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摄六度。四摄六度是帮助别人的,戒定慧三学是成就自己的。戒要如法,持戒就是守法。佛不在世了,但是佛的遗教还在世间,我们展开遗教就是面对佛菩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当时教的众生很多,根性不相同,所以法门就很多。我们自己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得度。
我们同学已经选择了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好不好?六祖说得好,好不好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什么是佛法?契机是佛法。佛法没有高下,佛法没有好坏,佛法决定平等,我是什么样的根机,我采取哪一个法门,这就正确。好像药铺里头卖的药,药都好,你说好都好,你说不好都不好,对了症就把病治好,不对症那个药吃下去,没病也吃出病来。八万四千法门亦复如是,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问你得的是什么病?你需要用什么方法来治?你的病跟我的病不一样,我的病跟他的病又不一样,你们三个病人去看大夫,大夫处方绝对不是相同的,道理在此地。佛留下来这些藏经,这么多法门、这么多经典,是过去他老人家治病的处方,我们今天都看到了,都不错,都好,统统吃掉,准死无疑。所以我们参考这些,仔细想一想,我是什么病?我们实在没有能力,没有能力佛也有交代,佛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现在生在末法,好了,就选净土,这听释迦牟尼佛的话,不会错!
净土的经典,佛传下来的只有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就这三经。一论,菩萨加进去的。以后又有两种:《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祖师大德们加进去的。今天我们讲净宗经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都好,只要在里头选一门,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就决定得生。选择这一门,这个经的理论要懂得、方法要明了、境界要清楚,老老实实如理如法修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叫持戒,如理如法就叫做持戒。一门深入,这叫修定。你心是专一、专精,在这一生当中决定不涉猎其他法门,专。专修专弘,将来学会了到外面讲经,人家请你讲经,「我只会讲这一部经,其他都不会;你们想听其他经,另请高明」。
这个方法不是我说的,五十三参你们看看那善知识,善财童子参访,他们都是一个法门,「其他法门我不会,你去找别人」,教我们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这样才能成就。这叫修定,定能开慧。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哪一位不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他样样都通达,为什么他还说他只知道一样,其他的都不知道?这个用意是教我们初学要专、要精进。如果看到这些人样样都通达,好了,我们也广学多闻,那就糟了,那就坏了。广学多闻把我们的戒定慧全部破掉,不能成就。广学多闻是在什么时候?戒定慧成就之后。诸位在佛经里面,你们也常常听说:小乘学的是三学,戒定慧三学;大乘修的是三慧,闻思修三慧。你们要特别留意,三慧那个「慧」字,那个慧是什么慧?戒定慧的慧。戒定慧成就之后,才能够修大乘,广学多闻。而戒定慧这个慧成就,是什么样的果位?《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广学多闻。你没有破一品无明,你只能够一门深入。
实在讲,四弘誓愿已经把修学程序讲得很清楚,凡夫成佛头一个要发心,我们现在人讲拓开心量;心量小,不能成就。连我们世间人都常说量大福大,你量小,那怎么行!怎么能成就?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发菩提心是拓开心量。这个心量多大,「众生无边誓愿度」,发这样的大心。无量无边的众生有苦有难,我都要去帮助他,无条件的去帮助他。眼前看到苦难众生,你不能伸出援手,你这个话是假的,不是真的。
在今年,新加坡这边的回教,他们要建一个学校,缺钱,我们义走、义卖帮助他。昨天晚上李会长告诉我,此地印度教,他们大概也有一个事业也缺钱,现在我们预定大概在明年六月,我们举办一次义走、义卖帮助他们,帮助印度教。有些人说:净空法师做得不如法,为什么要去帮助别的宗教?我做得不如法,那请他解释一下,「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无边里头,包不包括回教、包不包括印度教?总不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回教除外,印度教除外。没有这个说法,那我做得没错!他们做的时候,那真的有错。他们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要加很多注解,这个人不度,那个人不度。他要加很多注解,我这个没有注解。心量太小了,他怎么能成就?发了大心之后,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要断。无明烦恼断了,才能够「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现在学。你烦恼没有断,学法门就坏了。
清凉在《华严经疏钞》里面说得好,烦恼没有断的人,「有解无行」,这就是广学多闻,无行是不断烦恼,结果是什么?增长邪见。这是清凉讲的,「增长邪见」。翻过来,「有行无解」,现在我们念佛人也如此,有人讲,「我一句佛号念到底就行了」。没错,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他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瞋痴慢,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也不去研究经教,以为自己天天老实念佛,口念弥陀,心打妄想。清凉大师说这一种人,「增长无明」。「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行,增长邪见」,都错了。佛说得没有错,往往是我们听的人听错了,错会了佛的意思。所以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们今天明白这一点道理,原因在哪里?五十年没有间断,天天在读诵,天天跟大众在一起研究讨论。我讲经今年整整四十一年,四十一年没有间断,才稍稍懂得这一点道理,才能够知道一些人错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出别人修行是对还是错,我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才能辨别清楚,谈何容易!
今天我们危机、苦难这个根源,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这是真正的根源。如果真的了解事实真相,这个苦难的根就拔掉了,真的是叫离苦得乐。这个事情是长时间的薰修,决不是一朝一夕。长时间,有人说:我们灾难就在眼前,来不及了,怎么办?来不及,先救急。这是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见到的,先救急。用什么方法救急?用《了凡四训》救急。《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因果报应。你存好心、做好事,你就有好报;你的心不善、行为不善,你就有恶报。其他的我们慢慢再来,先把这一桩事情搞清楚。善恶果报,丝毫不爽,这是救危救苦。
今天世间人不懂这个道理,盲目去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一种盲目非法去追求能不能得到?得不到的。错用了心,那是苦上加苦。如果这些非法手段可以得到,我也去跟他学了;不但我跟他学,诸佛菩萨都去拜他作老师,都去跟他学;得不到的。用种种非法获得的名闻利养,还是你命里所有的,你说你冤枉不冤枉?命里头没有的,什么方法求都求不到,求到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所有的,何必用非法的手段去求?这不叫冤枉!为什么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求?《了凡四训》念通了,你就明白了。
我常常劝勉初学的同学,你刚刚进佛门,你学什么?学《了凡四训》。首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为什么?没有三百遍,你没有印象。三百遍念下去之后,有相当深刻的印象,在起心动念、在一切观察里面,你才能提得起正念;否则的话提不起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被境界转了,不起作用。所以功夫不深,怎么行?我跟大家说,我学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训》,这是当年朱镜宙老居士给我的,我看到非常欢喜。我读了很多遍,检点自己的毛病,发愿改过自新,才真正懂得、真正明了,自求多福。一个人最后觉悟了,把毛病改正过来,叫做修行。你把错误行为修正过来,这是真用功夫、真实功夫,这不是假的,你才能得受用。天天改过、月月改过、年年改过,我们的境界愈来愈好。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不肯改过,那就没有法子。这样的人,决定是随业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可是随业流转里面,我们再仔细去观察,恶业多过善业。这个现象非常恐怖,恶业多过善业,一转眼,一失人身,三恶道去了。三恶道去很容易,出来可难了。连这一点警觉心都没有,他怎么能修行?他怎么能成就道业?
佛祖教我们放下,彻底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贪瞋痴,不是放下工作。我听中国来的同修告诉我,还有写信告诉我,听说我讲放下,好!他工作也放下了。放下之后,他生活没有办法过,写信给我,问我怎么办?实际上,他没有彻底放下。彻底放下,吃饭也放下,喝水也要放下,睡觉也要放下,那叫彻底放下。工作放下,他还要吃饭,这一条没有放下。佛教我们放下,我在讲经的时候常常告诉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放下的,不是放下工作。如果连工作都放下,释迦牟尼佛不要讲经说法,放下了,何必天天每天讲经八个小时?他为什么不放下?要知道放下是心里头决定不染著,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
工作要帮助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佛选择的行业是选择教学。这个世间行业很多,他老人家选择教学。你就知道所有行业里面,帮助众生第一方便的就是教学。他是义务教学,不收学费;有教无类,聪明人也教,愚痴人也教,比孔老夫子还殊胜。孔老夫子教人还有条件,我们在《论语》里面读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太笨了,夫子不教。佛教,怎么笨,周利盘陀伽那样的人,佛都教,佛的慈悲到了极处。这就是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大圣,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有人跟我说,学佛的人很消极。我反过来问他,我说:佛选择的职业是老师,是教书的老师,而且是不收学费的,他每天给人家上课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有间断,他算消极吗?那要怎么样才叫积极?如果讲到积极,世间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相比,人家真是敬业。「敬业乐群」,他是我们第一个标准、第一个典范。无论在哪个行业当中,尽忠职守,认真负责,这是积极。所以我们晓得佛选择是哪个行业,我们学佛就知道从哪里学、怎么个学法。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佛没有享一天福,我们在经论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到哪里去度假,没有。都是到处人家请他去讲经说法,没有说请他到哪里去玩玩、去度假,没有,没有听说过,你说他多么积极!一切为众生,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一生忠於教学,自己生活非常简单,远离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求这些享受。心地一片光明,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没有贪瞋痴慢。佛家常讲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的是什么?提得起的又是什么?我们要懂。不能够把提得起的放下,把应当放下的提起来,那就完蛋了。
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有很深很深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