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Ψ虺善及觳坏剑裁丛颍啃傅 ⒗辽ⅲЫ滩荒艽罂步猓戊荒艿枚ǹ颍裁丛颍啃傅 K跃瞧腥ㄒ簧聘7鸾采聘彩兰涞娜聘褪鞘兰浞ā⒘览锩嬲舛际鞘兰洌幸磺猩品ㄊ谴尤錾聘模何尢啊⑽薏_、无痴。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个善根,精进。所以精进能得禅定、般若,「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这是修行六个纲领里面,前三条跟后三条用意不相同。
又有一个说法,前面三条:布施、持戒、忍辱「饶益有情」,这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好处、有利益的。饶益有情是财布施,众生欢喜,你以财物去帮助他。不恼害众生,「忍彼恼故」,我们持戒、忍辱是能够忍受众生加给我们的烦恼。持戒的人决定不会伤害他人,别人伤害,我们能够忍受。后面三种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功夫浅的伏住烦恼,功夫深的烦恼就断了。还有一个说法,那是已经证果的菩萨,哪些菩萨?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修四摄六度,普度一切众生,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不住涅盘」,修精进、禅定、般若「不住生死」,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不住,这是讲成就的人。我们现在如果认真的修,虽然现在还不成就,但是与菩萨的成就相应。要真修!要真干!
讲到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四种说实实在在的话,它的作用是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达到圆满。方便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愿帮助精进,力帮助禅定,智帮助般若。所以方便、愿、力、智这四度,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我们常常说,讲六度的时候常常说,前面五度如果里头没有般若波罗蜜,是世间的善法,不能称为度,这是我们普通的讲法、笼统的讲法。严格的讲法,不但要具足般若波罗蜜,具足般若波罗蜜的什么?布施、持戒、忍辱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的善巧方便,精进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无相的大愿,禅定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智慧的力,般若波罗蜜里面要具足权智,那个智是般若的作用。方便、愿、力、智与瑜伽七殊胜完全相应,这种修法才是菩萨的六波罗蜜,是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第五条讲「次第」,次第说:由於前面一条引发到后面,又「由后后,持净前前」。所以六波罗蜜的次第不能颠倒,前面可以引发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不能布施的人怎么能持戒?菩萨戒舍己为人,那怎么能持?比丘戒独善其身,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差别在此地,小乘人独善其身,大乘人兼善天下。你不能布施做不到,自利利他统统做不到,所以那个次第可不能乱。现在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我们底下一堂再跟诸位报告。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0卷) 2001/12/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4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赞颂,十波罗蜜:
在第一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有一番很长的开示,给我们说明十波罗蜜的真相,便利我们学习。他的开示一共分成十段,我们讲到第五段「次第」,次第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它前面会引发后面,譬如布施引发持戒,持戒引发忍辱,忍辱引发精进,它有这个意思在。后面的境界一定比前面境界要深、要微细,所以后后胜於前前,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这是说明它的次第。
第六个是讲「相摄」,也就是讲互融、互遍。每一条,举「布施」,布施一定包括其他九个波罗蜜,这是必定具足的法门。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法门虽然不相同,体性是相同的,哪有不相融的道理?通常我们讲六度,我们举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决不恼害众生。把伤害众生的念头都拔掉了,无畏布施才做到圆满。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我们自己做出形象来,人家看到生欢喜心,看到心里有感动,这就是法布施。他要想学、愿意学,进一步教导他,那是成熟众生。所以任何一度都具足一切波罗蜜,这是相摄的意思。清凉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很好,大家自己可以看。
第七段讲「修证」,修证是「五位通修」,五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统统都修。到佛的果地,十波罗蜜才是究竟圆满。圆满就好像毕业了,这个毕业有小学毕业、有中学毕业、有大学毕业、有研究所毕业,都是毕业生,程度可不相同。十信菩萨他也毕业了,像是小学,十住菩萨像是初中,十行菩萨像是高中,再往上去十回向像是大学,十地菩萨像是研究所。虽然都是毕业生,这里面的程度差别很大,位位都修,包括等觉,五十一个菩萨位次。
所以有人要问,你们佛教到底修的是什么,我们跟他讲,我们修的是六度十波罗蜜,这是一点都不错。佛教我们学习什么?学习布施、学习持戒、学习忍辱,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这几个科目。这些科目要真正能够修好,像我们现在有没有办法直接来修?说老实话,我们做不到。你们听了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你就晓得,世间人学佛,这个形象上学得不错,学会了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学的样子很像,用心不一样,心量不一样,他用的心没有具足七殊胜,心量不够大。这是《华严》教义,华严教的心量跟其他宗不一样,它起心动念所缘的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量多大!我们一般人常说「量大福大」,他量大。我们平常修行没有这么大的量,没有前面讲的七种最胜,所以修学的只是形式,跟实质上那差别很大,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师在这一条里面,他说这个十是就因位来说的,修因,「总有三名」。第一个是「无数劫,施等势力尚微」,我们现在就在这个地位上,我们现在学菩萨,学著布施、持戒,这个六度的力量薄弱,「被烦恼伏」,这不是事实吗?我们的功夫敌不过烦恼,换句话说,境界现前,贪瞋痴慢就起来了,布施不能够伏悭贪心,持戒不能伏恶业,忍辱不能伏瞋恚,你说怎么办?敌不过烦恼习气,这个时候,这个名称叫做「但名波罗蜜」。实在讲,天台大师的六即,可能是从这段经文所得到的启示,这很有可能,所以他将佛分成六个位次,名字佛位。如果我们修学六度敌不过烦恼,那叫「但名波罗蜜」,就是名字六度,名字六度有名无实。我们总要想想,佛教给我们修这六种,或者修这十种,目的何在?目的是破除六种坚固的烦恼习气,所以从修因、果报上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无数劫」,可见得烦恼习气重!
第二「劫去」,「势力渐增,能伏烦恼」,前面是无数劫,修到自己功夫能得力了,这个得力是能把烦恼控制住,有能力伏烦恼。我修布施,确确实实悭贪的心是没断,但是它不起作用了,确实控制住,把它伏住了,说明你这个布施度起了作用。度什么?度悭贪;持戒,功夫得力,不但恶行你不会造,恶的念头也伏住,不会起恶念,不会再造恶事,这个持戒度有力量,这个时候叫做「近波罗蜜」,你跟波罗蜜靠近了。这种位次就是天台家六即佛里面讲的「观行即佛」、「相似即佛」,都是属於「近波罗蜜」。
第三个「僧只」,修行六度或者十度,这个力量非常之大,能够把烦恼断掉,这个经上讲「毕竟伏一切烦恼」,就是我们一般常讲的,见思、尘沙、无明断掉了,这就叫做「大波罗蜜」,在六即佛里面讲,这是分证即位,到如来果地是究竟波罗蜜。我们将天台六即跟这一段文字合起来看就不难懂了。在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修证,证是断烦恼,断烦恼就证菩提。如果修这六种法而不断烦恼,这是修的三界有漏福报,与无上菩提不相应,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这个意思我们必须要懂得。所以《华严经》经文里面,前前后后常常说「广大波罗蜜多」,也就是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所修的这十种法,确确实实永断一切烦恼。
第八段是「约教」,从教学这一方面来说。「诸教可思」,诸教就是讲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佛陀的教学,决定离不开这六个科目。《华严》一切是讲圆满、讲圆融、讲互摄、讲遍摄,所以《华严》将六展开为十,十波罗蜜。《华严》教义一定是任何一法都融摄一切法,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清凉大师在《钞》里面说明,为什么小乘不能成就波罗蜜,什么原因?七种最胜他没有。小乘法里头不讲这七种最胜,换句话说,虽修这个法门,伏不住烦恼,这是事实。我们遇到小乘的学人,他们的境界我们很清楚,他们有善心、有善行,烦恼习气很难断,用什么方法断,他们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大乘菩萨善巧方便,用四摄六度。
可是修行,诸位总是要记住,七最胜里头,第一条「安住菩萨种性」,如果没有这一条,真的就很难了。这是佛家常讲「这个人的根性如何」,先观察他,他是什么样的根性?这个人起心动念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起心动念为自己是小乘根性,他来学佛,入佛门,小乘根性,起心动念为自己。起心动念为自己,也能够为别人,这个比前面根性就高一等,能够想到别人,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五乘根性里头这是天人的根性。能够厌弃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心心想出离,想脱离六道轮回,知道六道轮回很苦,但是没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根性是声闻根性、缘觉根性;发了菩提心,当中还夹杂著自私自利,这个菩提心不纯,这是权教菩萨;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住世,决不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夹杂贪瞋痴慢,这是菩萨种性。这个种性的人不多,七最胜里头是头一条!
不是菩萨种性,怎么修菩萨道?不是说不能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学,成绩是什么?名字菩萨。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里头种下了菩萨种性的种子,种子虽然有了,它不会起现行。但是你要晓得,现前菩萨种性的人,是过去生中无量劫前种的种子,生生世世的薰修,在这一生它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是起心动念怜悯一切众生,能舍己助人,我们一般讲牺牲奉献,把别人摆在第一,自己摆在最末后。这是阿赖耶识里面菩萨种子起现行、起作用了,非常的难能可贵。这样根性的人心量一定很大,性格豪爽,倾财仗义,乐善好施。他要发心学佛,学大乘就不难,往往很容易契入。清凉大师在小注里面,就五教来说:小、始、终、顿、圆,来说根性;我刚才讲的,是从五乘佛法来说根性,虽有不同,但是也很接近。
第九段讲「观心」,「观心者,可以意得」,大师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钞》里头还是加以说明,怕一般人不能体会。这一条就是我们通常讲形式跟实质,观心是讲实质,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六度心,此地讲十度。世尊在大乘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说明,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条件,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说因缘无量无边,决不是单