。由于镜头的运用,走而不动,好像原地踏步似的,那么看完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觉就是女排从远处走来,是不是就这么一个含义?恐怕不是,因为我做过实验,我曾经问过同学们,你们看完了有什么感觉?他们的感觉告诉我们,要单独看,做字幕衬底,就像女排从远处走来,但是她走的景别变化不大,好像她们有走不完的路,她们要达到世界高峰,还有走不完的路。那就是说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高难度的技术需要掌握,这个含义。那么前后一对比,就说比这个含义更深,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因为前边是一部分女排,后边又是另外一些女排,换了人。不仅她们有走不完的路,而且长江后浪推前浪。你看,如果就是平平常常的行为动作,没有那个走而不动的长焦距的效果,绝不会产生这个结果。就像这个镜头画面似的,如果它运动了两次,我这样的幅度,幅度再大一点,你们只不过是看我在晃荡而已,是不是?那个坐立不安、心情急切,这种感觉你不会有的。当然我也没那个表情了,就是有那个表情,你这么看,也不会强烈的。这个是放大了叫你看,非常近,她往前这么一晃,影像特别大,往远处去,无非是这么大的摆动。但是影像比例、景别变化很大,因此坐立不安这个含义充分地表达出来,这里运动发挥了作用。演员往远处走,摄影机随着升起来,俯瞰拍摄,站地高看得远。一下子就看到好几层,一层是送人,一层是坦克的列队,而这个女孩子穿过坦克列队,到对面去找他,她要送男人。你想想这个空间,要比起来她就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含义是不是一样的?战争时期部队调动,那是不管你什么人的,你只能够服从它,它绝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走过来,把坦克停下,叫你安全走过去。这一点那个女主人公,显然是知道的,但是还是穿过坦克列队,她不叫你看到坦克列队,这个含义能有吗?它叫你看到坦克列队,如果低角度来拍,能有吗?你越是角度高,面才看得广,规模范围看得才比较大。运动在这里边不单是展示场面和规模,而是把剧情向更高一层推进了一步。已经不是说她穿过坦克列队,去找她的爱人,送她的爱人这样一个表层的含义,已经进入了深层,已经进入了她的心理状态。尽管我们没看她掉眼泪。但是在这个形式之下的行为动作,却含蓄而深刻地进入情感的更深层面。由这儿,我们能不能够想到生离死别的感觉?不是别的,而这个生离死别是什么造成的?战争。能够引导我们想到更多层面上去。
运动是电影美学核心,如果电影还有一个美学的话,它的美学可以归结为两个字:运动。因为电影的运动一是表现对象行为动作、速度、状态、节奏,另一方面体现人观看对象的方式。走近、走远、走高、走低,而运动的方式,带来的一些速度和节奏,能够加强或者是减弱对象本身具有的含义强度。特别是运动能够改变对象的运动形态。比如说我们正常的电影是24格一秒钟,电视是25帧一秒钟,如果我们用高于24格来拍摄,还用24格来放,这个标准不变,那么速度就减缓了。
你们看过《一个和八个》吗?一个和八个有一个场面。所谓一个和八个,一个是指导员,组织误会了他,然后把他和八个犯人关在一起。有土匪、有投毒的,在监狱当中他把他们感化了。这几个人,除了投毒的被枪毙了以外,其他七个跟他一块儿抗日了。当要跟敌人拼搏的时候,看守他的人也跟敌人拼搏,就不管他们了,他们自己就拿起来顺手拣到的东西跟敌人去拼。开始放映速度是正常的,他们很急切地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守他们的人走掉了以后,他们把绳子都解开了,于是乎就操起了门框、铁锨、木棍向敌人冲去。速度突然变了,高于24格了,用了40多格,那就是高两三倍。整个动作是轻飘飘的。我们知道,战争里边,时间就是生命,他用了相反的拍摄方法,速度一下子降下来了。但是,看过了以后,人们的感觉并不是这些人不急,这些人不怕死,慢慢腾腾去跟敌人拼,不是这个。而是产生了一种厚度、力度,一发不可阻挡,产生了这样一种作用。你看到没有,如果不是这样,就用正常的速度来拍,24格,那个人拿起来门框,就向敌人跑去,两秒钟不到就冲出画面。其次就是光线,光线不仅是暴光,还有两个作用:第一是造型,怎么拍,立体还是平面?有起伏感,因为造型艺术主要的就是表现对象的时间和空间。那么这些都和光线有关系,没有光线看不见,色彩没有光线不行。第二个作用,就是创造气氛,戏剧作用,来看这个。(电影《雁南飞》)
他说如果要不是战争,我会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给你演奏。因为这个男的是他爱人的一个堂兄弟,但是他哥上前线了,他就要追求她。然后乘人之危,这个男的实际上很坏,但是它创造了这个气氛,如果不在这个环境里头,那显然情节上就不是特别合理,或者是写这个女的最后屈服,也不是太合理。这个气氛的渲染,成了推动情节的一个动力,构成了一种契机。就是因为轰炸得比较厉害了,那个女的害怕了,于是乎无意识地扑到他身上去了,那个男孩子本来就有恶意,对不对,一看是个机会,他就要吻人家。人家百般地拒绝,他还是强烈的地追求。最后女的当然也软弱,屈服了。
光线在这里头不单纯是叫我们看到某种东西,它创造一种强烈的气氛,渲染了这种气氛,把情绪推上去了,而且成为一种情节转换的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这样的,光天化日,大概那个男的也不敢,我估计。所以光线在所有的影片里头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就是色彩和阶调。大家大概看过《我的父亲母亲》吗?两个颜色,看见没有。一个彩色的、一个是黑白的,这是张艺谋导演,摄影是侯咏。原来张艺谋的设想是,现在是彩色的,因为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是彩色的,过去是回忆、想象的,带有意向性的东西,用黑白的。因为好多影片都这么用。包括前苏联有个影片叫《这里黎明静悄悄》,现在时空用彩色的,回忆时空用淡色的,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可以。但是侯咏提出来这样处理不好,应该反过来。为什么反过来?他就告诉张艺谋,说回忆那段是最美好的,因为那个爱情是最纯真的,我们父辈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很浪漫,很美,那个你应该用彩色的处理,才能够把那个情感、美很好地渲染出来。而现代的时空是他儿子给他爸爸回来送葬,情绪是很低的、压抑的、悲痛的。如果用彩色,有的时候反而把气氛给冲淡了,甚至于情景相反。张艺谋接受他这个意见,于是乎,回忆的那一部分,全部用彩色处理,当然色彩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回忆那部分就特别突出,显得那个女孩子特别美,拍地特别艳丽。而现在这个时间用黑白的来拍,把送葬的气氛,这样一个情绪,很好地突出出来。所以色彩和阶调也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不知道你们看没看《焦裕禄》那个影片,开头是白帐子,全是构成压抑的调子,而后边好像是庆功会似的,就构成了焦裕禄活在我们心里这样一种意境。
摄影这么一大摊子事,用这么短时间跟大家讲,我觉得我肯定是说不清楚。我非常感谢大家关心电影、喜欢电影,这使得我们将要退出电影界的老年人,受到鼓舞,有一种力量,非常感谢大家。
问:我想问您一下,就是说音乐和摄影在一部电影中,如何能够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点,谢谢。
答:按照比例是很难说。画面占80%,就是视觉刺激的元素,它作为接受信息来说,它占有80%的比重。但这不等于就是摄影,因为建构画面的第一是对象,第二还有美工,还有服装、道具、化妆等等,只不过一切创作最后都得要通过镜头才能够展现在银幕上。因此摄影师的水平高低,常常是能够保持、甚至是提高它的艺术和欣赏价值。如果有不好的摄影师,有的时候会把别的部门的创作成果给淹没了。照明、音乐等等都在起作用,而这一些,哪一个部门不积极参与进来,这个片子都是不完整的。但是在电影里头,必须以视听为主。个别的情景当中,可能以音乐为主,个别情景当中整个是没有声音的,无声胜有声,完全是沉默的,演员表演都没有,但是你能够体会到更多东西。就像我们说的《一个都不能少》,大家看过没有?那个女孩子坐在门前,她没办法了,她又不叫孩子出去,坐到外边,一点表情没有。但实际上有更深的东西,它构成了一种无声胜有声,她无可奈何、她极度尴尬,但是又无能为力,她只好坐在这儿,我就挡着不让学生出来。那里头没有哭、也没有闹,也没有她几次跑的那样,急切地去追要她那60块钱。就是坐在那儿,无可奈何。而我们通过这样的表情,这个表情又长时间的地表现,机器也不动,写它这个东西,越发地感觉这个孩子处境尴尬。起作用了是不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